专利名称: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与本发明一致的装置和设备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例如一种电子照相彩色打印机。
背景技术:
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 JP-A-2007-101636 (此后称为专利文献1)描述了 第一相关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第一相关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为诸如所谓的串联式图像形 成装置的电子照相彩色打印机,在该串联式图像形成装置中,分别对应于黄色、洋红、青 色和黑色的感光鼓平行布置。
在这样的串联式图像形成装置中,显影辊设置为与各个感光鼓相关联。在显影辊与对 应的感光鼓保持接触的状态下,感光鼓和显影辊被驱动旋转。如此,色粉由施加于其上的 静电荷从显影辊提供给形成在感光鼓上的潜像,从而使色粉图像携带在感光鼓上。如此, 对应于感光鼓的各个颜色的彩色的色粉图像形成在感光鼓上,各个颜色的色粉图像以重叠 的方式被顺序转印到经过感光鼓的下面的纸张上,从而在纸张上形成彩色图像。或者,黑 色色粉图像仅形成在黑色感光鼓上,并且该黑色色粉图像被转印到纸张上,从而在纸张上 形成单色图像。
当形成单色图像时,没有色粉图像形成在黑色感光鼓之外的其他感光鼓上,也就是说, 没有色粉图像形成在黄色、洋红和青色的感光鼓上。如此,如果对应的显影辊离开黄色、 洋红和青色的感光鼓一定间隔以防止这些显影辊磨损则是有利的。
因此,提出了一种串联式图像形成装置,在该串联式图像形成装置中设置可在感光鼓 排列的方向上沿直线运动的连接-分离构件,并且感光鼓通过该连接-分离构件切换,以被 置于显影辊分离且离开其相配的感光鼓一定间隔的所有彩色感光鼓分离状态、黑色感光鼓的显影辊接触其相配的感光辊而黄色、洋红和青色感光鼓的显影辊离开其相配的感光辊一 定间隔的黑色感光鼓接触状态、和所有感光鼓的显影辊接触其相配的感光辊的所有彩色感 光鼓连接状态。
感光鼓在被使用时变得劣化,毫无疑问要用新的感光鼓来替换该劣化的感光鼓。当感 光鼓被可拆卸地附接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时,能够容易地用新的感光鼓来替换劣 化的感光鼓。
当感光鼓可拆卸地安装在装置主体中时,在感光鼓安装在偏离正常位置的位置上或者 感光鼓被从正常位置偏移的情况下,会导致在纸张的适当位置形成图像的过程中出错。艮卩, 根据专利文献l所描述的相关类型的装置,需要用于将感光鼓固定到适当位置的机构,这 导致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变得复杂的缺点。
此外,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 JP-A-2000-250310 (此后称为专利文献2)描 述了第二种相关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该第二相关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是电子照相打印 机,例如其中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在装置主体内的装置。
在此种相关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例如,在本体壳体内设置有一对左右引导单元。感光 鼓分别设置在处理盒内。每个感光鼓在其各自的处理盒内被保持在感光鼓的轴的两端部均 从壳体的两侧壁横向向外突出。当将处理盒安装在本体壳体内时,处理盒被插入本体壳体 中,而感光鼓的轴(鼓轴)的两端均由引导单元引导。那么,当鼓轴的端部与引导单元的 预定部分相抵接时,处理盒的运动被限制,从而处理盒被安装在本体壳体内。
然而,根据专利文献2中描述的相关类型的装置,在将处理盒安装到打印机的本体壳 体内时,在一些情况下, 一些处理盒被强行插入本体壳体。在此情况发生时,鼓轴的两端 部被强行与引导单元的预定部分抵接,从而在鼓轴的两端部和引导单元的预定部分均有冲 击作用。如果这种冲击重复地作用在鼓轴的端部和引导单元的预定部分,而处理盒重复地 安装到本体壳体内和从本体壳体拆除,会导致引导单元的预定部分变形或处理盒的壳体上
鼓轴插入的那部分壳体的损耗的风险,从而在正确定位感光鼓方面出现小误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示范实施例致力于上述缺陷及其他未提及的缺陷。然而,本发明不是要克服 上述缺陷,因此本发明的示范实施例可能无法克服任何上述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不但能够将显影
8辊连接到相配的感光鼓和使显影辊与相配的感光鼓分离,还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固定和释放 感光鼓。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防止当处理盒安 装到其装置主体中时冲击作用在处理盒与之抵接的抵接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范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装置主体;以在装置 主体内平行布置的方式可拆卸地安装在装置主体内的多个处理盒,并且每个处理盒具有感 光鼓和以面对感光鼓的方式布置的显影辊;本体框架,该本体框架设置在装置主体内且具 有适合于分别与处理盒抵接的多个抵接部分,和设置成与各个处理盒相关联且在感光鼓的 转动轴方向突出的多个突出部;支撑在突出部上的多个固定构件,这些固定构件可绕突出 部旋转以转移到固定构件压在处理盒上以使处理盒与抵接部分相抵接的锁定状态和转移 到固定构件离开处理盒一定间隔的非锁定状态;设置成与装置主体内的各个处理盒相关联 的多个间隔构件,这些间隔构件可以移动到间隔构件导致显影辊离开感光辊一定间隔的间 隔位置和间隔构件允许显影辊接触感光辊的许可位置;和直移构件,该直移构件在装置主 体内设置成在沿处理盒排列的方向上的直线运动使得固定构件转移到锁定状态和非锁定 状态,并使间隔构件通过往复直线运动运动到间隔位置和许可位置。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范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可 拆卸地安装在装置主体内的处理盒;设置在装置主体内且具有与处理盒相抵接的抵接部分 的本体框架,和阻止构件,该阻止构件设置成在阻止构件布置在装置主体内的处理盒的安 装/拆卸路径上以防止处理盒与抵接部分相抵接的阻止位置和阻止构件从安装/拆卸路径 退避以允许处理盒与抵接部分相抵接的许可位置之间运动。
下面将参考以下附图详细描写本发明的示范实施例,其中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示范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侧剖视图2是从处理盒的右前方观察的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盒的透视图3是图2的处理盒的左视图4是图2的处理盒的俯视图5是从鼓盒的右前方来观察的图2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鼓盒的透视图6是从本体壳体的右前方来观察的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壳体内部的透视图;图7是图6的本体壳体的左侧本体框架的左视图8是从驱动力传输机构和第一盖联动机构的左前方来观察的、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 的驱动力传输机构和第一盖联动机构的透视图9是显示顶盖关闭状态的、图8的驱动力传输机构和第一盖联动机构的左视图10是从驱动力传输机构和第一盖联动机构的右前方观察的图8的驱动力传输机构 和第一盖联动机构的透视图,显示了顶盖关闭的状态;
图11是显示顶盖关闭状态的、图8的驱动力传输机构的俯视图12是显示顶盖打开状态的、图8的驱动力传输机构和第一盖联动机构的左视图; 图13是从驱动力传输机构和第一盖联动机构的右前方观察的图8的驱动力传输机构 和第一盖联动机构的透视图,显示了顶盖打开的状态;
图14是显示顶盖打开状态的、图13的驱动力传输机构的俯视图15A是显示了鼓驱动传输构件在前进位置的、图8驱动力传输机构的鼓驱动传输构 件的剖视图,图15B是显示了鼓驱动传输构件在退避位置的、图8的驱动力传输机构的鼓 驱动传输构件的剖视图16是图IO的驱动力传输机构的鼓主体、凸缘构件、连接构件和鼓驱动传输构件的 透视图17A是图16的鼓驱动传输构件的右视图,图17B是图16的连接构件的左视图,图
17C是图16的凸缘构件的左视图18A是在显影驱动传输构件处于前进位置时图8的驱动力传输机构的显影驱动传输
构件的剖视图,图18B是在显影驱动传输构件处于退避位置时图8的驱动力传输机构的显
影驱动传输构件的剖视图19A是图18A的显影驱动传输构件的往复运动构件的右视图,图19B是图18A的显
影驱动传输构件的显影辊从动齿轮的左视图20是显示顶盖关闭状态的、图8的第一盖联动机构的锁定机构的左视图; 图21是显示顶盖打开状态的、图8的第一盖联动机构的锁定机构的左视图; 图22是显示顶盖关闭状态的、图6的本体壳体的右侧本体框架的部分的右视图; 图23是显示顶盖打开状态的、图6的本体壳体的右侧本体框架的部分的右视图; 图24是图6的本体壳体的连接和分离直动凸轮(translation cam)的左视图; 图25是显示顶盖关闭状态的、图6的本体壳体的左侧本体框架的部分的右视图;图26是显示顶盖打开状态的、图6的本体壳体的左侧本体框架的部分的右视图27是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盒、锁定机构和连接和分离机构的左视图,显示 了所有显影辊与感光鼓相接触的状态;
图28是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盒、锁定机构和连接和分离机构的左视图,显示 了黄色、洋红和青色的显影辊离开感光鼓一定间隔的状态;和
图29是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盒、锁定机构和连接和分离机构的左视图,显示 了所有显影辊离开感光鼓一定间隔的状态;
具体实施例方式
l.打印机的总体结构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示范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侧剖视图;图像形成装置表现 为一种打印机。
打印机1是串联式彩色打印机。四个处理盒3在作为装置主体的实例的本体壳体2内 平行布置成与黑色、黄色、洋红和青色的各个颜色相关联。各个处理盒3能够在作为在本 体壳体2的上侧的盖子的实例的顶盖4打开的状态下安装在本体壳体2内或从本体壳体2 拆除。
每个处理盒3包括其中保持有感光鼓5和栅控式电晕充电器6的鼓盒7和其中保持有 显影辊8且可拆卸地装配到鼓盒7的显影盒9。感光鼓5的表面由栅控式电晕充电器6均 匀地充电,然后有选择地被设置在LED单元10内的LED曝光。因此,根据图像数据的潜 像通过施加于感光鼓5表面上的静电荷形成在感光鼓5的表面上。如此形成的各个静电潜 像接着被携带在显影辊8上的色粉可视化,从而在感光鼓5的表面上形成色粉图像。
纸张P容纳在布置于本体壳体2的底部的馈纸盒11内。容纳在馈纸盒11内的纸张P 被各种类型的辊子一张一张地传送到输送带12上。输送带12布置成从感光鼓5下方面对 四个感光鼓5。当输送带12运行时,输送到输送带12上的纸张P被传送以顺序经过各个 感光鼓5下面。那么,感光鼓5表面上的色粉图像通过施加到转印辊13上的转印偏压的 作用而被转印到纸张P上。转印辊13布置成与各个感光鼓5对应在输送带12的另一边。
色粉图像已经转印与其上的纸张P接着被输送到定影单元14。转印到纸张P上的色粉 图像在定影单元14内被热定影。其后,纸张P被各种类型的辊子排出到纸张排出盘15内。
请注意,在区分一个特定颜色的处理盒3与其它彩色的处理盒3时,在附图标记3之后使用参考符号来指示某一颜色的处理盒,例如K表示黑色、Y表示黄色、M表示洋红和C 表示青色。例如处理盒3K表示装载有黑色色粉的处理盒。
另外,输送带12输送纸张P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被认为是打印机1的前侧,当相对 于打印机的水平或左右位置说明打印机时,这些位置通常以从打印机l的前侧来观察的打 印机1为基础。关于处理盒3,在处理盒3水平布置的状态下,显影盒9被布置成面对感 光鼓5的那侧称为前侧,有时在相对于处理盒3的垂直或上下位置以及左右位置来说明处 理盒3时,这些位置以从处理盒3前侧来观察的处理盒3为基础。在各个附图中用箭头表 示前-后、上-下和左-右方向。
2.处理盒
图2是从其右上方来观察的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盒3的透视图。图3是处理盒 的左视图。图4是处理盒的俯视图。图5是从其右上方来观察的图2的处理盒3的鼓盒7 的透视(1)鼓盒
如图5所示,鼓盒7包括鼓框架21。鼓框架21整体地具有一对鼓侧壁22, 23、鼓后 壁24、鼓上壁25和鼓前壁26。
一对鼓侧壁22, 23布置成彼此面对,之间有沿左右方向的间隔。
如图3所示,在左侧的鼓侧壁22包括左侧壁后部27、左侧壁中间部28和左侧壁前部29。
在侧面看,左侧壁后部27具有大致上三角形的形状。大致上圆柱形保护部分30在左 侧壁后部27形成为横向向外(向左)突出。如图4所示,保护部分30突出成使后侧部31 的突出量变得小于前侧部32的突出量。另外,前侧部32的端面和后侧部31的端面通过 倾斜面彼此连接,随着该倾斜面向后延伸,该倾斜面倾斜更靠近左侧壁后部27。另外,在 左侧壁后部27内的被保护部分30所围绕的部分处形成通孔,左侧鼓支承构件33配合到 如此形成的通孔内。
从在高度上比左侧壁后部27更低的那侧观察时,左侧壁中间部28具有大致上矩形的 形状,并且如图5所示,左侧壁中间部28从左侧壁后部27的前端下部向前延伸,在中间 部沿其前后方向的长度横向向外弯曲,并又弯曲到前面而进一步向前延伸。另外,在沿左 侧壁中间部28的长度位于中间且向外弯曲的弯曲部34处,通过切除左侧壁中间部28的、 从该开口延伸到比弯曲部34更向后(reward)的位置的那部分而在左侧壁中间部28内以使得得到的外部形状大致上呈U形的方式形成开口,形成装配导槽35。如图3所示,在显 影盒9装配到鼓盒27上的状态下,包括装配导槽35的上表面的平面穿过下面将要说明的 显影辊从动齿轮61的旋转中心。另外,在左侧壁中间部28内比弯曲部更向前的部分处形 成在前后方向上的直径比在上下方向上的直径小的长孔36。
左侧壁前部29形成为随着左侧壁前部29向前延伸而从左侧壁中间部28的前端边缘 向上倾斜延伸。
如图5所示,鼓侧壁23在右侧包括右侧壁后部37、右侧壁中间部38和右侧壁前部39。
从侧面看时,右侧壁后部37具有大致上三角形的形状,并在左右方向上面对左侧壁 后部27。右侧鼓支承构件40装配在右侧壁后部37上。
从在高度上比右侧壁后部37更低的那侧看时,右侧壁中间部38具有大致上矩形的形 状,并且如图5所示,右侧壁中间部38从右侧壁后部37的前端下部向前延伸、在沿其在 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的中间部分处横向向外弯曲,且又弯曲到前面以进一步向前延伸。另外, 在沿右侧壁中间部38的长度位于中间且向外弯曲的弯曲部41处,通过切除右侧壁中间部 38的、从开口延伸到比弯曲部41更向后的位置的那部分而在右侧壁中间部38内以使得得 到的外部形状大致上呈U形的方式形成开口,形成装配导槽42。装配导槽42在左右方向 上面对左侧壁中间部28内的装配导槽35,装配导槽42的上表面与装配导槽35的上表面 定位于同一平面上。
右侧壁前部39形成为随着右侧壁前部39向前延伸而从右侧壁中间部38的前端边缘 向上倾斜延伸。
感光鼓5由鼓侧壁22的左侧壁后部27和鼓侧壁23的右侧壁后部37保持。感光鼓5 包括鼓主体44和沿着鼓主体44的中心轴延伸的鼓轴45。凸缘构件46 (右侧的凸缘构件 46未显示)被固定到鼓主体44的两端部,鼓轴45以相对旋转的方式插入各个凸缘构件 46的中心。鼓轴45的右端部以其相对鼓支承构件40的旋转被禁止的方式插入右侧鼓支承 构件40内。右端部从右侧鼓支承构件40向右突出。另一方面,被固定到鼓主体44的左 端部上的凸缘构件46被左侧鼓支承构件33以能够相对于鼓支承构件33旋转的方式保持。 如此,感光鼓5的鼓主体44可绕鼓轴45旋转地设置在左侧壁后部27和右侧壁后部37之 间。
另外,左侧凸缘构件46的端面在由保护部分30所围绕的部分内露出。那么,连接构
13件47装配到凸缘构件46的露出端面上(参照图3)。
鼓后壁24设置成在鼓侧壁22的后端部与鼓侧壁23的后端部之间延伸。
鼓上壁25设置成在鼓侧壁22的左侧壁后部27的上端部与鼓侧壁23的右侧壁后部37
的上端部之间延伸。
鼓前壁26设置成在鼓侧壁22的左侧壁前部29的下端部与鼓侧壁23的右侧壁前部39 的下端部之间延伸,并形成为随着鼓前壁26向前延伸而倾斜向上。用于将显影盒9朝感 光鼓5按压的按压杆48设置在鼓前壁26上的两个位置,这两个位置在鼓前壁26的左右 方向上彼此相对且跨过其中心部。
(2) 显影盒
如图2到4所示,在显影盒9装配到鼓盒7的状态下,显影盒9布置在鼓侧壁22的
七乂fmm电rh卩51如OO壬n七/fililE电^fr加on h:古士加il日4 OO 6fi "i^乂mi1日垂rh國、EH如OO吝n"^加ilE电"^r立l7今&|
显影盒9包括外壳51。外壳51具有在其后侧开口的箱子形状。如图1所示,显影辊 8、供应辊52、层厚调节控制片53和搅拌器54包括在外壳51内。另外色粉容纳在外壳 51内部。
如图4所示,显影辊8布置成从外壳51向后露出并且可旋转地支撑在外壳51的两侧 壁55, 56上。具体地,如图2和3所示,大致上呈圆柱形的显影辊轴支承构件57, 58以 横向向外突出的方式设置在侧壁55, 56两者的后端部。显影辊轴支承构件57, 58布置在 左右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位置上。如图4所示,显影辊8具有金属的显影辊轴59被由导电 橡胶制成的橡胶辊60覆盖的结构。通过使显影辊轴59的两端部分别可旋转地插入显影辊 轴支承构件57, 58内,显影辊8可旋转地支撑在侧壁55, 56两者之上。
另外,如图3所示,用于驱动显影辊8等的驱动力被输入其中的显影辊从动齿轮61 设置在外壳51的左侧壁55上的显影辊轴支承构件57后方(注图上看应为前方)。在 显影盒9装配到鼓盒7上的状态下,显影辊从动齿轮61面对形成在鼓盒7的鼓侧壁22内 的长孔36。以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作用的旋转力输入到显影辊从动齿轮61。
(3) 显影盒在鼓盒上的装配
显影盒9被从感光鼓5的前面装配到鼓盒7上。分别从显影盒9的外壳51向左和向 右突出的显影辊轴支承构件57, 58被分别适配进装配导槽35, 42内。那么,通过使显影 盒9被按压到后面,显影盒9移动到后面,同时显影辊轴支承构件57, 58分别由装配导 槽35, 42引导。在这样的向后运动过程中,显影盒9的外壳51与按压杆48抵接,外壳
1451抵抗由按压杆48施加的按压力被向下按压,由此完成显影盒9到鼓盒7的装配。在这 种状态下,在显影盒9中,显影辊8依靠按压杆48的按压力的作用而压力接触感光鼓5。 要注意的是,在已经完成装配的状态下,在显影辊轴支承构件57, 58与导槽35, 42的后 端部之间分别形成间隙。 3.本体框架
图6为从本体壳体的右前方观察的本体壳体的内部的透视图。
两个本体框架62, 63在本体壳体2内布置成彼此间隔相对。从侧面看,每个本体框 架62, 63具有大致上矩形的形状。从本体框架62, 63之间的前侧观察,黑色处理盒3K、 黄色处理盒3Y、洋红色处理盒3M和青色处理盒3C以这样的顺序安装。
本体框架62, 63通过四个圆棒状连接构件64, 65, 66, 67连接在一起。连接构件64 以在本体框架62, 63各自的上端部之问延伸的方式设置在黑色处理盒3K的前面。连接构 件65以在本体框架62, 63各自的下端部之间延伸的方式设置在黑色处理盒3K的下方。 连接构件66在青色处理盒3C的前面设置成在本体框架62, 63各自的上端部之间延伸。 连接构件67在青色处理盒3C的前面设置成在本体框架62, 63各自的下端部之间延伸。 如此,本体框架62, 63和四个连接构件64到67提供一种坚固和强壮的结构,该结构在 安装或拆卸处理盒3时减少扭曲和变形。
(l)左侧本体框架
图7是左侧本体框架的左视图。
四个处理盒导槽71形成在左侧本体框架62上。处理盒导槽71通过从本体框架62的 上缘切除本体框架62而形成。每个处理盒导槽71具有对应于形成在鼓框架21上的保护 部分30的外径的宽度,并且从本体框架62的上缘倾斜地向下和向后延伸到本体框架62 的垂直中心部。在处理盒导槽71的下端部形成第一抵接部72和第二抵接部73,从处理盒 导槽71内向上突出的那侧观察,第一抵接部72具有大致上矩形形状,从处理盒导槽71 内向前突出的那侧观察,第二抵接部73具有大致上矩形形状。四个处理盒导槽71在前后 方向上等间隔形成。
另外,在本体框架62上的倾斜向下和向前与各个处理盒导槽71的下端部离开一定间 隔的位置上分别设置向左突出的圆柱形突出部74。
此外,在本体框架62上的向前和略倾斜向下离开各个突出部74 —定间隔的位置处分 别形成穿透本体框架62的导向孔75。导向孔75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孔部76和从直线孔部76的后端倾斜向下和向后延伸的交叉孔部77。在四个导向孔75中最前面的那 个导向孔75中,直线孔部76比其他导向孔75的直线孔部76形成得更长。
另外,分别定中心于突出部74的弧形孔187形成在本体框架62上的位于各个处理盒 导槽71的前面且倾斜向上和向前离开各个突出部74 —定间隔的位置处。
(2)右侧本体框架
如图6所示,四个处理盒导槽78形成在右侧本体框架63上的分别面对沿左右方向形 成在左侧本体框架62上的四个处理盒导槽71的位置处。导槽78通过从本体框架63的上 缘切除本体框架63而形成,并且从上缘倾斜向下和向后延伸到本体框架63的垂直中心部, 同时随着它们向下延伸而变窄。
另外,在本体框架63上的倾斜向下和向前与各个处理盒导槽78的下端部离开一定间 隔的位置上分别设置向右突出的圆柱形突出部79。
在本体框架63上的向前和略倾斜向下离开各个突出部79 —定间隔的位置处分别形成 穿透本体框架63的导向孔80。导向孔80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孔部81和从直线 孔部80的后端倾斜向下和向后延伸的交叉孔部82。在四个导向孔80中最前面的那个导向 孔80中,直线孔部81比其他导向孔80的直线孔部81形成得更长。
4.用于将驱动力传输到处理盒的结构
图8是从驱动力传输机构和第一盖联动机构的左前方观察的驱动力传输机构和第一盖 联动机构的透视图。图9是显示顶盖关闭状态的、驱动力传输机构和第一盖联动机构的左 视图;图10是从驱动力传输机构和第一盖联动机构的右前方来观察的驱动力传输机构和 第一盖联动机构的透视图,显示了顶盖关闭的状态。图11是显示顶盖关闭状态的、驱动 力传输机构和第一盖联动机构的俯视图;图12是显示顶盖打开状态的、驱动力传输机构 和第一盖联动机构的左视图;图13是从驱动力传输机构和第一盖联动机构的右前方来观 察的驱动力传输机构和第一盖联动机构的透视图,显示了顶盖打开的状态。图14是显示 顶盖打开状态的、驱动力传输机构的俯视请注意,在从图8到图14的各个附图中显示了下面将要说明的作为直移构件 (translation member)的实例的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和连接分离驱动机构211。另外 图8显示了处理盒3和顶盖4。 (1)驱动力传输构件
驱动力传输机构91设置在左侧本体框架62的外侧(见图IO),用于将驱动力传输到处理盒3。请注意,在图8中,尽管本体框架62布置在四个处理盒3和驱动力传输机构 91之间,但是省略了本体框架62的说明以简化附图。
如图10所示,驱动力传输机构91包括四个鼓驱动传输构件92、四个显影驱动传输构 件93和驱动直动凸轮94。
(l-l)鼓驱动传输构件
四个鼓驱动传输构件92设置成与四个处理盒3相关联。当处理盒3抵接阻止构件191 时,鼓驱动传输构件92布置在与各个连接构件47相对应的位置上(见图3),这些连接 构件47设置在其相关联的处理盒3的感光鼓5上。阻止构件191将在后面说明。
图15A和15B为鼓驱动传输构件92的剖视图。
鼓驱动传输构件92整体地包括齿轮部95和从齿轮部95的中心部向右突出的凸部96。
齿轮部95具有大致上圆环形板的形状。驱动力从鼓形电动机输入其中的多个轮齿形 成在齿轮部95的外圆周表面上。
凸部96具有圆柱形近端侧外圆周表面97,该圆柱形近端侧外圆周表面97具有与齿轮 部95共同的中心轴。另外,凸部96具有圆柱形远端侧外圆周表面98,该圆柱形远端侧外 圆周表面98具有与在近端侧外圆周表面97右边的齿轮部95共同的中心轴。远端侧外圆 周表面98形成为具有比近端侧外圆周表面97的直径更小的直径。此外,凸部96具有环 形的抬升表面99和环形的远端表面100,抬升表面99与近端侧外圆周表面97的远端边缘 和远端侧圆周表面98的近端边缘相连,远端表面100与远端侧外圆周表面98的远端边缘 相连。直线接合槽IOI (见图l)在远端表面100上形成为与附着于凸缘构件46的端面上 的连接构件47相接合(见图16)。另外,凸部96整体地包括从远端表面100内的开口的 圆周边缘部向左延伸的圆柱形部分102。
另外,保持器103以覆盖驱动力传输机构91的方式被装配在本体框架62的外表面上。 支撑轴104与各个鼓驱动传输构件92相关联地以从保持器103突出而向右延伸的方式设 置在保持器103上。支撑轴104可旋转且可在左右方向上滑动地被插入圆柱形部分102中。 如此,鼓驱动传输构件92被可绕支撑轴104旋转地支撑,并且设置成沿左右方向在图15A 所示的前进位置和图15B所示的退避位置之间来回地运动。另外,如图8所示,设置成围 绕在圆柱形部分102的圆周上的巻簧105的一端被固定到鼓驱动传输构件92上。巻簧105 的另一端被固定到保持器103上(见图15A)。鼓驱动传输构件92由巻簧105的按压力(弹 力)的作用向右按压。图16是鼓主体、凸缘构件、连接构件和鼓驱动传输构件的透视图;图17A是鼓驱动 传输构件92的右视图。图17B是连接构件的左视图。图17C是凸缘构件的左视图。
如图16和17A所示,接合凹槽101形成在经过鼓驱动传输构件92的远端表面100的 中心的直线上。
如图16和17B所示,连接构件47整体地包括扁平圆柱形主体部106、两个第一侧向 突起107和两个第二侧向突起108,该第一侧向突起107在主体部106的一个端面上设置 成从该端面突出,而该第二侧向突起108设置在主体部106的另一端面上。第一个侧向突 起107布置在关于主体部106的中心互相点对称(180度旋转对称)的两个位置上。第二 侧向突起108关于主体部106的中心互相点对称(180度旋转对称),并且关于第一个侧 向突起107布置在绕主体部106的中心移位90度的两个位置上。
如图17C所示,大致上圆柱形的鼓侧接合部109在凸缘构件46的端面上形成为向左 突出。凹部IIO形成在关于鼓侧接合部109 (凸缘构件46)的中心互相点对称(180度旋 转对称)的两个位置上。另外,连接构件与鼓侧接合部109 (凸缘构件46的端面)连接, 从而位置沿第二侧向突起108彼此相对的方向分别被连接构件47的、适配在凹部110内 的第二侧向突起108移位。
在鼓驱动传输构件92前进到图15A所示的前进位置处的状态下,连接构件47的第一 个侧向突起107适配到鼓驱动传输构件92的接合凹槽101内,因此由连接构件47、鼓驱 动传输构件92和鼓侧接合部109形成所谓的十字滑块联轴器(Oldham coupling)。因而, 即使在鼓驱动力传输构件的旋转中心和凸缘构件46 (感光鼓5)的旋转中心之间产生位置 上的轻微移位的情况下,这样的移位是允许的,并且鼓驱动传输构件92的旋转被传输到 凸缘构件46。
(1-2)显影驱动传输构件
如图8所示,四个显影驱动传输构件93设置成与各个处理盒3相关联。当处理盒3 处于抵接阻止构件191的状态时,显影驱动传输构件93布置在显影驱动传输构件93面对 显影辊从动齿轮61的位置处,显影辊从动齿轮61设置在其关联的处理盒3上。
图18A和18B是显影驱动传输构件93的剖视图。
如图IO、 18A和18B所示,显影驱动传输构件93包括显影驱动齿轮111、往复运动构 件12和巻簧113。
显影驱动齿轮111整体地具有大致上盘形的齿轮主体114和从齿轮主体114向右突出的、大致上圆柱形的引导芯部115。
驱动力从显影电动机(未示出)输入其中的多个轮齿形成在齿轮主体114的外圆周表 面上。
如图18A和18B所示,引导芯部115形成为其中心轴与齿轮主体114的中心轴一致。 引导芯部115具有远端芯部116和近端芯部117,远端芯部116在远端部具有相对小的第 一外径,近端芯部117在其近端部具有相对大的第二外径。远端芯部116的外圆周表面和 近端芯部117的外圆周表面通过倾斜面而在高度上没有差异地连续。
往复运动构件112整体地包括具有相对小的第一内径的圆柱形的远端圆柱部118、圆 柱形的近端圆柱部119、接合部120和环部(collar portion) 121,近端圆柱部119靠近 在远端圆柱部118的左侧设置并具有相对大的第二内径,接合部120靠近远端圆柱部118 右侧设置,环部121从远端圆柱部118的外圆周表面圆周地突出。第一内径大致上等于或 稍大于远端芯部116的第一外径。第二内径大致上等于或稍大于近端芯部117的第二外径。 引导芯部115从左边插入往复运动构件112中。往复运动构件112能够相对于引导芯部115 在左右方向上往复运动,或在图18A所示的前进位置与图18B所示的退避位置之间来回地 运动。
巻簧113设置成围绕着引导芯部115的圆周并布置在往复运动构件112和齿轮主体114 之间。往复运动构件112被巻簧113的按压力(弹力)向右按压。
另外,与各个显影驱动传输构件93相关联地,支撑轴128以从保持器113突出并向 右延伸的方式设置在保持器113上。通过将支撑轴128以旋转而不滑动的方式插入引导芯 部115内,显影驱动齿轮111被支撑成绕支撑轴128旋转而不滑动。
图19A是往复运动构件的右视图。
往复运动构件112的接合部120整体地包括大致上圆柱形的中心部122和连接到中心 部122的圆周表面上的两个抵接凸出部123,该中心部122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两个抵接 凸出部123布置在穿过中心部122中心的直线上并且形成为具有180度旋转对称的形状。
图19B是显影辊从动齿轮61的左视图。
圆形凹部124形成在显影辊从动齿轮61的外端面上,并且圆形凹部124具有大致上 和接合部120的中心部122的外径一样的直径。另外,两个抵接部125沿着凹部124的圆 周设置在显影辊从动齿轮61的外端面上。从侧面看,各抵接部125具有大致上L形状, 该L形状具有短边部分126和与短边部分126直角相交的长边部分127。各抵接部125的短边部分126在穿过凹部124中心的直线上延伸。各抵接部125的长边部分127沿着穿过 凹部124中心的直线延伸并以直角与穿过两个短边部分126的直线相交且离开该直线一定 间隔。另夕卜,两个抵接部125相对于凹部124的中心互相180度旋转对称。
在往复运动构件112前进到图18A所示的前进位置上的状态下,接合部120的中心部 122适配在显影辊从动齿轮61的凹部124内,接合部120的抵接凸出部123在显影辊从动 齿轮61的圆周方向上抵接各个抵接部125的长边部分127。因此,在这种状态下,当旋转 力输入到显影驱动齿轮111中并且导致往复运动构件112与显影驱动齿轮111 一起旋转时, 旋转力被从各个抵接凸出部123传输到各个抵接部125,由此显影辊从动齿轮61在与往复 运动构件112相同的方向上旋转。
那么,引导芯部115的远端芯部116和近端芯部117,以及远端圆柱部118和近端圆 柱部119在左右方向上具有满足下列两个条件(1)和(2)的尺寸。
条件(1):在往复运动构件112被定位在图18B所示的退避位置和往复运动构件112 的各个抵接凸出部123的一部分抵接显影辊从动齿轮61的各个抵接部125的位置之间的 状态下,引导芯部115的远端芯部116布置在往复运动构件112的远端圆柱部118内,引 导芯部115的近端芯部117布置在往复运动构件112的近端圆柱部119内。
条件(2):在往复运动构件112前进到图18A所示的前进位置的状态下,引导芯部 115的近端芯部117离开往复运动构件112的近端圆柱部内侧,引导芯部115的远端芯部
i i c 4cb女想女4+有47-1 士/"i 乂小i i o iVi二F^^ii回士+却i i n t+t/mil
丄丄u xix"iiJ且i工m叉w^yjT"j'iT丄丄乙口'j^x》m]凶t工部丄丄口 k、jiwuo
在往复运动构件前进到前进位置的状态下,往复运动构件相对于引导芯部115的径向 间隙通过上述操作而增加。因而,即使在显影辊从动齿轮61的旋转中心和显影驱动传输 构件93 (显影驱动齿轮lll)的旋转中心之间产生位置偏移的状态下,如果旋转中心之间 的移位数值落在往复运动构件112相对于引导芯部115的径向间隙范围内,则该移位被允 许,旋转力被较好地从显影驱动传输构件93传输到显影辊从动齿轮61。 (1-3)驱动直动凸轮
如图10, 11, 13和14所示,驱动直动凸轮94为在前后方向上拉长并以沿着前后方 向上的直线进行往复运动的方式装配到本体框架62 (见图6)的部件。如图11和14所示, 驱动直动凸轮94包括在前后方向上拉长的矩形板形状的主体部131、整体形成在主体部 131上的四个第一凸轮部132和整体形成在主体部131上的四个第二凸轮部133。
主体部131平行于本体框架62设置。四个孔134形成在主体部131上。孔134分别形成在孔134在左右方向上面对四个显影驱动传输构件93的位置上。每个孔134具有长 孔形状,该长孔形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允许显影驱动传输构件93的往复运动构 件112垂直插拔的尺寸。如图10所示,在驱动直动凸轮94布置在相对向前的位置上的状 态下,显影驱动传输构件93分别面对孔134的后端部。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在驱动 直动凸轮94布置在相对向后的位置上的状态下,显影驱动传输构件93分别面对孔134的 前端部。
第一凸轮部132以与各个孔134相关联的方式设置在主体部131的左侧表面(即与面 对本体框架62的那个表面相对的表面)。从侧面看,第一凸轮部132具有大致上U形, 该U形大致上沿着孔134的圆周边缘的前半部延伸。另外,如图14所示,第一凸轮部132 具有倾斜部135和平坦部136,该倾斜部135倾斜成随着倾斜部135向前延伸而离开主体 部131 —定间隔,该平坦部136从倾斜部135的前端延伸成与主体部131平行并因此形成 为具有从上面看大致上梯形的形状。
第二凸轮部133以与各个鼓驱动传输构件92相关联的方式设置在主体部131的左侧 表面的下端部处。如图11和14所示,每个第二凸轮部133以从上面观察不与第一凸轮部 132重叠的方式形成在每个第一凸轮部132的后面。另外,如图14所示,第二凸轮部133 具有倾斜部137和平坦部138,该倾斜部137倾斜成随着倾斜部137向前延伸而离开主体 部131 —定间隔,该平坦部138从倾斜部137的前端延伸成与主体部131平行并因此形成
、i. ar ii "zc^: ittv al ttv 、i i、
A/共,/A工lMJ有人双工饰形tf、J形W。
在图10和11所示的状态下,各个显影驱动传输构件93的往复运动构件112被插入 孔134的后端部内,环部121与驱动直动凸轮94的主体部131的左侧表面抵接,远端圆 柱部118和接合部120的部分相对于主体部131向右突出。各个第一凸轮部132布置在主 体部131前方。另外,鼓驱动传输构件92在其抬升表面99处抵接主体部131的左侧表面。 凸部96的远端部(即形成有远端侧外圆周表面98的那部分)在主体部131下方相对于主 体部131向右突出。各个第二凸轮部133布置在各个鼓驱动传输构件92的前方。g卩,各 个鼓驱动传输构件92和显影驱动传输构件93的往复运动构件均前进到前进位置上。
当使驱动直动凸轮94向后运动时,第一凸轮部132的各个倾斜部135抵接往复运动 构件的121各个环部121,第二凸轮部133的倾斜部137抵接鼓驱动传输构件92的各个抬 升表面99。当驱动直动凸轮94进一步向后运动时,往复运动构件112和第一凸轮部132 以使得往复运动构件112的环部121分别骑在第一凸轮部132的倾斜部135上的方式相对
21运动。因此,往复运动构件112承受来自第一凸轮部132的、沿向左方向的力,然后使之 抵抗巻簧113的按压力向左运动。另外,鼓驱动传输构件92和第二凸轮部133以使得鼓 驱动传输构件92的抬升表面99骑在第二凸轮部133的倾斜部137上的方式相对运动。与 之协同,鼓驱动传输构件92承受来自第二凸轮部133的、沿向左方向的力,然后使之抵 抗巻簧105的按压力向左运动。
另外,在图13和14所示的状态下,往复运动构件112在其环部121处抵接第一凸轮 部132的平坦部136,仅接合部120插入孔134的前端部内。另外,鼓驱动传输构件92在 其抬升表面99处抵接第二凸轮部133的平坦部138,凸部96的远端部相对于主体部131 向右稍微突出。S卩,鼓驱动传输构件92和显影驱动传输构件93的往复运动构件112已经 退回到退避位置上。
(2)第一盖联动机构
另外,在打印机1中,驱动直动凸轮94设计成能与顶盖4的打开或关闭相关联地运 动。即,打印机1包括第一盖联动机构140,该第一盖联动机构140用于使驱动直动凸轮 94以与顶盖4的打开或关闭联动的方式运动(见图9和10)。
如图8所示,顶盖4设置成在顶盖4的前端部从体壳2抬起(见图1)而打开体壳2 的上表面的状态和顶盖4沿着本体壳体2的上表面延伸以关闭本体壳体的上表面的状态之 间通过未图示的轴打开和关闭,该轴可旋转地插入设置于顶盖4的后端部的、大致上C形 tf、J/WiT 3d,WP丄4丄1^°
如图9所示,第一盖连杆机构140包括第一盖联动构件142和第二盖联动构件143。 第一盖联动构件142和第二盖联动构件143与左侧和右侧本体框架62, 63相关设置(见 图6)。由于与左侧本体框架62相关设置的第一盖联动构件142和第二盖联动构件143和 与右侧本体框架63相关设置的第一盖联动构件142和第二盖联动构件143配置成横向对 称,在下文中仅说明与左侧本体框架62相关设置的第一盖联动构件142和第二盖联动构 件143。
如图10所示、第一盖联动构件142被形成为长直线形状。第一盖联动构件142的一 端部以绕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轴旋转的方式连接到沿着顶盖4的内表面的左端部的长度的 中间部。在顶盖4关闭的状态下,第一盖联动构件142在前后方向上沿着顶盖4的内表面 延伸。第一盖联动构件142的另一端部144以绕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轴旋转的方式连接到 本体框架62的后端部。另外,连接轴145以向右突出的方式形成在第一盖联动构件142的最后端。
从侧面看,第二盖联动构件143形成为具有V形,该V形以相对大的角度开口 (例如, 大约135度的角)。支撑轴146以向右突出的方式形成在第二盖联动构件143的弯曲部上。 第二盖联动构件143被支撑轴146设置成绕支撑轴146旋转,该支撑轴146可旋转地支撑 在本体框架62的后端部上。第一盖联动构件142的连接轴145可旋转地插入第二盖联动 构件143的一个端部内。连接轴147以向右突出的方式形成在第二盖联动构件143的另一 端部上。在垂直或上下方向上较长的长孔148形成在驱动直动凸轮94的主体部131的后 端部上,连接轴147以宽松地适配于其中从而不仅旋转而且还在上下方向上运动的方式插 入长孔148。
当顶盖4从顶盖4关闭的状态(图10显示了该关闭状态)打开时,第一盖联动构件 142绕另一端部144旋转以被直立。与第一盖联动部件142的旋转协同,第二盖联动构件 143的一个端部被向前推并且第二盖联动构件143绕支撑轴146旋转,由此第二盖联动构 件143的另一端部向后运动。另外,通过第二盖联动构件143的另一端部向后运动,驱动 直动凸轮94被连接轴147向后推动,由此使驱动直动凸轮94向后运动。那么,当导致顶 盖4完全打开的状态时,驱动直动凸轮94布置在如图13所示的最后面的位置上。
当顶盖4关闭时,第一盖联动构件142以处于倾斜落下的方式绕第一盖联动构件142 的另一端部旋转。与第一盖联动部件142的旋转协同,第二盖联动构件143的一个端部被 向后推,并且第二盖联动构件143绕支撑轴146旋转,由此使第二盖联动构件143的另一 端部向前运动。另外,驱动直动凸轮94被连接轴147向前推动,通过第二盖联动构件143 的另一端部向前运动,由此使驱动直动凸轮94向前运动。那么,当导致顶盖4完全闭合 的状态时,驱动直动凸轮94布置在如图IO所示的相对向前的位置上。
5.锁定机构
图20为锁定机构的左视图,显示了顶盖关闭的状态。图21是显示顶盖打开状态的、 锁定机构的左视图。
请注意,图20和21显示了驱动直动凸轮94、第一盖连杆机构140和后面将要说明的 阻止构件191,以及连接脱离驱动机构211和第二盖联动机构231。
用于将各个处理盒3锁定在本体框架62, 63上的锁定机构151 (见图6)设置在打印 机1内。
锁定机构151包括四个左侧固定构件152、四个右侧固定构件172 (见图22)和左侧
23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和右侧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
(1) 左侧固定构件
四个左侧固定构件152布置在左侧本体框架62的左侧。另外,四个左侧固定构件152 以与各个处理盒3相关联的方式设置。在四个处理盒3安装于本体壳体2内的状态下,左 侧固定构件152布置在各个处理盒3 (鼓盒7)的保护部分30的前方(见图3)。左侧固 定构件152每个均包括锁定杆154、按压杆155和巻簧156。
锁定杆154可旋转地支撑在突出部74上(见图7),该突出部74在其一端部处(即 近端部分)形成在左侧本体框架62上。大致上矩形的孔157以穿透其的方式形成在锁定 杆154的中心部。锁定杆154的另一个端部(即远端部分)的前缘形成为具有与处理盒3 的保护部分30的外部形状相对应的曲线形状。操作部171以向右突出的方式形成在锁定 杆154的右侧表面上比孔157更靠近远端部的位置处。
按压杆155布置在锁定杆154的前方右侧,并在其一个端部(近端部分)处可旋转地 支撑在突出部74上(见图7)。钩部158在按压杆155的中心部上形成为向前突出并在其 远端部向左弯曲。钩部158的远端部被从右侧插入锁定杆154的孔157内。另外,连接轴 159以从其左侧表面向左突出的方式形成在按压杆155的中心部。此外,支撑部160 (见 图25)形成在按压杆155的中心部上,用于支撑后面将要说明的间隔构件201。支撑部160 从按压杆155的右侧表面向右突出并被插入孔187中(见图7),其远端到达本体框架62
iVi + /mil 班
口、J4a w」'l旦—自.。
巻簧156介于锁定杆154的远端部和按压杆155的远端部之间。
(2) 右侧固定构件
图22是显示顶盖关闭状态的、右侧本体框架的一部分的右视图。图23是显示顶盖打 开状态的、右侧本体框架的一部分的右视图。
四个右侧固定构件172以与各个处理盒3相关联的方式设置并且被布置在右侧本体框 架63的右侧。每个右侧固定构件172均包括锁定杆174、按压杆175和巻簧176。
从侧面看,锁定杆174形成为具有大致上的C形。锁定杆174的一个端部(近端部分) 可旋转地支撑在形成在右侧本体框架63上的突出部79上。大致上矩形的孔177以穿透其 的方式形成在锁定杆174的另一端部(远端部)。另外,切除部178以被切除变成向下凹 陷的凹部的方式形成在锁定杆174上其近端部分和远端部之间。
按压杆175布置在锁定杆174的前方左侧,并且在其一个端部(近端部分)处可旋转地支撑在突出部79上。锁定部180以向右突出的方式形成在按压杆175的远端部。锁定 部180的远端部从左侧插入锁定杆1'74的孔177内。另外,连接轴179以从其右侧表面向 右突出的方式形成在按压杆175的中心部。此外,尽管未显示,支撑部以从按压杆175的 右侧表面向右突出的方式形成在按压杆175的中心部,将要在后面说明的间隔构件201被 支撑部可旋转地支撑。
巻簧176介于锁定杆174的远端部和按压杆175的远端部之间。
(3) 连接分离直动凸轮
图24是连接分离直动凸轮的左视图。
因为左侧和右侧的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具有互相横向对称的结构,在下文中将仅描 述左侧的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
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构件,并以在前后方向上沿直线进行往 复运动的方式装配在本体框架62的内表面上(见图6)。
四个导槽161以与每个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相关联的方式形成在连接分离直动凸轮 153的左侧表面上。导槽161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直线槽部162和从直线槽部162的 后端倾斜向上和向后延伸的交叉槽部163。
四个第三凸轮部164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形成在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的上表面上。从 侧面看,四个第三凸轮部164每个形成为具有大致上梯形的形状,该梯形从连接分离直动 凸轮153的上表面350 (即许可表面)向上突出并且每个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水平面 165 (即间隔表面)和延伸至水平面165的后端和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的上表面处的倾 斜面166 (即许可表面)。在最靠前的第三凸轮部164和靠近其的那个第三凸轮部164之 间的间隔比其他相邻的第三凸轮部164之间的间隔更长。
齿条167形成在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的前端部的下表面上。如图10所示,小齿轮 168与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左侧的齿条167啮合。如图8所示,小齿轮169与连接分离 直动凸轮153右侧的齿条167啮合。小齿轮168, 169以不旋转的方式分别装配到连接轴 170的左端部和右端部上。当左侧的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在前后方向上运动时,右侧的 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与左侧的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在同一方向上的运动同步地向左运 动,并且与左侧的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移位相同的量。
(4) 连接构件
如图20和21所示,各个左侧固定构件152和左侧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通过连接构件181彼此相连。
左侧固定构件152的连接轴159以在预定角度范围内旋转的方式插入连接构件181的 一个端部。具体地,大致上扇形的孔182形成在连接构件181的一端上。从侧面看,连接 轴159具有在其圆周表面上有突起的钥匙孔形状。另外,当连接轴159被插入孔182中时, 使连接构件181在所述角度范围内绕连接轴159旋转。另一方面,连接轴183以向右突出 的方式形成在连接构件181另一端部。连接轴183被插入本体框架62的导向孔75中,其 远端部适配在导槽161内。
如图22和23所示,各个右侧固定构件172和右侧的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通过连接 构件184彼此相连。
右侧固定构件172的连接轴179以在一角度范围内旋转的方式插入连接构件184的一 个端部内。该角度范围可以预先确定。具体地,大致上扇形的孔185形成在连接构件184 的一端。从侧面看,连接轴179具有在其圆周表面上有突起的钥匙孔形状。另外,当连接 轴179被插入孔185中时,使连接构件184在所述角度范围内绕连接轴179旋转。另一方 面,连接轴186以向左突出的方式形成在连接构件184另一端部。连接轴183被插入本体 框架63的导向孔80中,其远端部适配在导槽161内。
6. 阻止构件
如图20和21所示,四个阻止构件191设置于打印机1内。四个阻止构件191分别布
t^>=l~/^ —" /mil rzp /-1 ' ;A"t /tU i 「r\ - / - /m,l
a-ttZnWJ间疋T厶J1十丄3Z tfJAilOT。
阻止构件191为臂形。插入孔192形成在阻止构件191的一个端部(即,近端部分) 上。设置在本体框架62上、处理盒导槽71的下端部前方且彼此间设有微小间隔的位置处 的夹紧轴351 (见图7)被插入到插入孔192中。因而,每个阻止构件191由本体框架62 可绕插入孔192 (夹紧轴351)旋转地支撑。阻止构件的远端部从左侧固定构件152 (锁定 杆154)的操作部171的上方抵接该操作部171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阻止构件191的远 端部向上延伸并随后向后折回而具有钩子形状。请注意,右侧固定构件172、锁定杆174 对应于阻止构件191 (见图23)。
7. 间隔构件
图25是显示顶盖关闭状态的、左侧本体框架的一部分的右视图。图26是显示顶盖打 开状态的、左侧本体框架的一部分的右视图。
多个间隔构件201 (例如在本示范实施例中为八个间隔构件201)以与四个左侧固定构件152和四个右侧固定构件172相关联的方式设置在打印机1内(见图22)。由于以与 左侧固定构件152相关联的方式设置的间隔构件201与以与右侧固定构件172相关联的方 式设置的间隔构件201被配置成互相横向地对称,在下文中将仅描述左侧间隔构件201。
四个间隔构件201以在左右方向上分别面对其关联的左侧固定构件152的方式布置在 左侧本体框架62内部(例如右侧)。
间隔构件201具有大致上三角板的形状。设置在左侧固定构件152的按压杆155上的 支撑部160以可相对旋转的方式插入间隔构件201的一个角部202。因此,间隔构件201 可旋转地支撑在支撑部60上。
间隔构件201设置成从支撑部向后延伸并靠在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的上表面上。下 突出部203以向下突出的方式形成在间隔构件201的后端部。下突出部203抵接连接分离 直动凸轮153的上表面。另外,上突出部204以向上突出的方式形成在间隔构件201的后 端部。上突出部204的前表面起到按压表面205的作用。
8.连接分离驱动机构
如图9、 10、 12和13所示,用于使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在前后方向上往复运动的 连接分离驱动机构211设置在打印机1内。
连接分离驱动机构211包括通过作为电动机的实例的连接分离电动机229的驱动力的 作用而旋转的电动机齿轮212 (见图27)、与小齿轮168—体设置且适合于与小齿轮168
.4t~T士4" A/i r+^ 1、二"I I卜-+入 o i r LU ~r*_ 八rtn 口M "rir "7t, I ■-1~, |、二1 ■ h. ^入 n i " A"一丄丄n ■卜—+八 i八 _L上L
一股刀疋行tfji"1问凶化-二丄j、州丁伎百汴u肌闳到^iHj—凶—平匕-z丄j tf、j屯石力in迈f匕-z丄z tfj力疋符力tfj
传输的行星差动离合器214、和用于切换由行星差动离合器214实现的旋转力传输的接合 和脱离的离合器接合杆215。
如图10和13所示,行星差动离合器214包括保持在保持器103上的轴216(见图15A)。 输入齿轮217、接合齿轮218和输出齿轮219可旋转地支撑在轴216上。电动机齿轮212 与输入齿轮217啮合。接合齿轮218布置在输入齿轮217的右侧,并且在其外圆周表面上 具有多个齿,离合器接合杆215与这些齿接合。输出齿轮219布置在接合齿轮218的右侧。 输出齿轮219具有比输入齿轮217更小的直径并与中间齿轮213相啮合。
离合器接合杆215布置成在接合齿轮218之上沿前后方向延伸。如图9和12所示, 离合器接合杆215支撑在支撑部件220上,该支撑部件220在其后端部处装配到保持器103 上并设置成可绕支撑部件220摆动。如图12所示,爪221形成在离合器接合杆215的远 端部的下表面上。
27一端锁定在保持器103上的巻簧222的另一端被锁定在离合器接合杆215的中间部上。 离合器接合杆215被按压,使其远端部被巻簧222向上抬起。另外,在驱动直动凸轮94 布置于图12和13所示位置处的状态下,离合器接合杆215的远端部由于巻簧222的按压 力而被抬起并且面对驱动直动凸轮94的前端部并在其前方设有一定间隔。如图9和10所 示,当使驱动直动凸轮94从上述状态运动到最前面的位置处时,使驱动直动凸轮94在运 动过程中开始抵接离合器接合杆215,由此离合器接合杆215的远端部由于驱动直动凸轮 94向下按压抵抗巻簧222的按压力。结果,离合器接合杆215的爪221进入接合齿轮218 的齿之间,由此使离合器接合杆215与接合齿轮218接合。
在离合器接合杆215与接合齿轮218相接合的状态下,不允许接合齿轮218旋转,从 电动机齿轮212输入到输入齿轮217的旋转力被传输到输出齿轮219。 g卩,行星差动离合 器214将电动机齿轮212的旋转力的传输接合到中间齿轮213。因此,通过电动机齿轮212 的来回旋转,能够导致小齿轮168与中间齿轮213—起来回地旋转,由此能够导致连接分 离直动凸轮153在前后方向上往复运动。
另一方面,在离合器接合杆215不与接合齿轮218接合的状态下,从电动机齿轮212 输入到输入齿轮217的旋转力被传输到接合齿轮218,而不是被传输到输出齿轮219。艮卩, 行星差动离合器214使电动机齿轮212的旋转力的传输与中间齿轮213脱离。当发生该传 输时,输出齿轮219处于输出齿轮219自由旋转的状态下,由此连接分离电动机229 (见 图27)不形成对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的运动的负载。
8.第二盖联动机构
在打印机1中,使驱动直动凸轮94以与顶盖4的打开或关闭联动的方式运动,并使 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以与驱动直动凸轮94的运动联动的方式运动。即,打印机1包括 第二盖联动机构231,该第二盖联动机构231用于使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随着由第一盖 连杆机构140导致的顶盖的打开或关闭而与驱动直动凸轮94的连接运动并行地运动。
第二盖联动机构231包括第三盖连接构件232和第四盖连接构件233。
第三盖连接构件232为沿直线延伸的构件,轴234以向左突出的方式形成在其中间部 上。轴234可旋转地支撑在保持器103上(见图15A)。第三盖连接构件232的另一端部 (即,与驱动直动凸轮94相连的一端部相反的端部)以可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旋转的 方式与第四盖连接构件233的后端连接在一起。
第四盖连接构件233为沿直线延伸的构件并且以大致上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姿态被固定
28到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的左侧表面上。第三盖连接构件232的另一端部(即,与驱动直 动凸轮94相连的那端部相反的端部)以可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旋转的方式与第四盖连 接构件233的后端彼此相连。
在顶盖4关闭的状态下,如图20所示,驱动直动凸轮94布置在相对向前的位置上, 而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布置在最后面的位置上。因此,第三盖连接构件232的一个端部 定位在比第四盖连接构件233的后端部更前面的位置上,并且第三盖连接构件232和第四 盖连接构件233之间形成锐角。当顶盖4打开且使驱动直动凸轮94向后运动时,第三盖 连接构件232的一个端部向后运动,第三盖连接构件232绕轴234旋转。与第三盖连接构 件232的旋转协同,第四盖连接构件233被第三盖连接构件232的另一端部向前推动,由 此使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向前运动。另外,当产生顶盖4完全地打开的状态,如图21 所示,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布置在最前面的位置上。
在顶盖4打开的过程中,通过驱动直动凸轮94的向后运动,驱动直动凸轮94脱离离 合器接合杆215。那么,离合器接合杆215的远端部被向上抬起,由此解除离合器接合杆 215与接合齿轮218的接合。因此,连接分离电动机229 (见图27)不构成对连接分离直 动凸轮153的运动的负载,由此获得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的平滑运动。
在顶盖4被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如图21所示,第三盖连接构件232的一个端部定位 成比第四盖连接构件233的后端部更后面的位置上,第三盖连接构件232和第四盖连接构 件233之间形成钝角。当顶盖4关闭且马区动直动凸车仑94向前运动时,第三盖连接构件232 的一个端部向前运动,第三盖连接构件232绕轴234旋转。与第三盖连接构件232的旋转 协同,第四盖连接构件233被第三盖连接构件232的另一端部向后拉,由此使连接分离直 动凸轮153向后运动。另外,当导致顶盖4完全闭合的状态时,如图20所示,连接分离 直动凸轮153布置在相对后面的位置上。
9.与顶盖的打开或关闭相协同的、锁定机构(左侧固定构件和右侧固定构件)和阻止 构件的操作
在顶盖4打开的状态下,如图21所示,左侧连接构件181的各个连接轴183插入本 体框架62的导向孔75的直线孔部76内(见图7),连接轴183的远端部适配在导槽161 的交叉槽部163内(见图24)。另外,如图23所示,每个右侧连接构件184的连接轴183 被插入本体框架63的导向孔80的直线孔部81中(见图22),连接轴183的远端部适配 在导槽161的交叉槽部163内。另外,如图21所示,左侧固定构件152以倾斜方式落下并退出处理盒3的安装/拆卸路径,以便定位在左侧固定构件152在左右方向上不面对处 理盒导槽71的位置上(见图7)。另外,各个阻止构件191在阻止构件191的最远端部抵 接操作部171,并且各个阻止构件191定位在阻止构件191在左右方向上面对处理盒导槽 71的下端部的位置(即,阻止位置)。如图23所示,每个右侧固定构件172位于锁定杆 174的切除部分178在左右方向上面对处理盒导槽78的下端部的位置上,切除部分178的 底面与沿着处理盒导槽78延伸的方向大致上直角相交(即阻止位置)。
因而,处理盒3能够被安装到本体壳体2内部或从本体壳体2内部拆卸。在安装处理 盒3时,处理盒3 (即鼓盒7)的保护部分30 (见图3)适配在处理盒导槽71内,而鼓轴 45的右端部适配在处理盒导槽78内,导致处理盒3倾斜地向下和向后运动,由此处理盒 3逐渐地安装到本体壳体2内部,同时保护部分30和鼓轴45分别由处理盒导槽71, 78所 引导。另外,在从本体壳体2拆卸处理盒3时,处理盒3逐渐被倾斜地向上和向前拉动, 同时保护部分30和鼓轴45分别由处理盒导槽71, 78引导。
在顶盖4打开的状态下,由于阻止构件191在左右方向上面对处理盒导槽71的下端 部,锁定杆174的切除部分178在左右方向上面对处理盒导槽78的下端部,当处理盒3 安装到本体壳体2内部时,使保护部分30抵接阻止构件191或者使鼓轴45抵接锁定杆174, 因此防止处理盒3运动。即,在保护部分30抵接阻止构件191或者鼓轴45抵接锁定杆174 的时刻防止处理盒3安装到本体壳体2内。
那么,在顶盖4关闭时,驱动直动凸轮94向前运动,同时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向 后运动。如图21所示,左侧连接构件181的各个连接轴183的远端部适配在导槽161的 交叉槽部163内(见图24)。因此,当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向后运动时,连接轴183的 远端部沿着本体框架62上的直线孔部76 (见图7)运动到后面,同时保持适配在交叉槽 部163内。因而,各个连接构件181旋转以使其一个端部被抬起,各个左侧固定构件152 与连接构件181的旋转相协同地绕着形成在本体框架62上的突出部74 (见图7)向后旋 转。结果,各个左侧固定构件152被置于锁定状态且布置在处理盒的安装/拆卸路径上, 且锁定杆154的远端部抵接处理盒3的保护部分30,由此保护部分30被倾斜地向下和向 后按压。
另外,如图20所示,操作部171与各个左侧固定构件152的旋转相协同地相对于各 个阻止构件191向后移动,各个阻止构件191以使其远端部下降的方式旋转从而运动到操 作部171在远端部抵接弯曲部的位置处。结果,处理盒3向下运动并且如图7中用虚线所
30指示的那样,保护部分30与抵接部72, 73抵接,由此使处理盒3在该位置上固定到位。
另一方面,右侧连接构件184的各个连接轴186的远端部适配在交叉槽部163内。因 此,当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向后运动时,连接轴186的远端部沿着本体框架63上的导 向孔80的直线孔部81 (见图22)运动到后面,同时保持适配在交叉孔163内。因而,各 个连接构件184旋转以使其一个端部被向上抬起,各个右侧固定构件172与连接构件184 的旋转相协同地绕形成在本体框架63向上的突出部79 (见图23)旋转到后面。结果,如 图22所示,各个右侧固定构件172被置于锁定状态,由此使锁定杆174的切除部分178 的前端部分别抵接鼓轴45,而鼓轴145被倾斜地向下和向后按压。因此,感光鼓5在其左 侧和右侧固定到位。
另外,在关闭顶盖4的过程中,驱动直动凸轮94接触离合器接合杆215,离合器接合 杆215的远端部被驱动直动凸轮94向下推动,由此使离合器接合杆215与接合齿轮218 接合。因此,在顶盖4已经关闭之后,能够由于连接分离电动机229的驱动力的作用使得 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运动(见图27)。
另外,在关闭顶盖4的过程中,当驱动直动凸轮94向前运动时,各个鼓驱动传输构 件92和各个显影驱动传输构件93的往复运动构件112前进到前进位置。鼓驱动传输构件 92分别连接到连结构件47,往复运动构件112分别连接到显影辊从动齿轮61。结果,允 许感光鼓5和显影辊8被驱动旋转。
当顶盖从关闭状态打开时,打印机l的各个构件和部分执行与顶盖关闭时所执行的操 作相反的操作。另外,左侧固定构件152和右侧固定构件172被置于处理盒3不固定的非 锁定状态。
10.显影辊连接到感光鼓的操作和从感光鼓分离的操作
图27到29为处理盒、锁定机构和连接/脱离驱动机构的左侧视图。图27显示了所有 显影辊接触感光鼓的状态,图28显示了黄色、洋红和青色的显影辊离开感光鼓一定间隔 的状态,且图29显示了所有显影辊离开感光辊一定间隔的状态。
在顶盖4关闭的状态下,能够由于连接分离电动机229的驱动力使得连接分离直动凸 轮153运动(见图27)。通过关闭顶盖4,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运动,并在左侧连接构 件181的连接轴183已经到达本体框架62的导向孔75的交叉孔77 (见图7)之后,即使 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进一步向后运动,连接轴183的远端部在导槽161的直线槽部162 内运动(见图24),并且连接构件181的姿态不变。另外,在右侧连接构件184的连接轴186已经到达本体框架63上的导向孔80的交叉孔部82 (见图23)之后,即使连接分离直 动凸轮153进一步向后运动,连接轴186的远端部仍然在导槽161的直线槽部162内运动, 并且连接构件184的姿态不变。因此,在顶盖关闭的状态下,能够维持处理盒3被固定的 状态。
在顶盖4已经关闭之后的状态,如图25所示,间隔构件201处于下突出部203抵接 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的上表面350 (但不与第三凸轮部164抵接)的位置(见图24), 上突出部204相对向下下降(许可位置)。因此,如图27所示,间隔构件201的各个上 突出部204离开从显影盒9向左和向右突出的显影辊轴支撑构件57, 58 —定间隔,由此 导致显影辊8 (见图l)与感光鼓5 (见图l)接触的状态。
当使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从该状态向后运动时,与黄色处理盒3Y、洋红处理盒3M 和青色处理盒3C相对应的间隔构件201的下突出部203在第三凸轮部164的倾斜面166 上从水平面165运动到倾斜面166。因此,如图26所示,在上突出部204被相对向上抬起 的同时,间隔构件201被置于下突出部203抵接水平面165的位置上(间隔位置)。因此, 如图28所示,在按压表面从后面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下,上突出部204的按压表面 205从黄色、洋红和青色显影盒9的显影辊轴支撑构件57, 58下方压在黄色、洋红和青色 显影盒9的显影辊轴支撑构件57, 58上,由此将黄色、洋红和青色显影盒9向上抬起, 配备在显影盒9上的显影辊8离开感光辊5—定间隔。当出现该情况时,配备在黑色显影 盒9的显影辊8与相配的感光鼓5保持接触。
当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被导致从该状态进一步向后运动时,与黑色处理盒3K相对 应的间隔构件201的下突出部203在第三凸轮部164的倾斜面166上从水平面165运动到 倾斜面166上,由此间隔构件201被置于下突出部203与水平面165相抵接的位置处(间 隔位置),且上突出部204被相对向上抬起。结果,如图29所示,在按压表面从后面沿 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下,上突出部204的按压表面205从黑色显影盒9的显影辊轴支撑 构件57, 58下方压在黑色显影盒9的显影辊轴支撑构件57, 58上,由此将黑色显影盒9 向上抬起,并且显影辊8最终离开感光辊5—定间隔。
尽管在往复运动构件112分别连接到显影辊从动齿轮61的状态下使显影盒9垂直运 动,由于往复运动构件112被插入其中的长孔36在前后方向上的直径形成为较长,但不 会出现往复运动构件112与显影辊从动齿轮61的连接干扰显影盒9的垂直运动的情况。
11.优点如上所述,四个处理盒3以彼此平行地布置在本体壳体2内的方式可拆卸地安装在本 体壳体2内。设置在本体壳体2内的本体框架62具有复数个抵接部72, 73和复数个在感 光鼓5的转动轴方向上(在左右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74。突出部74设置成与各个处理 盒3相关联。左侧固定构件152 (即,锁定杆154和按压杆155)分别可旋转地设置在突 出部74上。当在锁定状态下,固定构件152压在处理盒3上以使处理盒3与抵接部72, 73抵接。当处理盒3在抵接该抵接部72, 73并同时被按压时,处理盒3被固定在处理盒 3与抵接部72, 73抵接的位置。当处理盒3被固定时,实现设置于处理盒3上的感光鼓5 的固定。当左侧固定构件152从锁定状态转移到非锁定状态时,通过左侧固定构件152实 现处理盒3的释放。即通过左侧固定构件152实现的处理盒3的固定通过左侧固定构件152 以离开处理盒3 —定间隔的方式绕突出部74的旋转而解除。
另外,间隔构件201设置成与本体壳体2内部的各个处理盒3相关联。间隔构件201 可以运动到间隔位置和许可位置。当间隔构件201运动到间隔位置上时,显影辊8离开感 光鼓5 —定间隔,而当使间隔构件201运动到许可位置上时,允许显影辊8接触感光鼓5。
另外,通过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2的往复直线运动而获得各个左侧固定构件152的旋 转和各个间隔构件201的运动。因此,各个显影辊8连接到它们各自的相配感光鼓5和与 它们各自的相配感光鼓5分离、以及各个感光鼓5的固定和释放,能够通过设置连接/分 离直动凸轮153用于共用于这些动作的简单结构而获得。
另外,能够通过在其中有四个第三凸轮部164设置于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上(即上 表面上)的简单结构而使间隔构件201在间隔位置和许可位置之间运动,在高度上不同于 上表面的四个水平面165设置在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上,由此可以获得显影辊8连接到 感光鼓5和从感光鼓5的分离。
左侧固定构件152包括锁定杆154和可旋转地支撑在突出部74上的按压杆155。锁定 杆154设置成绕突出部74旋转以连接到处理盒3和从处理盒3脱离,并被按压杆155 (巻 簧156)按压。因此,通过在锁定杆154接触处理盒3的状态下将按压杆155压在锁定杆 154上,锁定杆154能够压在处理盒3上。结果,能够通过从按压杆155施加于锁定杆154 上的按压作用而获得处理盒3的结实和刚性的固定。
另外,间隔构件201可旋转地支撑在设置于按压杆155上的支撑部160上。因此,能 够通过按压杆155的运动而获得间隔构件201的运动。
当以可打开方式设置于本体壳体2上的顶盖4被打开时,第一盖联动机构140和第二
33盖联动机构231使得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以与顶盖4的打开联动的方式运动,由此使左 侧固定构件152从锁定状态转移到非锁定状态。因而,在将处理盒3安装到本体壳体2内 或从本体壳体2拆卸处理盒3时,可以打开顶盖,却不会导致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为了 解除锁定状态而运动。结果,能够减少否则将用在将处理盒3安装到本体壳体2内或从本 体壳体2拆卸处理盒3上的时间和精力(例如工作小时数)。
另外,在锁定状态时,因为左侧固定构件152布置在处理盒3的安装/拆卸路径上, 处理盒3由左侧固定构件152固定,从而可能防止处理盒3的错位。另一方面,因为允许 左侧固定构件152在非锁定状态下从处理盒3的安装/拆卸路径退出,能够获得处理盒3 在本体壳体2内的安装或从本体壳体2内的拆卸,而不会被左侧固定构件152干扰。
此外,在非锁定状态,不只左侧固定构件152而且间隔构件201被允许从处理盒3的 安装/拆卸路径退出。因此,能够不被左侧固定构件152和间隔构件201所干扰地实现处 理盒3在本体壳体2内的安装或从本体壳体2的拆卸。
另外,由连接分离电动机299所产生旋转力能够使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沿直线往复 运动。因此,不需要人力被用来使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沿直线往复运动。
另外,能够由行星差动离合器214来接合或脱离上述连接分离电动机229所产生的旋 转力到小齿轮168 (中间齿轮213)的传输。通过接合到小齿轮168的旋转力的传输,连 接分离直动凸轮153能够借助于齿条167沿直线往复运动。另外,当到小齿轮168的旋转 力的传输被脱离时,能够阻止连接分离电动机229在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与顶盖4的打 开相关联地运动时对连接分离直动凸轮153的运动施加负载。
阻止构件191被设置成在阻止构件191布置在本体壳体2内的处理盒3的安装/拆卸 路径上的阻止位置,和阻止构件191从安装/拆卸路径退出的许可位置之间运动。当处理 盒3被安装到本体壳体2内时,如果阻止构件191处于阻止位置,则在处理盒3如此安装 的过程中阻止构件191阻止处理盒3在安装方向上的运动。阻止状态由阻止构件191被导 致从阻止位置运动到许可位置而解除。当在安装阻止状态已经被如此解除之后,使处理盒 3在安装方向上继续运动时,处理盒3抵接设置在本体框架62上的抵接部72, 73。
因此,即使强行将处理盒3插入本体壳体2内,由于能够防止处理盒3被强行与抵接 部72, 73抵接,所以能够防止冲击作用在抵接部上。
另外,左侧固定构件152压在处理盒3上,以使处理盒3在锁定状态下与抵接部72, 73抵接。当处理盒3在与抵接部72, 73抵接的同时被按压时,处理盒3被固定到使处理盒3与抵接部72, 73相抵接的位置上,由此实现处理盒3在本体壳体2内的定位。
通过左侧固定构件152和右侧固定构件172从锁定状态转移到非锁定状态,处理盒3 的固定被解除。即,处理盒3的固定通过左侧固定构件152和右侧固定构件172移离处理 盒3而解除。在如此解除处理盒3的固定时,可以将处理盒3从本体壳体2拆卸出来。
另外,当左侧固定构件152从非锁定状态转移到锁定状态时,导致阻止构件191与左 侧固定构件152的位移相协同地从阻止位置运动到许可位置。另外,当左侧固定构件152 从锁定状态转移到非锁定状态时,导致阻止构件191与左侧固定构件152的位移相协同地 从许可位置运动到阻止位置。
当处理盒3被从本体壳体2内拆卸下来时,左侧固定构件152从锁定状态转移到非锁 定状态。因此,在处理盒3没有安装在本体壳体2内的状态下,左侧固定构件152处于非 锁定状态,而阻止构件191布置在阻止位置。因而,当处理盒3安装到本体壳体2内时, 因为阻止构件191布置在阻止位置,在如此安装处理盒3的过程中,能够以确定的方式通 过阻止构件191防止处理盒3在安装方向上的运动。因此,在安装处理盒3时能够以确定 的方式防止冲击作用到抵接部72, 73上。
本体框架具有摆动轴351和突出部74。阻止构件191以摆动的方式支撑在摆动轴192 上。左侧固定构件152可旋转地支撑在突出部74并通过绕着突出部74旋转而在锁定状态 和非锁定状态之间位移。在左侧固定构件152从锁定状态转移到非锁定状态的过程中,左 侧固定构件152导致阻止构件191从许可位置运动到阻止位置。因而不用分离机构来使阻 止构件191运动。因此能够实现简化的结构。
另外,右侧固定构件172起到阻止构件191的作用并且兼作阻止构件191。因而能够 实现结构的简化。
12.其他的示范实施例
由于在上述示范实施例中,已经结合串联式彩色打印机l描述了图像形成装置,本发 明还可以用于多路径中间带转印彩色打印机,在该多路径中间带转印彩色打印机中,各个 颜色的色粉图像被从各个图像载体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然后各个颜色的色粉图像被一起 转印到纸张上。
另外,本发明还可以用于单色打印机。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范性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多个处理 盒,该多个处理盒以在装置主体内彼此平行布置的方式可拆卸地安装在装置主体内,并且每个处理盒均具有感光鼓和以与感光鼓面对的方式布置的显影辊;设置在装置主体内的本 体框架,该本体框架具有适合于分别抵接处理盒的多个抵接部和设置成与各个处理盒相关
联并在感光鼓的转动轴方向上突出的多个突出部;支撑在突出部上的多个固定构件,这些 固定构件适合于绕突出部旋转从而转移到固定构件压在处理盒上以使处理盒与抵接部相 抵接的锁定状态,和转移到固定构件离开处理盒一定间隔的非锁定状态;多个间隔构件, 该多个间隔构件设置成与装置主体内的各个处理盒相关联,可运动到间隔构件导致显影辊 离开感光辊一定间隔的间隔位置和间隔构件允许显影辊接触感光辊的许可位置;和直移构 件,该直移构件在装置主体内设置成在沿处理盒排列的方向的直线运动以将固定构件移位 到锁定状态和非锁定状态,并且通过往复直线运动将间隔构件运动到间隔位置和许可位 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范性方面,提供了一种如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其中引导部以与各个固定构件相关联的方式形成在本体框架上,每个引导部均具有在处理 盒排列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孔部和从直线孔部的一端开始在与处理盒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 向上延伸的交叉孔部,其中引导槽以与各个固定构件相关联的方式形成在直移构件上,该 引导槽中的每个具有沿着处理盒排列的方向延伸的直线槽部和从该直线槽部的一端开始 在与处理盒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交叉槽部,其中与所述固定构件相关联地设置 多个连接构件,所述多个连接构件设置成与固定构件相关联且在一个端部可绕各自的沿所 述转动轴方向延伸的轴旋转地与所述固定构件相耦接,并在其另一端部适配到所述导向孔 和所述导槽内,其中在所述连接构件的另一个端部被布置在所述交叉孔部和所述直线槽部 内的状态下,所述固定构件被置于所述锁定状态,且在所述连接构件的另一个端部被布置 在所述直线孔部和所述交叉槽部内的状态下,所述固定构件被置于非锁定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范性方面,提供了一种如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 置,其中所有间隔构件被布置在许可位置而连接构件的另一端部被布置在所述直线孔部和 所述交叉槽部内,其中在所述直移构件从所述连接构件的另一端部布置在所述直线孔部和 所述交叉槽部内的状态开始在一个方向上沿直线运动时,所述连接构件的另一端部被布置 在所述交叉孔部和所述直线槽部内,其中在所述直移构件从所述连接构件的另一端部布置 在所述交叉孔部和所述直线槽部内的状态开始在所述一个方向上沿直线运动时,至少一个 所述间隔构件被移动到所述间隔位置,其中在所述直移构件从至少一个所述间隔构件已经 移动到间隔位置的状态在所述一个方面上沿直线运动时,所有的间隔构件被移动到间隔位
36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范性方面,提供了一种如本发明的第一到第三方面中任意一个所 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直移构件具有当位于所述间隔位置时接触所述间隔构件的多 个间隔表面,和当位于所述许可位置时接触所述间隔构件的多个许可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示范性方面,提供了一种如本发明的第一到第四方面中任意一个所 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每个所述固定构件包括锁定杆和按压杆,所述锁定杆以可绕所述 突出部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所述突出部上,从而与所述处理盒接合或从所述处理盒脱离,所 述按压杆以便于按压所述锁定杆的方式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突出部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示范性方面,提供了一种如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 置,其中每个所述按压杆具有在所述转动轴方向上突出的支撑部,其中所述间隔构件可旋 转地支撑在所述支撑构件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示范性方面,提供了一种如本发明的第一到第六方面中任意一个所 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盖子,该盖子以能够打开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上,并且适 合于打开来安装或拆卸所述处理盒;以及盖联动机构,该盖联动机构连接到所述盖子以便 在所述盖子打开时沿直线移动所述直移构件,以便将所述固定构件从所述锁定状态转移到 所述非锁定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示范性方面,提供了一种如本发明的第一到第七方面中任意一个所 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固定构件设置成在所述锁定状态时分别布置在所述装置主体 内的所述处理盒的安装和拆卸路径上,和在所述非锁定状态时从所述安装和拆卸路径退 出。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示范性方面,提供了一种如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 置,其中所述间隔构件设置成在所述非锁定状态时从所述安装和拆卸路径退出。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示范性方面,提供了一种如本发明的第一到第九方面中任意一个所 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用于产生导致所述直移构件沿直线往复运动的旋转力的电动机。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示范性方面,提供了一种如本发明的第十方面中所述的图像形成 装置,包括形成在所述直移构件上的齿条、与所述齿条啮合的小齿轮和用于接合或脱离从 所述电动机到所述小齿轮的旋转力的传输的离合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示范性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可拆 卸地安装到所述装置主体内的处理盒、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并具有与所述处理盒相抵接的抵接部的本体框架、和阻止构件,该阻止构件设置成在所述阻止构件布置在所述装置主 体内的所述处理盒的安装/拆卸路径上以防止所述处理盒抵接所述抵接部的阻止位置,和 所述阻止构件从所述安装/拆卸路径退出以便允许所述处理盒与所述抵接部相抵接的许可 位置之间运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示范性方面,提供了一种如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所述的图像形成 装置,包括固定构件,该固定构件适于在所述固定构件压靠在所述处理盒上以使所述处理 盒抵接所述抵接部的锁定状态和所述固定构件离开所述处理盒一定间隔的非锁定状态之 间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示范性方面,提供了一种如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所述的图像形成 装置,其中所述阻止构件设置成与所述固定构件转移到所述锁定状态相协同地运动到所述 许可位置,和与所述固定构件转移到所述非锁定状态相协同地运动到所述阻止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示范性方面,提供了一种如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所述的图像形成 装置,其中所述阻止构件设置为绕着支撑在所述本体框架上的摆动轴摆动,其中所述固定 构件以绕着所述突出部旋转的方式被支撑在被所述本体框架占有的突出部上,从而在所述 锁定状态和所述非锁定状态之间移位,并导致所述阻止构件在从所述锁定状态到所述非锁 定状态的移位过程中从所述许可位置运动到所述阻止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示范性方面,提供了一种如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所述的图像形成 装置,其中所述阻止构件与所述固定构件一体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示范性方面,所述处理盒包括具有鼓轴的感光鼓,所述阻止构件 包括固定表面和阻止表面,在处于所述锁定状态下时,该固定表面压靠所述鼓轴,以使所 述鼓轴抵接所述抵接部,在处于所述非锁定状态下时,该阻止表面布置在所述安装和拆卸 路径上,以防止所述鼓轴抵接所述抵接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范性方面,多个处理盒以在装置主体内彼此平行布置的方式可拆 卸地安装在装置主体内。设置在装置主体内的本体框架具有多个抵接部和在感光鼓的转动 轴方向(在下文中简称为"转轴方向")上突出的多个突出部。突出部设置成与各个处理 盒相关联。固定构件分别可旋转地设置在突出部上。在锁定状态下时,固定构件压在处理 盒上以使处理盒与抵接部相抵接。当处理盒在与抵接部抵接的同时被按压时,处理盒被固 定在处理盒与抵接部抵接的位置。因而,设置在处理盒上的感光鼓也被固定。通过使固定 构件从锁定状态转移到非锁定状态而释放处理盒。即,通过固定构件以固定构件离开处理盒一定间隔的方式绕突出部旋转而解除处理盒的固定。
另外,多个间隔构件以与装置主体内的各个处理盒相关联的方式设置。间隔构件可以 运动到间隔位置和许可位置。当使间隔构件运动到间隔位置上时,显影辊离开感光鼓一定 间隔,而当使间隔构件运动到许可位置上时,允许显影辊接触感光鼓。
另外,通过直移构件的往复直线运动而获得各个固定构件的旋转和各个间隔构件的运 动。因而,各个显影辊与其各自的相配感光鼓的连接和与其各自的相配感光鼓的分离以及 各个感光鼓的固定和释放,能够通过设置直移构件以共用于这些动作的简单结构而获得。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范性方面,多个连接构件以与固定构件相关联的方式设置。连接 构件在一个端部处可绕沿感光鼓的转动轴方向延伸的各个轴可旋转地与固定构件相耦接。 连接构件被插入形成在本体框架内的导向孔中,以便在其另一端部处适配在形成在直移构 件内的导槽中。
导向孔具有直线孔部和交叉孔部,直线孔部在处理盒排列方向,即直移构件的运动方 向(以下在本节中简称为"运动方向")上延伸,交叉孔部从直线孔部的一端开始沿着与 该运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导槽具有在运动方向上延伸的直线槽部和从直线槽部的一端 开始沿与运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交叉槽部。
在连接构件的另一端部适配在交叉孔部内的状态下,因为即使在直移构件沿直线往复 运动的情况下,连接构件的另一端部相对于本体框架的位置也不变,连接构件和固定构件 的姿态也不变。在此情况发生时,固定构件处于锁定状态,由此固定处理盒(感光鼓)。 当使直移构件在连接构件的另一端部相对接近交叉槽部的方向上运动,并且在连接构件的 另一端部适配到交叉槽部内之后沿该方向进一步运动时,连接构件的另一端部在保持嵌合 在交叉孔部中的同时从交叉孔部移位。接着,连接构件的另一端部在直线孔部内运动。作 为连接构件的另一端部运动的结果,连接构件的姿态改变,与此相关联,作为固定构件离 开处理盒一定间隔的结果,固定构件绕着突出部旋转,并产生非锁定状态。
这样,能够通过直移构件和连接构件实现固定构件在锁定状态和非锁定状态之间的、 确定的切换。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范性方面,当连接构件的另一端部布置在直线孔部和交叉槽部内 时,即当固定构件处于非锁定状态时,所有的间隔构件布置在许可位置上。当使直移构件 从该状态开始在一个方向上运动时,连接构件的另一端部在保持适配在交叉孔部内的同时 在直线孔部内运动。通过连接构件的另一端部的运动,使固定构件从非锁定状态转移到锁
39定状态。那么,当使直移构件在该一个方向上进一步运动时,至少一个间隔构件运动到间 隔位置,由此使与如此运动的间隔构件相关联的显影辊离开相配的感光鼓一定间隔。那么, 在此状态之后,所有的间隔构件运动到间隔位置,由此导致所有的显影辊离开其各自相配 的感光鼓一定间隔的状态。
因此,能够通过直移构件、间隔构件和连接构件实现,在处理盒(感光鼓)的固定被 解除以允许显影辊接触所有的感光鼓的状态,处理盒被固定以允许显影辊接触所有的感光 鼓的状态,处理盒被固定以使至少一个显影辊离开其相配的感光鼓一定间隔的状态,与处 理盒被固定以使所有的显影辊离开其相配的感光鼓一定间隔的状态之间确定的切换。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范性方面,直移构件具有多个间隔表面和多个许可表面。通过使 直移构件从间隔表面接触间隔构件的状态开始运动以便使许可表面接触间隔构件,能够导 致间隔构件从许可位置运动到间隔位置。另一方面,通过使直移构件从许可表面接触间隔 构件的状态开始运动以便使间隔表面接触间隔构件,能够导致间隔构件从许可位置运动间 隔位置。
这样,能够借助于有多个间隔表面和许可表面设置在直移构件上的简单结构来导致各 个间隔构件从间隔位置和许可位置开始运动,由此能够实现显影辊连接到与其相配的感光 鼓和从与其相配的感光鼓的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示范性方面,每个固定构件包括可旋转地支撑在突出部上的锁定杆 和可旋转地支撑在突出部上的按压杆。锁定杆设置以绕突出部旋转的方式设置以便连接到 处理盒和从处理盒分离并被按压杆按压。因而,当按压杆在锁定杆接触处理盒的状态下压 靠在锁定杆上时,锁定杆能够压靠在处理盒上。结果,能够实现处理盒的刚性固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示范性方面,间隔构件可旋转地支撑在设置于按压杆上的支撑构件 上。因而,通过按压杆的运动实现间隔构件的运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示范性方面,当以能够打开的方式设置在装置主体上的盖子打开 时,盖联动构件使得直移构件以与盖子的打开联动的方式运动,由此直移构件从锁定状态 转移到非锁定状态。因而,在安装或拆卸处理盒时,该直移构件无须移动。反之,仅盖子 构件被打开以从锁定状态释放处理盒。结果,可能减少在将处理盒安装到装置主体内或从 装置主体拆卸时所花费时间和精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示范性方面,因为在锁定状态下,固定构件布置在装置主体内的处 理盒的安装/拆卸路径上,处理盒被固定构件所固定,从而可能防止处理盒的错位。另一
40方面,因为在非锁定状态下使固定构件从安装/拆卸路径退出,能够实现处理盒在装置主 体内的安装和从装置主体的拆卸而不会被固定构件所干扰。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示范性方面,在非锁定状态下,不仅固定构件而且间隔构件均设置 成从安装/拆卸路径退出。因而,能够实现处理盒在装置主体内的安装和从装置主体的拆 卸而不会被固定构件和间隔构件干扰。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示范性方面,能够通过电动机产生的旋转力来使直移构件沿线往复 运动。因而,不用人力使直移构件沿直线往复运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示范性方面,能够通过离合器接合和脱离由电动机产生的旋转力 的传输。当接合到小齿轮的旋转力的传输时,能够借助于齿条使直移构件沿直线往复运动。 另外,当脱离到小齿轮的旋转力的传输时,例如当与以可打开的方式设置在装置主体上的 盖子的打开联动的方式使直移构件运动时,能够防止电动机构成不利于直移构件运动的负 载。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示范性方面,阻止构件设置成在阻止位置和许可位置之间运动, 在阻止位置上阻止构件布置在装置主体内的处理盒的安装-拆卸路径上,在许可位置上阻 止构件从安装-拆卸路径退出。当处理盒被安置到装置主体内时,在阻止构件处于阻止位 置的情况下,在处理盒如此安装的过程中通过阻止构件防止处理盒在安装方向上的运动。 通过使阻止构件从阻止位置运动到许可位置来解除该阻止安装的状态。当在阻止安装的状 态已经解除之后使处理盒在安装方向上进一步运动时,处理盒抵接设置在本体框架上的抵 接部。
因此,即使处理盒被强行插入装置主体中,因为能够防止强行使处理盒抵接抵接部, 所以能够防止冲击作用到抵接部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示范性方面,固定构件压在处理盒上以便使处理盒在锁定状态下 与抵接部相抵接。当处理盒在与抵接部相抵接的同时被按压时,处理盒在其与抵接部相抵 接的位置上被固定就位,由此能够实现处理盒在装置主体内的定位。
通过使固定构件从锁定状态转移到非锁定状态而解除处理盒的固定。即,通过固定构 件移离处理盒来解除处理盒的固定。当如此解除处理盒的固定时,使处理盒能够从装置主 体中拆卸。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示范性方面,当固定构件从非锁定状态转移到锁定状态时,导致 阻止构件与固定构件的位移相协同地从阻止位置运动到许可位置。另外,当固定构件从锁
41定状态转移到非锁定状态时,导致阻止构件与固定构件的位移相协同地从许可位置运动到 阻止位置。
当从装置主体拆卸处理盒时,固定构件被从锁定状态转移到非锁定状态。因此在处理 盒没有安装到装置主体内的状态下,固定构件处于非锁定状态,而阻止构件被布置在阻止 位置上。因而,当处理盒安装到装置主体内时,因为阻止构件布置在阻止位置上,阻止构 件在如此安装处理盒的过程中以确定的方式阻止处理盒在安装方向上的运动。因此,能够 以确定的方式防止在安装处理盒时冲击作用到抵接部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示范性方面,本体框架具有摆动轴和突出部。阻止构件可摆动地 支撑在摆动轴上。固定构件可旋转地支撑在突出部上并在锁定状态和非锁定状态之间转 移。在固定构件从锁定状态转移到非锁定状态的过程中,固定构件导致阻止构件从许可位 置运动到阻止位置。因而,不用分离机构来使阻止构件运动。因此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示范性方面,阻止构件与固定构件一体形成。因此能够实现结构 的简化。
本发明已经结合本发明的某些示范实施例来显示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理 解,其中所做的各种形式和细节方面的变化不会脱离由后面所附的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发明 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多个处理盒,以平行的方式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内,每个所述处理盒包括感光鼓和设置为面对所述感光鼓的显影辊;本体框架,包括设置成分别抵接所述处理盒的多个抵接部、和多个突出部,每个所述突出部与各个所述处理盒相关联,并在沿着所述感光鼓的转动轴方向上突出;多个固定构件,每个突出部支撑各个所述固定构件,每个固定构件与各个所述处理盒相关联,并被配置成在锁定状态和非锁定状态之间旋转,在所述锁定状态下,所述固定构件按压所述各个处理盒以便与所述抵接部相抵接,在所述非锁定状态下,所述固定构件离开所述各个处理盒;多个间隔构件,每个间隔构件与各个处理盒相关联,并可在间隔位置和许可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间隔位置处,所述间隔构件使所述显影辊离开所述各个处理盒的所述感光鼓,在所述许可位置上,所述间隔构件允许所述显影辊接触所述感光鼓;和直移构件,沿直线往复移动以使所述固定构件在所述锁定状态和所述非锁定状态之间旋转,并使所述间隔构件在所述间隔位置和所述许可位置之间移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本体框架进一步包括形成在所述本体框架内的多个引导部,每个所述引导部 与各个固定构件相关联,并且每个所述引导部包括直线孔部和与所述直线孔部的一端相交 叉的交叉孔部,所述直移构件包括多个导槽,每个所述导槽与各个固定构件相关联,并且每个所述导 槽包括直线槽部和与所述直线槽部的一端相交叉的交叉槽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地包括多个连接构件,每个连接构件与各个固定构件相关 联,每个所述连接构件的一个端部可旋转地与各个所述固定构件相耦接,并且每个所述连 接构件的另一个端部适配在各个所述导向孔和各个所述导槽内,和其中,通过将所述连接构件的所述另一个端部定位在所述交叉孔部和所述直线槽部内,所述 固定构件被置于所述锁定状态,且通过将所述连接构件的另一个端部定位在所述直线孔部和所述交叉槽部内,所述固定构件被置于所述非锁定状态。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当所述连接构件的另一个端部被布置在所述直线孔部和所述交叉槽部内时,所有 的所述间隔构件被布置在所述许可位置,当所述直移构件从所述连接构件的另一个端部布置在所述直线孔部和所述交叉槽部 内的状态开始在一个方向上沿直线移动时,所述连接构件的另一个端部被布置在所述交叉 孔部和所述直线槽部内,当所述直移构件从所述连接构件的另一个端部布置在所述交叉孔部和所述直线槽部 内的状态开始进一步在所述一个方向上沿所述直线移动时,至少一个而不是全部的所述间 隔构件被移到所述间隔位置,和当所述直移构件从至少一个所述间隔构件已经移动到所述间隔位置的状态开始在所 述一个方向上沿所述直线进一步移动时,所有的所述间隔构件移动到所述间隔位置。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直移构件进一步包括多个间隔表面和多个许可表面,每个间隔表面与各个所述间 隔构件相关联,每个许可表面与各个所述间隔构件相关联,使得当间隔构件处于所述间隔 位置时,所述间隔构件接触与所述间隔构件相关联的所述直移构件的所述间隔表面,当所 述间隔构件处于所述许可位置时,所述间隔构件接触与所述间隔构件相关联的所述直移构 件的所述许可表面。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每个所述固定构件包括锁定杆和按压杆,所述锁定杆可绕所述各个突出部旋转,以与 所述处理盒接合或与所述处理盒脱离,所述按压杆可绕所述各个突出部旋转,以按压所述 锁定杆。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个所述按压杆包括在所述转动轴方向上突出的支撑部,和 所述间隔构件分别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支撑部上。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地包括盖子,所述盖子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上并适于被打开用于安装或拆卸所述处理盒;和 盖联动机构,所述盖联动机构装配在所述盖子和所述直移构件上,以便在所述盖子打开时沿所述直线移动所述直移构件,以使所述固定构件从所述锁定状态转移到所述非锁定状态。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固定构件分别在所述锁定状态时被布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的所述处理盒的安装 和拆卸路径上,和在所述非锁定状态时从所述安装和拆卸路径退出。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当所述固定构件处于所述非锁定状态时,与各个固定构件相关联的所述间隔构件 从所述安装和拆卸路径退出。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电动机,所述电动机产生导致所述直移构件沿所述直线往复移动的旋转力的。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形成在所述直移构件上的齿条; 与所述齿条啮合的小齿轮;和控制从所述电动机到所述小齿轮的旋转力的传输的离合器。
12. —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装置主体;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内的处理盒;本体框架,所述本体框架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并且包括抵接部,如果所述处理盒被 安装到所述装置主体内,所述抵接部抵接所述处理盒;和阻止构件,所述阻止构件在阻止位置和许可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阻止位置,所述阻 止构件布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的所述处理盒的安装和拆卸路径上,以防止所述处理盒抵接所述抵接部,在所述许可位置,所述阻止构件从所述安装和拆卸路径退出,以允许所述处 理盒抵接所述抵接部。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固定构件,所述固定构件适于在锁定状态和非锁定状态之间移动,在所述锁定状态, 所述固定构件压靠所述处理盒以使所述处理盒抵接所述抵接部,在所述非锁定状态,所述 固定构件离开所述处理盒。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阻止构件与所述固定构件移到所述锁定状态相协同地移到所述许可位置,并且所 述阻止构件与所述固定构件移到所述非锁定状态相协同地移到所述阻止位置。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本体框架包括摆动轴和突出部,和 所述阻止构件被设置为绕所述摆动轴摆动,和所述固定构件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突出部上,以在所述锁定状态和所述非锁定状态之 间转移,并且在从所述锁定状态转移到所述非锁定状态的过程中,导致所述阻止构件从所 述许可位置移动到所述阻止位置上。
16.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阻止构件与所述固定构件一体形成。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处理盒包括具有鼓轴的感光鼓,和所述阻止构件包括固定表面和阻止表面,在处于所述锁定状态时,所述固定表面压靠 所述鼓轴,以使所述鼓轴抵接所述抵接部,在处于所述非锁定状态时,所述阻止表面布置 在所述安装和拆卸路径上,以防止所述鼓轴抵接所述抵接部。
全文摘要
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主体;处理盒,每个包括感光鼓和显影辊;包括抵接部和突出部的本体框架;固定构件,构造成旋转到固定构件使处理盒与抵接部抵接的锁定状态和固定构件离开处理盒一定间隔的非锁定状态;间隔构件,运动到显影辊离开感光辊一定间隔的间隔位置和显影辊接触感光辊的许可位置;和直移构件,沿直线往复运动以使固定构件在锁定状态和非锁定状态之间转移并且使间隔构件在间隔位置和许可位置之间运动。
文档编号G03G21/18GK101470396SQ20081019077
公开日2009年7月1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28日
发明者中岛笃久, 服部能辉, 王伟明, 矢野英俊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相关推荐
专利名称:液晶监视器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液晶监视器(液晶显示器)。背景技术:以往,作为影像显示装置,大多使用将来自装置外部的影像信号显示到液晶画面上的液晶监视器。液晶监视器一般构成为从外部电源供给驱动所需的电源,即为了对从外部供给
专利名称:数控光电刻版机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一种数控光电刻版机,用于刻制图文资料、各种表格。传统的刻腊版方法是手工刻写、工效低、对复杂的机械图、电路图、艺术图案、表格等难以复制。近年来出现的光电誊印技术,是利用图文底稿的扫描发射光转换成电火
专利名称:半导体装置和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控制由手抖等引起的振动用的半导体装置,尤其涉及处理 防振控制用的信号的逻辑芯片。背景技术:在摄像机、数码相机等摄像设备中,因以手抖为代表的振动等,被摄 体像产生摇晃,有防止看不清楚
专利名称:一种可测视距的眼镜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眼镜,特别涉及一种可测视距的眼镜。 背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读书写字时,常常因疲劳而忽略眼睛与书本的距离,长此以往,眼睛出现近视病状,若不能及时矫正错误的读书写字坐姿,近视
专利名称:半导体元件微细图形的形成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元件微细图形(pattern)的形成方法,特别是涉及可形成对应于高集成化的微细图形的半导体元件的微细图形的形成方法。背景技术: 图1是说明现有技术的半导体元件微细图形的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