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专利 >正文

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一光学基板及多个点光源。该光学基板具有至少一微结构,该微结构具有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所述点光源的分布的区域包括一第一分布区域及一第二分布区域,该第一分布区域对应该第一侧面,该第二分布区域对应该第二侧面,其中位于该第一分布区域内的点光源的总亮度大于位于该第二分布区域内的点光源的总亮度。由此,可使得该光学基板的入光面所受的照度较为均匀。
【专利说明】背光模块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块,特别是一种具有微结构的光学基板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0002]参考图1及图2,分别显示现有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前视及俯视示意图。该背光模块I包括一电路板10、多个LED11、一导光板12、一油墨层13及一反射层14。所述LEDll位于该电路板10上,且用以提供光线。该导光板12具有一出光面121、一底面122及一入光面123。该底面122相对于该出光面121。该入光面123位于该出光面121及该底面122之间,且邻接该出光面121及该底面122。该入光面123为一平直表面,其接受来自所述LED11的光线。来自所述LEDll的光线进入该导光板12,并经由该出光面121射出。
[0003]其中,该油墨层13以网版印刷方式形成于该底面122上,且包含多个阵列排列的网点131。该油墨层13可增加该出光面121的光线的均匀性。该反射层14的材质通常为反射片,临近设置于该底面122,其功能在于用以可将光线反射回该导光板12内部。
[0004]在该背光模块I中,由于每颗LEDll的光线具有高指向性,因此,该入光面123所受的照度并不均匀。为了改善此一缺点,必须通过上述多个网点131的特殊分布,通过折射及反射等方式,将光线重新分布,以寻求在该出光面121上均匀的亮度分布。然而,实际上此方式的效果有限。
[000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创新且富进步性的光学基板具有微结构的背光模块,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一光学基板及多个点光源。该光学基板具有一表面及至少一微结构,该微结构位于该表面,该微结构具有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且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二侧面间具有一第一夹角。这些点光源面对该微结构的该第一侧面及该第二侧面,而这些点光源分布的区域包括一第一分布区域及一第二分布区域,该第一分布区域对应该第一侧面,该第二分布区域对应该第二侧面,其中位于该第一分布区域内的点光源的总亮度大于位于该第二分布区域内的点光源的总亮度。
[0007]在本发明中,由于所述点光源的排列或功率分布,使得该微结构的斜面所受的照度提高,因此可使得该光学基板的入光面所受的照度较为均匀。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显示现有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前视示意图;
[0009]图2显示现有侧光式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0010]图3显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一实施例的前视示意图;
[0011]图4显不本发明背光模块的一实施例的俯视不意图;
[0012]图5显示图4中区域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0013]图6显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0014]图7显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前视示意图;
[0015]图8显示图7中区域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及
[0016]图9显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0017]【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18]θι第一夹角
[0019]θ2第二夹角
[0020]Θ 3第三夹角
[0021]θ4第四夹角
[0022]A区域
[0023]D1第一分布区域
[0024]D2第二分布区域
[0025]D3第三分布区域
[0026]E1第一分布区域
[0027]E2第二分布区域
[0028]E3第三分布区域
[0029]I现有背光模块
[0030]2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
[0031]2a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
[0032]3微结构
[0033]4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
[0034]4a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
[0035]5微结构
[0036]10电路板
[0037]11LED
[0038]12导光板
[0039]13油墨层
[0040]14反射层
[0041]20电路板
[0042]21点光源
[0043]21a第一点光源
[0044]21b第二点光源
[0045]21c第三点光源
[0046]22导光板
[0047]23油墨层
[0048]24反射层
[0049]31第一侧面
[0050]32第二侧面
[0051]33第三侧面[0052]40电路板
[0053]41点光源
[0054]41a第一点光源
[0055]41b第二点光源
[0056]41c第三点光源
[0057]42扩散板
[0058]51第一侧面
[0059]52第二侧面
[0060]53第三侧面
[0061]121出光面
[0062]122底面
[0063]123入光面
[0064]131网点
[0065]221出光面
`[0066]222底面
[0067]223表面
[0068]231网点
[0069]421出光面
[0070]422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71]参考图3,显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一实施例的前视示意图。参考图4,显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一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参考图5,显示图4中区域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72]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为一侧光式背光模块,其包括一电路板20、多个点光源21、一光学基板、一油墨层23及一反射层24。在本实施例中,该光学基板为一导光板22,其具有一出光面221、一底面222、一表面223及至少一微结构3。该底面222相对于该出光面221。该表面223位于该出光面221及该底面222之间,且邻接该出光面221及该底面222。亦即,该表面223为该导光板22的侧面。
[0073]在本实施例中,该微结构3位于该表面223,且其朝向该导光板22的内部凹陷而具有一凹部。该微结构3具有一第一侧面31、一第二侧面32及一第三侧面33。该第一侧面31与该第二侧面32间具有一第一夹角Θ工,该第一侧面31与该表面223间具有一第二夹角Θ 2,该第三侧面33与该第二侧面32间具有一第三夹角Θ 3,该第三侧面33与该表面223间具有一第四夹角θ4,其中该第一夹角Q1、该第二夹角θ2、该第三夹角03及该第四夹角Θ 4皆介于90度至180度之间。
[0074]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侧面32平行该表面223,且该第一夹角Θ 1、该第二夹角Θ 2、该第三夹角θ3及该第四夹角θ4皆相等。可以理解的是,该表面223、该第一侧面31、该第二侧面32及该第三侧面33形成一入光面,用以接受来自所述点光源21的光线。亦即,在本实施例中,该入光面并非一平直表面。
[007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点光源21为LED,其用以提供光线进入该导光板22,并经由该出光面221射出。所述点光源21位于该电路板20上,且位于该导光板22侧方。因此,所述点光源21对应该微结构3,而直接面对该微结构3的该第一侧面31、该第二侧面32及该第三侧面33。在本实施例中,这些点光源21分布的区域包括一第一分布区域D1、一第二分布区域D2及一第三分布区域D3,其中该第一分布区域D1对应该第一侧面31,该第二分布区D2域对应该第二侧面32,且该第三分布区域D3对应该第三侧面33。
[0076]在本实施例中,位于该第一分布区域D1内的点光源21定义为第一点光源21a,位于该第二分布区域D2内的点光源21定义为第二点光源21b,位于该第三分布区域D3内的点光源21定义为第三点光源21c。由于该第一侧面31及该第三侧面33为斜面,且为了使该入光面的照度平均,因此,位于该第一分布区域D1内的第一点光源21a的总亮度大于位于该第二分布区域D2内的第二点光源21b的总亮度,且位于该第三分布区域D3内的第三点光源21c的总亮度大于位于该第二分布区域D2内的第二点光源21b的总亮度。
[007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点光源21 (所述第一点光源21a、所述第二点光源21b及所述第三点光源21c)皆为相同,亦即其具有相同的尺寸及功率等。同时,位于该第一分布区域D1内的第一点光源21a的分布密度大于位于该第二分布区域D2内的第二点光源21b的分布密度,且位于该第三分布区域D3内的第三点光源21c的分布密度大于位于该第二分布区域仏内的第二点光源21b的分布密度。换言之,在该电路板20上相同的单位面积内,该第一点光源21a的数目大于该第二点光源21b的数目,且该第三点光源21c的数目大于该第二点光源21b的数目。在本实施例中,位于该第二分布区域D2内的第二点光源21b的数目为一个。
[0078]该油墨层23以网版印刷方式形成于该底面222上,且包含多个阵列排列的网点231。该油墨层23可增加该出光面221的光线的均匀性。该反射层24的材质通常为反射片,临近设置于该底面222,其功能在于用以可将光线反射回该导光板22内部。
[0079]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点光源21 (所述第一点光源21a、所述第二点光源21b及所述第三点光源21c)的排列,使得所述斜面(该第一侧面31及该第三侧面33)的照度提高,因此可使得该入光面所受的照度较为均匀。
[0080]参考图6,显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a与图3至图5的背光模块2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元件赋予相同的编号。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a与图3至图5的背光模块2的不同处在于,所述点光源21的功率与数目。
[0081]在本实施例中,位于该第一分布区域D1内的第一点光源21a的功率大于位于该第二分布区域D2内的第二点光源21b。同时,位于该第一分布区域D1内的第一点光源21a的分布密度等于位于该第二分布区域D2内的第二点光源21b的分布密度,且位于该第三分布区域D3内的第三点光源21c的分布密度等于位于该第二分布区域D2内的第二点光源21b的分布密度。换言之,在该电路板20上相同的单位面积内,该第一点光源21a的数目等于该第二点光源21b的数目,且该第三点光源21c的数目等于该第二点光源21b的数目。在本实施例中,位于该第一分布区域D1内的第一点光源21a的数目为一个,且位于该第二分布区域D2内的第二点光源21b的数目为一个。
[0082]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点光源21 (所述第一点光源21a、所述第二点光源21b及所述第三点光源21c)的功率分布,使得所述斜面(该第一侧面31及该第三侧面33)的照度提高,因此可使得该入光面所受的照度较为均匀。[0083]参考图7,显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前视示意图。参考图8,显示图7中区域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4为一直下式背光模块,其包括一电路板40、多个点光源41及一光学基板。在本实施例中,该光学基板为一扩散板42,其具有一出光面421、一表面422及至少一微结构5。该表面422相对于该出光面421。亦即,该表面422为该扩散板42的底面。
[0084]在本实施例中,该微结构5位于该表面422,且其朝向该扩散板42的内部凹陷而具有一凹部。该微结构5具有一第一侧面51、一第二侧面52及一第三侧面53。该第一侧面51与该第二侧面52间具有一第一夹角Θ i,该第一侧面51与该表面422间具有一第二夹角Θ 2,该第三侧面53与该第二侧面52间具有一第三夹角Θ 3,该第三侧面53与该表面422间具有一第四夹角θ4,其中该第一夹角Q1、该第二夹角θ2、该第三夹角03及该第四夹角Θ 4皆介于90度至180度之间。
[0085]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侧面52平行该表面422,且该第一夹角Θ 1、该第二夹角Θ 2、该第三夹角θ3及该第四夹角θ4皆相等。可以理解的是,该表面422、该第一侧面51、该第二侧面52及该第三侧面53形成一入光面,用以接受来自所述点光源41的光线。亦即,在本实施例中,该入光面并非一平直表面。
[008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点光源41为LED,其用以提供光线进入该扩散板42,并经由该出光面421射出。所述点光源41位于该电路板40上,且位于该扩散板42下方。因此,所述点光源41对应该微结构5,而直接面对该微结构5的该第一侧面51、该第二侧面52及该第三侧面53。在本实施例中,这些点光源41分布的区域包括一第一分布区域E1、一第二分布区域E2及一第三分布区域E3,其中该第一分布区域E1对应该第一侧面51,该第二分布区域E2对应该第二侧面52,且该第三分布区域E3对应该第三侧面53。
[0087]在本实施例中,位于该第一分布区域E1内的点光源41定义为第一点光源41a,位于该第二分布区域E2内的点光源41定义为第二点光源41b,位于该第三分布区域E3内的点光源41定义为第三点光源41c。由于该第一侧面51及该第三侧面53为斜面,且为了使该入光面的照度平均,因此,位于该第一分布区域E1内的第一点光源41a的总亮度大于位于该第二分布区域E2内的第二点光源41b的总亮度,且位于该第三分布区域E3内的第三点光源41c的总亮度大于位于该第二分布区域E2内的第二点光源41b的总亮度。
[008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点光源41 (所述第一点光源41a、所述第二点光源41b及所述第三点光源41c)皆为相同,亦即其具有相同的尺寸及功率等。同时,位于该第一分布区域E1内的第一点光源41a的分布密度大于位于该第二分布区域E2内的第二点光源41b的分布密度,且位于该第三分布区域E3内的第三点光源41c的分布密度大于位于该第二分布区域&内的第二点光源41b的分布密度。换言之,在该电路板40上相同的单位面积内,该第一点光源41a的数目大于该第二点光源41b的数目,且该第三点光源41c的数目大于该第二点光源41b的数目。在本实施例中,位于该第二分布区域E2内的第二点光源41b的数目为一个。
[0089]参考图9,显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4a与图7至图8的背光模块4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元件赋予相同的编号。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4a与图7至图8的背光模块4的不同处在于,所述点光源41的功率与数目。
[0090]在本实施例中,位于该第一分布区域E1内的第一点光源41a的功率大于位于该第二分布区域E2内的第二点光源41b。同时,位于该第一分布区域E1内的第一点光源41a的分布密度等于位于该第二分布区域E2内的第二点光源41b的分布密度,且位于该第三分布区域E3内的第三点光源41c的分布密度等于位于该第二分布区域E2内的第二点光源41b的分布密度。换言之,在该电路板40上相同的单位面积内,该第一点光源41a的数目等于该第二点光源41b的数目,且该第三点光源41c的数目等于该第二点光源41b的数目。在本实施例中,位于该第一分布区域E1内的第一点光源41a的数目为一个,且位于该第二分布区域E2内的第二点光源41b的数目为一个。
[0091]本发明技术特征在于,相比于该表面223,422,该第一侧面31,51较该第二侧面32,52倾斜(如前述实施例,该第二侧面32,52平行该表面223,422,换言之,该第二侧面32,52并无倾斜),为使光能分布更加均匀,该第一侧面31,51需要较大的亮度。因此,相比于该第二侧面32,52对应的该第二分布区域D2, E2,其该第一侧面31,51所对应的该第一分布区域D1, E1上,可通过点光源21,41的密度分布增加、点光源21,41的功率增加而达到增加该第一侧面31,51较大的亮度的目的。且于其他实施例中,可为前述的混合搭配。其中,点光源21,41的数目可根据实际需求,为单颗或多颗的设置。又,于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一侧面31,51及该第二侧面32,52皆可为斜面,且该第一侧面31,51的倾斜度大于该第二侧面32,52的倾斜度。此外,于其他实施例中,本发明所述的微结构3,5亦可呈凸面,对于相较第二侧面32,52较为倾斜的第一侧面31,51,亦须予以较大的亮度,且通过如前述的多种组合方式,使光能分布更加均匀。
[0092]上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并非限制本发明,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改及变化仍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应如权利要求书所列。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模块,包括: 一光学基板,其具有一表面及至少一微结构,该微结构位于该表面,该微结构具有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且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二侧面间具有一第一夹角;及 多个点光源,面对该微结构的该第一侧面及该第二侧面,而这些点光源分布的区域包括一第一分布区域及一第二分布区域,该第一分布区域对应该第一侧面,该第二分布区域对应该第二侧面,其中位于该第一分布区域内的点光源的总亮度大于位于该第二分布区域内的点光源的总亮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微结构朝向该光学基板的内部凹陷而具有一凹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第一侧面与该表面间具有一第二夹角,该第一夹角及该第二夹角皆介于90度至180度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微结构还具有一第三侧面,且该第三侧面与该第二侧面间具有一第三夹角,该第三侧面与该表面间具有一第四夹角,该第三夹角及该第四夹角皆介于90度至180度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这些点光源分布的区域还包括一第三分布区域,其对应该第三侧面,其中位于该第三分布区域内的点光源的总亮度大于位于该第二分布区域内的点光源的总亮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背光模块为一直下式背光模块,该光学基板为一扩散板,该光学基板的表面为该光学基板的底面,这些点光源位于该光学基板下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背光模块为一侧光式背光模块,该光学基板为一导光板,该光学基板的表面为该光学基板的侧面,这些点光源位于该光学基板侧方。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位于该第一分布区域内的点光源的分布密度大于位于该第二分布区域内的点光源的分布密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位于该第二分布区域内的点光源的数目为一个。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位于该第一分布区域内的点光源的功率大于位于该第二分布区域内的点光源的功率。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位于该第一分布区域内的点光源的数目为一个,且位于该第二分布区域内的点光源的数目为一个。
【文档编号】F21S8/00GK103527973SQ201210231933
【公开日】2014年1月22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5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5日
【发明者】林东邦 申请人:奇菱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喜欢就赞一下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专利名称:一种发散电磁波的超材料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ー种超材料,具体地涉及ー种具有电磁波发散功能的各向异性的超材料。背景技术:超材料作为ー种材料设计理念以及研究前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所谓超材料,是指ー些具有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

    专利发布时间:2025-05-15阅读:(73)

    专利名称:调频竹笛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横吹的民族乐器—竹笛,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以调整音调频率的调频竹笛,既是对现有竹笛结构的改进,更是对现有竹笛品种的补充,属于传统的民族乐器技术领域,适于竹笛演奏者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使用。背景技

    专利发布时间:2025-05-15阅读:(85)

    一种具有阻燃和吸声功能的三层复合材料的制作方法【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阻燃和吸声功能的三层复合材料,包括外层的两层多孔保温材料层和中间的一层硬质阻尼隔声材料层的三层复合结构,且所述的多孔保温材料层为开孔型多孔保温材料。本发明在提高声学

    专利发布时间:2025-05-15阅读:(85)

    专利名称:噪声抑制方法和设备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数字滤波器设计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设计用于在表示声学记录 的信号中进行噪声抑制的数字滤波器的领域。背景技术:由于自然环境中噪声的普遍存在,现实世界声音记录典型地包含来自各种源的噪

    专利发布时间:2025-05-15阅读:(84)

    异常声音检测和识别系统的制作方法【专利摘要】异常声音检测和识别系统,是一种基于短时处理异常声音检测和识别技术,通过对异常声音进行采集、预处理、然后进行整合形成样本库,然后对样本库进行预加重、加窗分帧,最后进行特征提取,识别出结果,在安全监控

    专利发布时间:2025-05-15阅读:(66)

    专利名称::入户光缆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缆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既适合于室内布线,又适合于室外使用的光缆。技术背景在小区及楼宇的综合光纤布线中,原来均采用4~6芯的室外光缆(如GYTAGYTSGYXTW等)作为接入段

    专利发布时间:2025-05-15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