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的避震结构,特别涉及一种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
背景技术:
人们骑乘自行车经过颠簸路段时,会感受到明显的震动而有不适感,因此一般会在自行车车架安设避震器以吸收震动,但这样的避震器通常包括金属弹簧或利用气压或油压来实现避震目的,不仅结构较为复杂,重量也会较重,同时使用者的部分脚踏出力也会被避震器吸收而降低动能传导率,因此对于强调轻量化、适用于高速行驶的公路自行车而言,现有的避震器并不是合宜的选择;但另一方面,不具避震功能的公路自行车却也容易增加使用者的疲劳感,因此使用者往往会面临自行车的轻量化/高动能传导率及舒适性能仅能择一的窘境。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使其兼具轻量化、良好的动能传导率及避震性能。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供连接于自行车的一座管,该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包括一座管连接单元、一延伸单元、一避震件及一螺栓螺帽组。该座管连接单元由纤维补强材料制成且具有一座管连接端供连接于自行车的座管、及一第一对接部,该第一对接部具有二对接耳及二第一穿置孔分别设于该二对接耳;该延伸单元由纤维补强材料制成且具有一连接段及二支段分别一体延伸自该连接段,该连接段具有一第二对接部对应于该第一对接部,该第二对接部具有一第二穿置孔,该二对接耳分别位于第二对接部两侧,各该第一穿置孔正对该第二穿置孔;该避震件由弹性材质制成且夹设于第一、第二对接部之间,`呈倒U形而具有一顶部、二臂部延伸自该顶部及二第三穿置孔分别设于该二臂部,该二臂部分别位于该二对接耳与第二对接部之间,各该第三穿置孔正对该第二穿置孔;该螺栓螺帽组则穿设于该二第一穿置孔、该第二穿置孔及该二第三穿置孔而将第一对接部、第二对接部及避震件加以连接,该螺栓螺帽组包括一螺栓及一与该螺栓螺合的螺帽。其中,该螺栓具有一头部、一身部及一外螺纹段,该身部连接于头部与外螺纹段之间,该身部的轮廓大于外螺纹段而于身部与外螺纹段之间形成一第一挡止面面向螺帽,该螺帽具有一第二挡止面用以抵顶于第一挡止面、及一螺孔自该第二挡止面凹设且用以螺合于该外螺纹段。其中,该螺帽具有一头部、一身部由该头部延伸而出、及该第二挡止面位于该身部的自由端。其中,各该第一穿置孔具有一第一径段供该螺栓或螺帽的头部容置、及一第二径段供该螺栓或螺帽的身部穿设,该第一径段的轮廓大于该第二径段。其中,该螺栓螺帽组更包括二衬套分别供该螺栓及螺帽穿设。[0009]其中,该二衬套各具有一管部套设于该螺栓及该螺帽、及一凸缘由该管部一端延伸而出并容置于该二第三容置孔中。其中,该避震件更具有二避震翼分别自该二臂部朝外侧延伸,各该对接耳的自由端具有一第一推面,该延伸单元更具有二第二推面位于该第二对接部两侧且分别对应于其中一第一推面,该二避震翼分别夹掣于相对应的第一推面及第二推面之间。其中,该螺帽的外轮廓呈非圆形。本实用新型借由在座管连接单元的第一对接部及延伸单元的第二对接部之间设置一由弹性材质制成的避震件,提供自行车适度的避震性能,且相较于现有避震器而言,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具有重量较轻且较不会降低动能传导率的优点,因此可以就使用者的多方面需求提供折衷的解决方案。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应用于自行车车体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后视图。图5为图4沿5-5剖线的剖视图。其中,附图标记:1:座管2:后轮轴10:座管连接单元
11:座管连接端12:第一对接部13:对接耳131:自由端132:第一推面14:第一穿置孔141:第一径段142:第二径段20:延伸单元21:连接段22:支段23:第二对接部24:第二穿置孔25:第二推面26:底端30:避震件[0039]31:顶部32:臂部33:第三穿置孔34:避震翼40:螺栓螺帽组41:螺栓411:头部412:身部413:外螺纹段414:第一挡止面42:螺帽421:螺孔422:第二挡止面423:头部似4:身部
425:自由端43、44:衬套431、441:管部432、442:凸缘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一种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供连接于自行车的座管I与后轮轴2之间,另请参考图2至图5,该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包括一座管连接单元10、一延伸单元20、一避震件30及一螺栓螺帽组40。该座管连接单元10由纤维补强材料制成,所述纤维补强材料可为但不限于碳纤维补强塑料、玻璃纤维补强塑料或克维拉(Kevlar)纤维补强塑料,塑料可选用热塑性塑料、热固性塑料或二者的混合,该座管连接单元10具有一座管连接端11供连接于自行车的座管1、及一第一对接部12,该第一对接部12具有二对接耳13及二第一穿置孔14分别设于该二对接耳13,该二对接耳13分别位于第一对接部12的两侧。该延伸单元20同样由纤维补强材料制成且具有一连接段21及二支段22分别一体延伸自该连接段21,该连接段21具有一第二对接部23,该第二对接部23具有一约呈水平延伸的第二穿置孔24,且该第二穿置孔24正对各该第一穿置孔14 ;此外,该支段22底端26可另外设有后轮轴支承结构(未绘示)而用以支撑后轮轴2,且该后轮轴支承结构的材质并不以纤维补强材料为限。该避震件30由弹性材质制成,所述弹性材质可为但不限于丁基橡胶(IIR,Isobutylene Isoprene Rubber)、娃胶、热塑性橡胶(TPR)或热塑性聚胺基甲酸酯(TPU),且该避震件30夹设于第一、第二对接部12、23之间,该避震件30呈倒U形而具有一顶部31、二臂部32延伸自该顶部31、及二第三穿置孔33分别设于该第二臂部32,该第二臂部32分别位于该二对接耳13与第二对接部23之间,各该第三穿置孔33正对该第二穿置孔24。[0062]该螺栓螺帽组40穿设于该二第一穿置孔14、该第二穿置孔24及该二第三穿置孔33而将第一对接部12、第二对接部23及避震件30加以连接,该螺栓螺帽组40包括一螺栓41及一与该螺栓41螺合的螺帽42。借此,可将该座管连接单元10、该延伸单元20与该避震件30结合在一起,而骑乘自行车时来自后轮的震动将被该避震件30吸收,减少传递至座管I的震动。基于前述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在座管连接单元及延伸单元之间夹设由弹性材质制成的避震件,其可提供适当避震效果以减低使用者骑乘时的疲劳感,但又不至于过度降低自行车架的刚性而牺牲踩踏动能,同时本实用新型的避震件重量远轻于现有的避震器,完全符合自行车的轻量化趋势,借此满足使用者的多元需求。为了避免组装时第一对接部12的二对接耳13与第二对接部23过度夹迫避震件30的臂部32而导致避震件30提早弹性疲乏或减损其避震效果,可令第一、第二对接部12、23之间保持适当间距,因此本实施例的螺栓41具有一头部411、一身部412及一外螺纹段413,该身部412连接于头部411与外螺纹段413之间,该身部412的轮廓大于外螺纹段413而于该身部412与外螺纹段413之间形成一第一挡止面414面向螺帽42,该螺帽42则具有一第二挡止面422用以抵顶于第一挡止面414、及一螺孔421由该第二挡止面422向内凹设且用以螺合于该外螺纹段413,更进一步地说,该螺帽42亦可具有一头部423及一身部424由该头部423延伸而出,该第二挡止面422位于该身部424的自由端425。借此,当第一、第二挡止面414、422彼此相抵后,使用者便无法将螺栓41与螺帽42进一步螺紧,如此即可保护避震件30免于被过度夹迫,使其具有适当弹性变形空间。除此之外,为了避免螺栓41及螺帽42突出于后上叉,各该第一穿置孔14可具有一第一径段141供该螺栓41或螺帽42的头部411、423容置、及一第二径段142供该螺栓41或螺帽42的身部412、424 穿设,该第一径段的轮廓大于该第二径段;需说明的是,该二第一穿置孔也可仅其中一者设有第一、第二径段而使螺栓、螺帽其中一者略突出于后上叉;又或者,该二第一穿置孔皆不设有第一径段亦可。另一方面,为了避免螺栓41及螺帽42刮伤或磨损纤维补强材料制成的第一、第二对接部12、23,该螺栓螺帽组40更可包括二衬套43、44分别供该螺栓41及螺帽42穿设,使螺栓41、螺帽42不直接接触第一穿置孔14与第二穿置孔24,为令该衬套定位更加确实,该二衬套43、44可各具有一管部431、441套设于该螺栓41及该螺帽42、及一凸缘432、442由该管部431、441 一端延伸而出并容置于该二第三容置孔33中,且该凸缘432、442贴抵于该第二对接部23的二侧。再者,为避免螺帽42于螺栓41锁入时跟着一起旋转,螺帽42或该螺帽42的头部423外轮廓可设成椭圆形或其它非圆形,而容置螺帽42的第一穿置孔14亦设成对应形状。必须说明的是,该衬套亦可不设,且本实用新型的螺栓、螺帽型态并不以前述实施例所述者为限,例如也可以采用仅有头部而不具有身部的螺帽,也可达成元件之间的连接功效。为了进一步增进避震效果,该避震件30更可具有二避震翼34分别自该二臂部32朝外侧延伸,该延伸单元20更可具有二第二推面25位于该第二对接部23两侧,而各该对接耳13的自由端131则更具有一第一推面132对应于其中一第二推面25,该二避震翼34分别夹掣于相对应的第一、第二推面132、25之间,以此提升座管连接单元10及延伸单元20之间的避震效果。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 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供连接于自行车的一座管,其特征在于,该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包括: 一座管连接单元,由纤维补强材料制成且具有一座管连接端供连接于自行车的座管、及一第一对接部,该第一对接部具有二对接耳及二第一穿置孔分别设于该二对接耳; 一延伸单元,由纤维补强材料制成且具有一连接段及二支段分别一体延伸自该连接段,该连接段具有一第二对接部对应于该第一对接部,该第二对接部具有一第二穿置孔,该二对接耳分别位于第二对接部两侧,各该第一穿置孔正对该第二穿置孔; 一避震件,由弹性材质制成且夹设于第一、第二对接部之间,该避震件呈倒U形而具有一顶部、二臂部延伸自该顶部及二第三穿置孔分别设于该二臂部,该二臂部分别位于该二对接耳与第二对接部之间,各该第三穿置孔正对该第二穿置孔;以及 一螺栓螺帽组,穿设于该二第一穿置孔、该第二穿置孔及该二第三穿置孔而将第一对接部、第二对接部及避震件加以连接,该螺栓螺帽组包括一螺栓及一与该螺栓螺合的螺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螺栓具有一头部、一身部及一外螺纹段,该身部连接于头部与外螺纹段之间,该身部的轮廓大于外螺纹段而于身部与外螺纹段之间形成一第一挡止面面向螺帽,该螺帽具有一第二挡止面用以抵顶于第一挡止面、及一螺孔自该第二挡止面凹设且用以螺合于该外螺纹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螺帽具有一头部、一身部由该头部延伸而出、及该第二挡止面位于该身部的自由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穿置孔具有一第一径段供该螺栓或螺帽的头部容置、及一第二径段供该螺栓或螺帽的身部穿设。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螺栓螺帽组更包括二衬套分别供该螺栓 及螺帽穿设。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二衬套各具有一管部套设于该螺栓及该螺帽、及一凸缘由该管部一端延伸而出并容置于该二第三容置孔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避震件更具有二避震翼分别自该二臂部朝外侧延伸,各该对接耳的自由端具有一第一推面,该延伸单元更具有二第二推面位于该第二对接部两侧且分别对应于其中一第一推面,该二避震翼分别夹掣于相对应的第一推面及第二推面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包括一座管连接单元、一延伸单元、一避震件及一螺栓螺帽组,该座管连接单元具有一第一对接部,该延伸单元具有一第二对接部对应于该第一对接部,该第二对接部具有一第二穿置孔,且该第一对接部具有二对接耳,该二对接耳分别具有一第一穿置孔正对于该第二穿置孔,该避震件由弹性材质制成且夹设于第一、第二对接部之间,且该避震件呈倒U形而具有二第三穿置孔,该螺栓螺帽组穿设于第一、第二及第三穿置孔而将第一对接部、第二对接部及避震件加以连接,借以兼顾自行车的轻量化与避震性。
文档编号B62K25/26GK203111420SQ20132003471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3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3日
发明者尤国品 申请人:源民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相关推荐
专利名称:圆环形达曼光栅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激光光束波面整形,特别是一种圆环形达曼光栅,实现激光束在远场衍射光斑各级谱的等强度圆环形光强分布。该种光栅可用于光束整形、激光显示、激光光束耦合、强激光能量集中和波前平顶化和其它改变远场
专利名称:导电光学元件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导电光学元件。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具有防反射功能的导电光学元件。 背景技术:近年来,已在移动设备或移动电话设备所包括的显示装置上安装了用于输入信息的电阻式触摸板(resistive touc
专利名称:灯饰结构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与灯饰结构有关,尤指一种结合宝石的灯饰结构。背景技术:已知的灯具如桌灯或吊灯等,仅能以灯罩或灯具的结构性设计表现其装饰性,但是此表现方式略显单调,即使开启灯光也仅有照明功能,无法制造灯具绚丽豪
一种电钢琴琴键传动装置制造方法【专利摘要】一种电钢琴琴键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钢琴琴键传动装置,包括主动杆,轴架,顶杆,摆杆,主动杆弹簧,顶杆复位弹簧,第一毡垫,第二毡垫,第三毡垫,支架;其中:主动杆通过轴架与支架铰接,顶杆中部与主
用于在车辆中进行噪声转移的装置制造方法【专利摘要】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用于在车辆中进行噪声转移的装置具有噪声转移管路,该噪声转移管路则拥有一具有减小的直径的第一管路区段以及一具有扩大的直径的第二管路区段。【专利说明】用于在车辆中进行噪声转移的
专利名称:使用用户纠正的自动语音识别学习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计算机语音识别,尤其涉及训练计算机语音识别系统。背景技术: 计算机系统对人类语音的快速且准确的识别长久以来都是计算机系统的开发者所寻求的目标。可从这一计算机语音识别(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