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汽车的车身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的车身构造,特别涉及在左右下边梁间架设横梁,从该横梁的大致中央朝着车身前方延伸着中间构架的汽车车身构造。
背景技术:
已往的汽车的车身构造中,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着底盘架,在该底盘架的上方配置着横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6-67271号公报下面,参照
专利文献1。
图6是说明已往的汽车车身基本构造的图。
汽车的车身构造100,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着底盘架101,在该底盘架101的中央部上方通过兼作为加强件的大型扭矩箱(加强部件)102配置着横梁103。
该大型的加强部件102形成为封闭截面,把横梁103牢固地固定在底盘架101的中央部上方。
这样,在底盘架101的中央部上方固定横梁103时,通过采用大型的加强部件10,可以把横梁103固定在底盘架101上。
在有些汽车的车身构造中,在底盘架(下面称为中间构架)的后端部安装着横梁。
该汽车的车身构造,从确保空间等方面考虑,最好不采用大型的加强部件102(见图6)。
在该中间构架的后端部牢固地安装着横梁的例子,例如为下图所示的构造。
图7是说明已往的汽车车身构造的图。
汽车的车身构造110,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着中间构架111,在该中间构架111的后部上面112,安装着横梁113的前下边114,在中间构架111上,载置着地板115。
在该地板115上形成地板通道116,将地板通道116的后端117与横梁113的前壁118接合。
这样,不采用图6所示的大型加强部件102,可以良好地支承横梁113。
但是,考虑到乘员的舒适性,最好除去地板通道116,将地板115平坦化。如果除去地板通道116,则不能用地板通道116支承横梁113。
为此,希望能使这样一种技术实用化,即,除去地板通道116,使地板115平坦化,并且用简单的构造,把横梁113良好地支承在中间构架111的后部上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身构造,该车身构造中,除去地板通道,使地板平坦化,并且用简单的构造,将横梁良好地支承在中间构架的后端部。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汽车的车身构造,在朝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下边梁之间,架设着中空截面的横梁,从该横梁的大致中央朝着车身的前方,延伸中间构架,用该中间构架加强地板;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中间构架的后端部,设有朝车身后方延伸的延长部件,把上述中空截面的横梁载置在该延长部件上,在该中空截面的横梁内的、与上述延长部件对应的部位设有防止横梁变形的加强板。
在中间构架的后端部,设有朝车身后方延伸的延长部件,把中空截面的横梁载置在该延长部件上。
由此,在中间构架的后端部,只要设置比较小型的延长部件,用这样简单的构造,可以把横梁牢固地安装在中间构架上。
另外,在中空截面的横梁内的、与延长部件对应的部位设有加强板。
由此,用延长部件牢固地支承加强板。因此,用加强板加强横梁,可以防止横梁变形。
这样,从中间构架的后端部,把比较小型的延长部件向后方延伸,并且,在中空截面的横梁内设置加强板,用这样简单的构造,可以将横梁良好地支承在中间构架的后端部,同时可以适当地提高横梁的刚性。
发明效果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可以用简单的构造,把横梁良好地支承于中间构架的后端部,提高横梁的刚性,不需要已有技术中采用的大型加强部件,可以节省空间。
另外,由于用简单的构造,把横梁良好地支承在中间构架的后端部,并且提高横梁的刚性,不必像已往技术那样用地板通道支承横梁。
因此,可以除去地板通道,将地板平坦化。
图1是表示备有本发明汽车车身构造的车架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的2-2线截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汽车车身构造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汽车车身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说明本发明汽车车身构造的作用的图。
图6是说明已往的车身基本构造的图。
图7是说明已往的汽车车身构造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附图是按照标记的朝向看的。
图1是表示备有本发明汽车车身构造的车架的俯视图。
车架10的主要构件有在前部朝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前侧构架11、11、与左右前侧构架11、11的后部侧壁接合着的左右侧外伸叉架12、12、从左右侧外伸叉架12、12的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下边梁13、13、从左右下边梁13、13的后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后侧构架14、14、在车宽中心(车宽中央)CL朝车身前后延伸的地板通道15、配置在该地板通道15的左右侧并且朝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底构架16、16、朝车宽方向延伸的第1~第6横梁21~26。
在左右前侧构架11、11的外侧,分别备有左右前轮28、28,在左右后侧构架14、14的外侧,分别备有左右后轮29、29。
另外,在在左右前侧构架11、11之间的发动机室31配置着使发动机32与变速器33一体化的发动机/变速器单元34。
第1~第6横梁21~26,是从车身前部朝着后方依次地、隔开预定间隔地配置着的部件。
第1横梁21,是加强仪表板(图未示)的下部的部件。
第2横梁22,是配置在地板通道15的后方,并且架设在左右下边梁13、13的大致中央部的部件。
第3横梁(横梁)23是架设在左右下边梁13、13后部附近的部件。
第4、第5、第6横梁24、25、26是分别架设在左右后侧构架14、14中的中央部的部件。
通过左右的中间构架(中间构架)35、35,把地板通道15的后端部61接合在第2横梁22和第3横梁23上。
左右的中间构架35、35是配置在车宽中心CL的左右两侧方并朝车身前后延伸的部件。
在左右中间构架35、35的大致中央,架设着第7横梁37。
这样,把第3横梁安装在左右中间构架35、35后端部的构造,作为本发明汽车车身构造30。
下面,参照图2~图5说明汽车的车身构造30、即左右中间构架35、35与第3横梁30的关系。
另外,左右中间构架35、35是相同构造的部件,所以,下面只说明左中间构架35,省大致了右中间构架35的说明。
图2是图1中的2-2线截面图。
汽车的车身构造30是,在朝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边梁13、13(见图1)之间,架设中空截面的第3横梁23,从该第3横梁23大致中央附近(大致中央)朝着车身的前方延伸左右的中间构架35、35(右侧的中间构架35见图1),把地板38载在左右中间构架35、35的上部,用左右中间构架35、35加强地板38。
汽车的车身构造30是,在左右中间构架35、35的后端部(中间构架的后端部)35a、35a,设置朝车身后方延伸的延长部件41、41,把中空截面的第3横梁23放在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右延长部件41见图1)上,在该中空截面的第3横梁23内的、与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对应的部位65(见图3),设置了防止第3横梁23变形的加强板43、43(右侧的加强板43图未示)。
用第3横梁23支承着车座缓冲件46的前端部46a。
图3是表示本发明汽车车身构造的立体图。
左中间构架35是截面为大致U字形的部件,其底面51朝着前后方向水平地延伸,其倾斜壁52、52从底面51的两侧边向外侧立起,从一对倾斜壁52、52的上部水平地伸出上接合片53、53。
在该左中间构架35的后端部35a,安装着左延长部件41,在该左延长部件41的一对上接合片56、56上,安装着第3横梁23的底面61。
另外,关于左延长部件41,在后文中参照图4详细说明。
第3横梁23由放在左右中间构架35(右中间构架35见图1)上面的后L字形部件62、和组装在该后L字形部件62上的矩形截面(封闭截面)的前L字形部件63构成。
后L字形部件62,由接合在左右中间构架35、35上的底面61(见图2)、从该底面61立起的后壁66、从该后壁66的上端朝后方伸出的后接合片67构成。
前L字形部件63,由隔开一定间隔配置在后壁66前方的前壁68、从该前壁68的下部朝前方伸出并与底面61的前部61a接合的前接合片69、从前壁68的上端朝后方延伸并且后部71a与后接合片67接合的顶面71构成。
即,第3横梁23是形成有中空截面内的空间64(见图2)的部件,由放置在左右延长部件41、41(右延长部件41见图1)上的底面61、从底面61立起的前·后壁68、66、连接前·后壁68、66的上端的顶面71形成为大致矩形截面(中空截面)。
在该第3横梁23的中空截面内的空间64中,在与左右的中间构架35、35对应的部位65、65,备有左右的加强板43、43(右加强板43图未示)。
图4是表示本发明汽车车身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左加强板43由大致矩形的板本体75、大致直角三角形的加强片76、76(里侧图未示)、铅垂接合片76a、76a、下接合片76b、76b、上接合片75a构成。板本体75,从第3横梁23的前壁68与底面61的角部72(见图2),沿着对角线一直延伸到后壁66与顶面71的角部73(见图2)。加强片76、76设在该板本体75的两侧边。铅垂接合片76a、76a从各加强片76、76的铅垂边向外侧伸出。下接合片76b、76b从各加强片76、76的底边向外侧水平地伸出。上接合片75a从板本体75的上边向后方弯折。
板本体75形成大致三角形的隆起部77,在该隆起部77的中央形成开口部77a。
该左加强板43,例如可将一块板材冲压成形,能比较容易地制造。
将上接合片75a挟在第3横梁23的后接合片67与顶面71的后部71a之间进行接合(见图2)。将一对铅垂接合片76a、76a与第3横梁23的后壁66接合。将一对下接合片76b、76b与第3横梁23的底面61接合。这样,在第3横梁23的中空截面内的空间64内,把左加强板43固定在与左延长部件41对应的部位65(见图3)。
因此,用左延长部件41支承左加强板43,可以用左加强板43更好地加强第3横梁23。
另外,在板本体75上设置加强片76、76,把加强片76、76接合在后L字形部件62上,这样,用左加强板43和后L字形部件62形成封闭截面。
因此,可用小型的左加强板43确保第3横梁23的刚性。
左延长部件41形成为大致U字形截面,该延长部件41中,水平地配置着底面55的前部55a,把其余的底面从前部55a朝着后方上坡地延伸形成为倾斜部55b,把倾斜壁56、56从该底面55的两侧边向外侧立起,从一对倾斜壁56、56的上部水平地伸出上接合片54、54。从底面55的后端将后壁57朝上方立起,从后壁57的两侧延伸弯折片58、58(近前侧图未示),把这些弯折片58、58分别与两侧的倾斜壁56、56的后端部接合。
该左延长部件41,例如,可以将一块板材冲压成形,能比较容易地制造。
另外,将底面55的主要部位从前部55a朝着后方上坡地延伸,形成为倾斜部55b,这样,可确保左延长部件41下方的空间,同时减轻了左延长部件41的重量。
另外,把左延长部件41安装在左中间构架35的后端部35a,可以延长已有的左中间构架35的后端部。
把左延长部件41的底面55的前部55a,接合在左中间构架35的底面51的后部;把左延长部件41的各倾斜壁56、56,接合在左中间构架35的各倾斜壁52、52的后部;把左延长部件41的上接合片54、54的后部接合在左中间构架35的上接合片53、53上,这样,把延长部件41安装在左中间构架25的后端部35a。
把第3横梁23的底面61接合在左延长部件41的上接合片54、54上,把左延长部件41的后壁57接合在第3横梁23的后壁66上,这样,把第3横梁23的底面61安装在左延长部件41的上部、即一个上接合片54、54上(见图2)。
下面,参照图4说明汽车车身构造30的组装工序。
先把左右延长部件41、41(右延长部件41见图1)的上部,例如用点焊接合在构成第3横梁24的后L字形部件62的底面61上。
与该接合的同时,把左右的加强板43、43,例如用点焊接合在后L字形部件62中的、与左右延长部件41、41对应的部位65、65。
与右延长部件41对应的部位65,以及右加强板43图未示。
接着,把第3横梁23的前L字形部件63例如用点焊接合在第3横梁23的后L形部件62上。
这样,将左右延长部件41、41和第3横梁23形成为一体,即单元化。
把该单元化部件的左右延长部件41、41,例如用点焊接合在左右中间构架35、35(右中间构架35见图1)的后端部35a、35a(右侧的后端部35a图未示)。
这样,汽车的车身构造30的组装工序结束。
这样,通过把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安装在左右的中间构架35、35的后端部,可以将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和第3横梁23单元化。
因此,组装工序容易,可提高生产率。
根据上述的汽车车身构造30,如图1~图4所示,在左右的中间构架35、35的后端部35a、35a,设置朝车身后方延伸的左右延长部件41、41,把中空截面的第3横梁23载置在延长部件41、41上。
这样,用只把比较小型的延长部件41、41设在左右中间构架35、35的后端部35a、35a这样简单的构造就可以把第3横梁23牢固地安装在左右中间构架35、35上。
另外,在中空截面的第3横梁23内的、与左右延长部件41、41对应的部位65、65,设置了左右的加强板43、43。
这样,用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牢固地支承左右的加强板43、43。
因此,用左右的加强板43、43加强第3横梁23,可以防止第3横梁23变形。
这样,从左右的中间构架35、35的后端部35a、35a,把比较小型的左右延长部件41、41向后方延伸,并且在中空截面的第3横梁23内,设置比较小型的左右加强板43、43,用这样简单的构造,用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良好地支承第3横梁23,可以提高第3横梁23的刚性。
这样,不需要已往技术中采用的大型加强部件,可以节省空间,同时减轻重量。
另外,不必向已往技术那样用地板通道支承第3横梁23,所以,可从地板38上除去地板通道。
图5是说明本发明汽车车身构造的作用的图。
如图1~图4所示,第3横梁23是用左右下边梁13、13(见图1)固定其左右端部23a、23a的部件。
左右延长部件41、41的后端部41a是自由端。
该汽车的车身构造30,在行走时,左右的中间构架35、35和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朝着箭头a-b方向(即上下方向)移动。
由于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的后端部41a、41a是自由端,所以,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的后端部41a、41a有上升和下降的倾向。
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的后端部41a、41a的上升和下降,使得第3横梁23如双点划线所示那样有朝着箭头c方向变形的倾向。
为了防止第3横梁23的变形,在第3横梁23的中空截面内的空间64内,在与左右延长部件41、41对应的部位65、65(图3、图4中只示出了左侧的部位65),分别设置了左右的加强板43、43。
具体地说,把左右的加强板43、43的板本体75、75,配置在从第3横梁23的前壁68与底面61的角部72、到后壁66与顶面71的角部73的对角线上。
这样,张拉荷重作用在板本体75、75上。因此,可以将板本体75、75的板厚、即左右加强板43、43的板厚做得比较薄,同时,即使在板本体75上形成开口部77a,也能防止第3横梁23的变形。
因此,可以减轻汽车车身构造30的重量。
另外,通过把左右的加强板43、43,设置在与左右延长部件41、41对应的部位65、65,可以用左右延长部件41、41牢固地支承左右的加强板43、43。
因此,更加能使左右的加强板43、43小型轻量化。
这样,可以将左右的加强板43、43收容在第3横梁23的中空截面内的空间64内。35、35和第3横梁23周围,能容易地确保比较大的空间。
另外,上述实施形态中说明的左右延长部件41、41的形状、左右加强板43、43的形状,仅仅是一例,并不限定于该形状。
即,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只要是设置在左右的中间构架35、35的后端部35a、35a,将左右的中间构架35、35的后端部延长,可以着第3横梁23的部件即。
另外,左右的加强板43、43只要是设在第3横梁23的空间64中的、与左右延长部件41、41对应的部位65、65,可以防止第3横梁23变形的部件即可。
本发明的汽车车身构造,适用于在左右下边梁之间架设着横梁,从该横梁的大致中央朝着车身前方延伸中间构架的汽车。
权利要求
1.汽车的车身构造(10),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下边梁(13)间架设着中空截面的横梁(23),从该横梁(23)的大致中央朝着车身的前方延伸中间构架(35),用该中间构架(35)加强地板;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中间构架(35)的后端部(35a)设有朝车身后方延伸的延长部件(41),把上述中空截面的横梁(23)载置在该延长部件(41)上,在该中空截面的横梁(23)内的、与上述延长部件(41)对应的部位(65)设有防止横梁(23)变形的加强板(43)。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的汽车车身构造,使地板平坦化,并且,用简单的构造,将横梁良好地支承在中间构架的后端部。汽车的车身构造(10),在左右下边梁(13)之间架设着第3横梁(23),从第3横梁(23)的大致中央朝着车身前方延伸左右的中间构架(35)。该汽车的车身构造(10),在左右的中间构架(35)的后端(35a)设置左右的延长部件(41),把中空截面的第3横梁(23)载置在左右的延长部件(41)上,在第3横梁(23)内的、与左右延长部件(41)对应的部位(65)设置了左右加强板(43)。
文档编号B62D25/20GK1608921SQ20041008078
公开日2005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04年10月15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16日
发明者山田博大, 上阪崇弘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身构造的制作方法
相关推荐
专利名称:可充电可随处移动的台灯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台灯,特别是一种可充电可随处移动的台灯。背景技术:家中的台灯一般都是固定放在一个地方,但其实固定的设计并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很多时候台灯的光线刚刚好,打开大灯就破坏了
专利名称: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在静电复印机、激光打印机、以及传真机等中使用的图像 形成装置。背景技术:在进行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的复印机和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 置中,当用于使形成在感光鼓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像的显像槽内的
专利名称:防护胶膜组件收纳容器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关于用以收容.保管.运送在制造半导体装置、印刷电路板、或液晶显示器等时被当做除尘器使用的平版印刷用防护胶膜组件的防护胶膜组件收纳容器。背景技术: LSI等半导体装置或液晶显示器等制造时
专利名称:一种智能、多功能led灯串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LED灯串。 背景技术:LED灯串已经广泛应用在派对、聚会等场所,不过现有技术中的LED灯串均是通过电源插头连接,且为了能控制LED灯串再另外设置一控制器,这样结构较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教学场所的荧光灯具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荧光灯具,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教学场所使用的荧光灯具。背景技术:目前在教学场所室内经常需要使用投影仪,投影仪使用对室内光线要求较高,室内光线太强,投影画面上有反光,投影效果不
专利名称:山谷回音电子模拟装置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装置属于旅游娱乐设施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对山谷回音进行模拟、增强的电子装置。在人们文化生活日益提高的今日,节假日、双休日携伴去郊外大自然中旅游,或去公园、景点观光,已成为多数人愿意做的事,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