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专利 >正文

液晶显示面板与应用其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面板与应用其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面板与应用其的液晶显示装置,且特别是涉及一种具多显示域效果的液晶显示面板与应用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以多显示域(multi-domain)达成广视角效果的液晶显示装置通常是在显示装置的上、下基板之间制作出凸块(protrusion/bump)或是狭缝(slit),以预先控制液晶分子的倒向。 一般而言,凸块是制作于电极上,而狭缝则是直接图案化电极形成。
利用凸块虽然可以达到多显示域的效果,但由于凸块的斜边会对液晶产生边界能量,使液晶排列方向不再垂直于基板,而会有一点倾斜角。造成在驱动电压为零的状态下,液晶的排列并非完全垂直,所以在正视角下便会因为液晶倾斜关系而产生些许漏光。
至于以狭缝达成多显示域的方式则必须考虑到上、下基板的对准误差、狭缝本身宽度以及狭缝之间的距离,否则狭缝所产生的效果有限,且在狭缝正上方与相邻两个狭缝之间皆会形成液晶分子错位排列(disclination )的现象,使整体穿透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面板与应用其的液晶显示装置,直接于基板中制作出配向电极以与像素电极产生压差而制作出多显示域的效果。
本发明提出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包括对向设置的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其中,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夹有液晶层。第一基板具有多个像素单元。各个像素单元包括数据线、扫描线、开关元件、第一像素电极、第二像素电极、第一配向电极与第二配向电极。第一像素电极与第二像素电极相邻设置,而扫描线对应第一像素电极与第二像素电极的间隙设置。开关元件具有输入端、受控端、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其中,输入端耦接至数据线,受控端耦接至扫描线,第一输出端耦接至第一像素电极,而第二输出端耦接至第二像素电极。第 一配向电极与第二配向电极分别沿着第 一像素电极与第
二像素电极的边缘设置,且二者接收共同电极的电压。
本发明另提出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数据驱动器、扫描驱动器与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面板包括对向设置的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其中,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夹有液晶层。第一基板具有多个像素单元。各个像素单元包括包括数据线、扫描线、开关元件、第一像素电极、第二像素电极、第一配向电极与第二配向电极。数据线耦接至数据驱动器,扫描线则耦接至扫描驱动器。第一像素电极与第二像素电极相邻设置,而扫描线为对应第一像素电极与第二像素电极的间隙设置。开关元件具有输入端、受控端、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其中,输入端耦接至数据线,受控端耦接至扫描线,第一输出端耦接至第一像素电极,第二输出端耦接至第二像素电极。第一配向电极与第二配向电极分别沿着第 一像素电极与第二像素电极的边缘设置,且二者接收共同电极的电压。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所
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2A绘示实施例一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像素架构的示意图。图2B绘示图2A的液晶显示面板沿着2B-2B,切线的剖面图。图2C绘示整片像素电极具有对称与不对称耦接区块的示意图。图3绘示配向电极与数据线位于基板上同一层位置的示意图。图4绘示配向电极配置于基板最上层位置的示意图。图5绘示实施例二的像素架构的示意图。
图6A绘示实施例三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像素架构具有反射部的示意图。
图6B绘示图6A的液晶显示面板沿着6B-6B,切线的剖面图。
图7A绘示像素架构具有多个反射部的示意图。
图7B绘示图7A的液晶显示面板沿着7B-7B,切线的剖面图。
图7C绘示图7A的液晶显示面板沿着7C-7C,切线的剖面图。
图8A绘示实施例四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像素架构具有反射部的示意图。图8B绘示图8A的液晶显示面板沿着8B-8B,切线的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0:液晶显示装置110:数据驱动器120:扫描驱动器130:液晶显示面^反140、 140,、 140":第一基板142、 142,、 142"、 152:底板
144、 144,、 144"、 146、 146,、 146"、 148":绝缘层
150:第二基154:彩色滤光结构
154a:黑色矩阵
154b:滤光层
160、 160,反射部
160A、 160B:配向斜面
162、 162,垫高层
164、 164,反射层
P:像素单元
Cl、 C2、 C3:接触孔
T:开关元件
S:输入端
G:受控端
Dl、 D2: l叙出端
Ol、 02、 03、 04、 05、 06:开口SL:扫描线DL:数据线
AE1、 AE1,第一配向电极AE2、 AE2,第二配向电极AE11'、 AE21,本枝电极AE12,、 AE22,分枝电极CE:共同电极PE1、 PE1,第一像素电极PE2、 PE2,第二像素电极PE1A,、 PE2A,长形开口
PE11:第一显示电极
PE12:第一耦4妻区块
PE21:第二显示区块
PE22:第二耦接区块
具体实施例方式
请参照图1,其绘示依照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液晶显示装置10包括数据驱动器110、扫描驱动器120与液晶显示面板130。液晶显示面板110包括多个像素单元P、数据线DL、扫描线SL。数据驱动器110耦接至数据线DL,并经数据线DL输出对应的数据信号至像素单元P。而扫描驱动器120耦接至扫描线SL,并经扫描线SL输出扫描信号以依序致'能各列像素单元。
液晶显示面板130上,各像素单元P包括二个像素电极、 一个开关元件与二个配向电极。各像素单元P中,开关的二个输出端耦接至二个像素电极,而一个配向电极沿着像素电极的边缘设置。各配向电极接收共同电极的电压,使配向电极与像素电极之间的压差产生边缘场(fringe field)效应,可以在像素电极的边缘处产生的倾倒电场方向,进而产生相应的液晶分子倾倒
方向,由此以获得不同倾斜方向的液晶微域。
以下将举数例说明液晶显示面板于各像素单元p的像素架构的设计。各
像素单元P中的开关元件以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 TFT)为例,开关元件的输入端以源极为例说明,开关元件的受控端以栅极为例说明,而开关元件的二个输出端则以二个独立的漏极为例说明。开关元件的栅极耦接至扫描线SL,开关元件的源极耦接至数据线DL。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2A、 2B,图2A绘示实施例一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像素架构的示意图,图2B绘示图2A的液晶显示面板沿着2B-2B,切线的剖面图。如图2A所示,像素单元P包括第一像素电极PE1、第二像素电极PE2、开关元件T。第一像素电极PE1与第二像素电极PE2相邻设置,而扫描线SL对应第一像素电极PE1与第二像素电极PE2的间隙设置。开关元件T具有输 入端S (源极)、受控端G (栅极)与输出端Dl、 D2 (漏极),其中,输入 端S耦接至数据线DL,受控端G耦接至扫描线SL,输出端Dl耦接至第一 像素电极PEl,输出端D2耦接至第二像素电极PE2。第一配向电极AE1与 第二配向电极AE2分别沿着第一像素电极PE1与第二像素电极PE2的边缘 设置,且二者接收共同电极CE (见图2B)的电压。
由于扫描线SL是由像素单元P中央划过,使像素单元P被分隔为二个 子显示区域。且每个子显示区域是由开关元件T的输出端D1、 D2控制各子 显示区域中的第一像素电极PE1与第二像素电极PE2,使子显示区域内的液 晶反应速度较快。
第 一像素电极PE1与第二像素电极PE2分设于扫描线SL的二相对侧。 第一像素电极PE1具有相连的第一显示区块PEll与第一耦接区块PE12,其 中第 一辆接区块PE12是耦接至开关元件T的输出端D1 。第二像素电极PE2 具有相连的第二显示区块PE21与第二耦接区块PE22,其中第二耦接区块 PE22是耦接至开关元件T的输出端D2。
于图2A中,优选地,第一耦接区块PE12是设置于第一显示区块PE11 的边缘角落处,而第二耦接区块PE22是连接于第二显示区块PE11的边缘中 央,然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定。由于像素单元P中的配向电极是沿着像素电 极的边缘设置,如图2A中的第一配向电极AE1与第二配向电极AE2是分 别沿着第一像素电极PE1与第二像素电极PE2的边缘设置,使得像素电极 的图案并不一定非得要对称才能维持所欲达成的液晶倒向。
请参照图2C,其绘示整片像素电极具有对称与不对称耦接区块的示意 图。如图2C所示,二个上下相邻像素单元的耦接区块可以对称也可以不对 称,其中,不对称的耦接区块使像素电极中形成不规则的开口形状,例如是 开口01至06。如此一来,像素电极与输出端的连接处,即耦接区块,位置 设计上具有比较大的自由度。
于图2A中,第一配向电极AE1对应第一像素电极PE1的四个边缘设置, 第二配向电极AE2对应第二像素电极PE2的四个边缘设置。由于配向电极 与像素电极之间具有压差,可在像素电极的边缘处产生四个不同的倾斜电场 方向,进而产生四个不同的液晶分子倾斜方向。因而液晶分子于像素单元P 的二个子显示区域中,皆会受到电场的影响,而往箭头所指的方向倾倒,如此一来,即可产生四个显示域的效果。
于其他实施例中,并不一定要如图2A所示是将配向电极对应像素电极
的所有边缘设置。第一配向电极AE1亦可仅对应第一像素电极PE1的三个 边缘设置,例如是第一像素电极PE1的右侧、上侧及左侧边缘。而第二配向 电极AE2亦可仅对应第二像素电极PE2的三个边缘设置,例如是右侧、下 侧及左侧边缘,同样可产生多显示域的效果。
如图2B所示,液晶显示面板130的第一基板140例如是阵列基板,前 述的各信号线、开关元件与电极等元件是设置于第一基板140中。液晶显示 基板130还包括第二基板150,其平行于第一基板140设置,且二者之间夹 置有液晶层。本实施例的第二基板150则例如是彩色滤光基板。第二基板150 具有底板152、彩色滤光结构154与共同电极CE,其中,彩色滤光结构154 是位于底板152与共同电极CE之间,并具有黑色矩阵154a与滤光层154b。
于图2B中,第一基板140具有底板142与二个绝缘层144、 146。第一 配向电极AE1、第二配向电极AE2是连同扫描线SL与受控端G (见图2A ) 设置于底板142与绝缘层144之间。亦即,第一配向电极AE1、第二配向电 极AE2、扫描线SL、受控端G是通过同一道工艺制作出来。数据线DL(见 图2A)、输入端S (见图2A)、输出端Dl与D2设置于绝缘层144与146 之间。输出端Dl与D2各自通过接触孔C1与C2耦接至第一像素电极PE1 与第二像素电极PE2。
第一配向电极AE1与第一像素电极PE1、第二配向电极AE2与第二像 素电极PE2、第一配向电极AE1与输出端Dl以及第二配向电极AE2与输 出端D2均有重叠处,然而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定,前述各元件可相互错开 设置。然而,第一配向电极AE1与第一像素电极PE1的重叠处以及第二配 向电极AE2与第二像素电极PE2的重叠处是可以作为储存电容。另外,第 一配向电极AE1与输出端Dl的重叠处以及第二配向电极AE2与输出端D2 的重叠处也可以作为储存电容。
第一配向电极AE1与第二配向电极AE2也可以设置于第一基板140中 的其他位置。请参照图3,其绘示配向电极与数据线位于基板上同一层位置 的示意图。以图2A中平行扫描线SL的切线划过像素单元P的上半部子显 示区域中为例。第一配向电极AE1与数据线DL设置于第一基板140,上的 同一层位置,例如是在绝缘层144,与146,之间,而扫描线SL(见图2A)
ii与受控端G (见图2A)则设置于底板142,与绝缘层144'之间。因此,在 图2A中的第一配向电极AE1、第二配向电极AE2是连同数据线DL、输入 端S、输出端D1与D2以同一道工艺制作出来。于此,并不会增加工艺步骤, 又可以拉近像素电极与配向电极的距离,进而增加边缘场的力量以加强控制 液晶分子倾倒的力量。另外,配向电极与像素电极之间的重叠处可以当成储 存电容。
请参照图4,其绘示配向电极配置于基板最上层位置的示意图。同样以 图2A中平行扫描线SL的切线划过像素单元P的上半部子显示区域中为例。 于图4的第一基板140"架构,是直接在第一像素电极PE1上形成另一绝缘 层148"(其他元件例如位于底板142"、绝缘层144"与146"各层间),再 于绝缘层148"上制作出环绕第一像素电极PE1的第一配向电极AE1。此作 法可将第一配向电极AE1叠置于数据线DL上方,以增加像素的开口率。第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的处在于配向电极的结构设计,对于相同的 元件是采用相同的元件标号,且在此将不再赘述。请参照图5,其绘示实施 例二的像素架构的示意图。像素单元P中的第一配向电极AE1,具有相连接 的本枝电极AEll,与分枝电极AE12',第二配向电极AE2,具有相连接的 本枝电极AE21'与分枝电极AE22'。本枝电极AEll,与AE21'各自对应 于第一像素电极PE1,与第二像素电极PE2,的各边缘设置。第一像素电极 PE1,与第二像素电极PE2,各自具有长形开口 PE1A,与PE2A,,而分枝 电极AE12,与AE22'是分別对应长形开口 PE1A'与PE2A,设置。优选 地,长形开口的延伸方向实质上平行于扫描线SL的延伸方向或平行于数据 线DL的延伸方向,本实施例是以长形开口 PE1A,与PE2A,的延伸方向平 行于扫描线SL的延伸方向为例。
由于第一配向电极AE1,与第二配向电极AE2,通过分枝电极AE12' 与AE22'延伸至像素电极中,使像素单元P被分隔为更多的子显示区域, 进而使控制液晶分子倒向的边缘场效应增加,使液晶分子可更为平均地受到 控制。
虽然本实施例是以本枝电极AEll,与AE21'对应于第一像素电极PE1, 与第二像素电极PE2,的所有边缘设置作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定。
实施例二于其他实施例中,本枝电极AEll,与AE21'亦可仅对应于像素电极的三个 边缘设置,并将分枝电极AE12'与AE22'连接至本枝电极AEll,与AE21' 上,亦同样可具有多显示域的效果。此外,配向电极亦可具有多个分枝电极, 而像素电极上则对应设计出多个开口 ,由此切割出更多个子显示区域。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不同的处在于第 一基板的结构设计,对于相同的 元件仍采用相同的元件标号,且在此将不再赘述。请参照图6A、 6B,图6A 绘示实施例三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像素架构具有反射部的示意图,图6B绘示 图6A的液晶显示面板沿着6B-6B,切线的剖面图。如图6A、 6B所示,像 素单元P的架构中还包括一反射部160,其对应第一像素电极PE1与第二像 素电极PE2的间隙设置。反射部160用以反射环境光源以作为显示用途,如 此一来,像素单元P即具有半穿透半反射的特性。优选地,反射部160为梯 形结构,其例如具有垫高层162与反射层164。反射层164整面覆盖于垫高 层162上,以直接搭接至第一像素电极PE1与第二像素电极PE2,使反射层 164与二个像素电极PE1、 PE2具有相同电位。另外,垫高层162的厚度不 限,其可以依照需求加以调整。
优选地,反射部160具有至少一个配向斜面斜向第一像素电极PE1或第 二像素电极PE2。于本实施例中,是以反射部160具有二个配向斜面160A 与160B各自斜向第一像素电极PE1与第二像素电极PE2为例。这两个配向 斜面160A、 160B与第一基板140的夹角并不加以限制。
虽然于图6B中的第一配向电极AE1与第二配向电极AE2是与扫描线 SL(与受控端,即栅极)以同一道工艺制作出来,然而,本实施例的配向电 极亦可如图3、 4所示是于其他道工艺中制作出来。
以像素单元P于上半部的子显示区域为例,第一配向电极AE1与第一 像素电极PE1的压差所产生的边缘场效应,可以在边缘处产生三个不同的倾 斜电场方向,再搭配反射部160的配向斜面160A提供液晶分子预倾角度, 进而产生四个不同的液晶分子倾斜方向,依此即获得分割的四个不同倾斜方 向的液晶孩O或,即四个显示i或。
另外请参照图7A至7C,图7A绘示像素架构具有多个反射部的示意图, 图7B绘示图7A的液晶显示面板沿着7B-7B,切线的剖面图,图7C绘示图 7A的液晶显示面板沿着7C-7C'切线的剖面图。像素单元P具有多个反射部160是分别位于上半部子显示区域的上边缘、下半部子显示区域的下边缘
以及二个像素电极PE1与PE2的间隙处。这三个反射部160皆搭接至像素 电极PE1与PE2以产生相同的电位。如图7A、 7C所示,第一配向电极AE1 与第二配向电极AE2虽仅对应于像素电极PE1与PE2的二个边缘设置,然 再搭配三个反射部160的配向斜面,仍可制作出四个显示域的效果。 实施例四
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三的不同的处在于反射层与像素电极的耦接方式,对 于相同的元件仍采用相同的元件标号,且在此将不再赘述。请参照图8A、 8B,图8A绘示实施例四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像素架构具有反射部的示意图, 图8B绘示图8A的液晶显示面板沿着8B-8B,切线的剖面图。如图8A、 8B 所示,反射部160,的反射层164'仅覆盖于垫高层162'的顶面用以反射环 境光源。为了使反射层164'与像素电极PE的电位相同,反射层164,可以 通过贯穿垫高层162,的接触孔C3以耦接至整片的像素电极PE。
当然,本实施例于反射部160,的配向斜面(未标示)亦是用于提供液 晶分子预倾角度,如此以搭配二个配向电极而制作出多显示域的效果。另外, 本实施例也可于像素单元P中设置多个反射部160,(同样通过接触孔耦接 至像素电极),亦可达到上述的效果。
上述各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皆可在液晶层中加入助旋剂(chiral dopant)以帮助液晶分子旋转,并搭配圆偏光系统,如此更可降低液晶分子 错位排列的现象。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披露的液晶显示面板与应用其的液晶显示装置,是 通过扫描线将一个像素单元分隔为二个子显示区域,并从扫描线延伸出二个 输出端(漏极)分别控制二个子显示区域中的像素电极,如此可使液晶分子 的反应速度变快。各个子显示区域中皆设置有配向电极是沿着像素电极的边 缘设置,且配向电极接收共同电极的电压,使得配向电极与像素电极之间具 有压差而产生边缘场效应,如此,即可于各个子显示区域制作出多个不同倾 斜方向的液晶微域。由于这些配向电极的工艺是直接被整合于原始的基板工 艺中,例如通过变更工艺图案以使配向电极于不同道工艺中同时制作出来, 因而并不需要增加或更改工艺步骤,亦不会提高工艺成本。此外,相较于传 统上以凸块或狭缝制作具有多显示域效果的液晶显示面板而言,本发明上述 各实施例可减少二个基板组合上的对位误差,使工艺或组装的步骤更为简
14化。
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优选实施例披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 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 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包括对向设置的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液晶层,设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以及多个像素单元,形成于该第一基板上,各像素单元包括数据线;扫描线;第一像素电极与第二像素电极,二者相邻设置,而该扫描线对应该第一像素电极与该第二像素电极的间隙设置;开关元件,具有输入端、受控端、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该输入端耦接至该数据线,该受控端耦接至该扫描线,该第一输出端耦接至该第一像素电极,该第二输出端耦接至该第二像素电极;以及第一配向电极与第二配向电极,分别沿着该第一像素电极与该第二像素电极的边缘设置,该第一配向电极与该第二配向电极接收共同电极的电压。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中该第一配向电极与该第二配 向电极各具有至少三个本枝电极与至少 一分枝电极,这些本枝电极各别对应 该第 一像素电极与该第二像素电极的边缘设置,该分枝电极连接该本枝电 极,且该第一像素电极与该第二像素电极各具有至少一长形开口,该分枝电 极对应该长形开口设置,该长形开口的延伸方向实质上平行于该扫描线的延 伸方向或平行于该数据线的延伸方向。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中该第一基板还包括底板,该 底板上设置有绝缘层,该扫描线、该受控端、该第一配向电极与该第二配向 电极设置于该底板与该绝缘层之间,而该数据线、该输入端、该第一输出端 与该第二输出端设置于该绝缘层上,该第一配向电极与该第一输出端重叠, 而该第二配向电极与该第二输出端重叠。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中该第一基板还包括底板,该 底板上设置有第 一绝缘层与第二绝缘层,该第 一绝缘层设置于该底板与该第 二绝缘层之间; -该扫描线与该受控端设置于该底板与该第一绝缘层之间;该数据线、该输入端、该第一输出端、该第二输出端、该第一配向电才及 与该第二配向电极设置于该第一绝缘层与该第二绝缘层之间。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中该第一像素电极与该第二像 素电极设置于该第二绝缘层上,该第一配向电极与该第一像素电极部分重 叠,而该第二配向电极与该第二像素电极部分重叠。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中该第一基板还包括底板,该底板上设置有绝缘层,这些像素单元设置于该底板与该绝缘层之间,该第一 配向电极与该第二配向电极设置于该绝缘层上。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中该第一像素电极具有相连接 的第一显示区块与第一耦接区块,该第一耦接区块用以耦接至该第一输出 端,该第二像素电极具有相连接的第二显示区块与第二耦接区块,该第二耦 接区块用以耦接至该第二输出端,该第一显示区块与该第一耦接区块形成第 一开口,该第二显示区块与该第二耦接区块形成第二开口 ,该第一开口与该 第二开口对称或不对称。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中各像素单元还包括反射部, 对应该第 一像素电极与该第二像素电极的该间隙设置,且该反射部具有至少 一个配向斜面,该配向斜面斜向该第一像素电极或该第二像素电极,其中, 该反射部为梯形结构,并具有垫高层与反射层,该反射层设置于该垫高层上 并耦接至该第 一像素电极与该第二像素电极的至少其中之一 。
9.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数据驱动器; 扫描驱动器;以及 液晶显示面板,包括对向设置的第 一基板与第二基板;液晶层,设于该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以及多个像素单元,形成于该第一基板上,各像素单元包括数据线,耦接至该数据驱动器; 扫描线,耦接至该扫描驱动器;第一像素电极与第二像素电极,二者相邻设置,而该扫描线对 应该第 一像素电极与该第二像素电极的间隙设置;开关元件,具有输入端、受控端、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该输入端耦接至该数据线,该受控端耦接至该扫描线,该第一输出端耦接至该第 一像素电极,该第二输出端耦接至该第二像素电极;以及第一配向电极与第二配向电极,分别沿着该第一像素电极与该第二像素电极的边缘设置,该第 一配向电极与该第二配向电极^接收共同电才及的电压。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一配向电极与该第二配向电极各具有至少三个本枝电极与至少 一分枝电极,这些本枝电极各别对应该第 一像素电极与该第二像素电极的边缘设置,该分枝电极连接该本枝电极,该第一像素电极与该第二像素电极各具有至少一长形开口,该分枝电^L对应该长形开口设置,且该长形开口的延伸方向实质上平行于该扫描线的延伸方向或平行于该数据线的延伸方向垂直。
11.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一基板还包括底^1,该底板上设置有绝缘层,该扫描线、该受控端、该第一配向电极与该第二配向电极设置于该底板与该绝缘层之间,该数据线、该输入端、该第一输出端与该第二输出端设置于该绝缘层上,而该第一配向电极与该第一输出端重叠,而该第二配向电极与该第二输出端重叠。
12.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一基板还包括底板,该底板上设置有第一绝缘层与第二绝缘层,该第一绝缘层设置于该底板与该第二绝缘层之间;该扫描线与该受控端设置于该底板与该第一绝缘层之间;该数据线、该输入端、该第一输出端、该第二输出端、该第一配向电极与该第二配向电极设置于该第 一绝缘层与该第二绝缘层之间。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一像素电极与该第二像素电极设置于该第二绝缘层上,该第一配向电极与该第一像素电极部分重叠,而该第二配向电极与该第二像素电极部分重叠。
14.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一基板还包括底板,该底板上设置有绝缘层,这些像素单元设置于该底板与该绝缘层之间,该第一配向电极与该第二配向电极设置于该绝缘层上。
15.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一像素电极具有相连接的第 一显示区块与第 一耦接区块,该第 一耦接区块用以耦接至该第 一输出端,该第二像素电极具有相连接的第二显示区块与第二耦接区块,该第二耦接区块用以耦接至该第二输出端,该第一显示区块与该第一耦接区块形成第一开口,该第二显示区块与该第二耦接区块形成第二开口 ,该第一开口与该第二开口对称或不对称。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各像素单元还包括反射部,对应该第 一像素电极与该第二像素电极的该间隙设置,且该反射部具有至少一个配向斜面,该配向斜面斜向该第一像素电极或该第二像素电极,该反射部为梯形结构,并具有垫高层与反射层,该反射层设置于该垫高层上并耦接至该第 一像素电极与该第二像素电极的至少其中之一 。
全文摘要
本发明披露一种液晶显示面板与应用其的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面板包括对向设置的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二者之间夹有液晶层。第一基板具有多个像素单元。各个像素单元包括数据线、扫描线、开关元件、第一像素电极、第二像素电极、第一配向电极与第二配向电极。第一像素电极与第二像素电极相邻设置,扫描线对应第一像素电极与第二像素电极的间隙设置。开关元件具有输入端、受控端、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输入端耦接至数据线,受控端耦接至扫描线,第一输出端耦接至第一像素电极,而第二输出端耦接至第二像素电极。第一配向电极与第二配向电极分别沿着第一像素电极与第二像素电极的边缘设置,且二者接收共同电极的电压。
文档编号G02F1/1362GK101634785SQ20081013404
公开日2010年1月27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22日
发明者王文俊, 苏国彰 申请人: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喜欢就赞一下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专利名称::用于光敏性组合物的清除溶液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光敏性组合物的清除溶液。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清除溶液,其用于除去在玻璃板、半导体芯片等上形成光敏性组合物膜的步骤期间涂在基材的周边、边缘或背面上的未固化的光敏

    专利发布时间:2025-05-15阅读:(69)

    专利名称:镜头镜筒和照相机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镜头镜筒以及照相机。背景技术:已知具有能够在非摄影时将镜头镜筒收容于照相机机身中的照相机(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10-73753号公报)。近年来,照相机倾向于小型化、轻薄化。期望镜头镜筒

    专利发布时间:2025-05-15阅读:(66)

    专利名称:一种显影剂容器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的显影剂容器。 背景技术:电子照相成像装置是指利用电子照相成像方法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 的装置。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例子有电子照相复印机、电子照相打印机(如激

    专利发布时间:2025-05-15阅读:(75)

    一种双频小质量低功耗共振式主动吸振器的制造方法【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频小质量低功耗共振式主动吸振器,包括正弦信号发生器以及两自由度电磁吸振器;正弦信号发生器将与当前电机转速频率对应的正弦信号传输给两自由度电磁吸振器;两自由度电磁吸振器

    专利发布时间:2025-05-15阅读:(64)

    专利名称:显示面板和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设备,其中光学显示元件例如液晶是通过沿着基板表面的方向平面内切换而驱动的。背景技术: 在个人计算机或其它各种监视器中,以液晶显示器作为显示设备的普及方面已经取得了明

    专利发布时间:2025-05-15阅读:(157)

    专利名称:内窥镜清洗鞘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向内窥镜的观察窗等吹喷喷雾状态的混合流体来去除附着在观察窗等上的附着物的内窥镜清洗鞘。背景技术:在内窥镜观察过程中,若在内窥镜所具有的观察窗、照明窗等上附着生物体内的粘液、血液、脂

    专利发布时间:2025-05-15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