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可互换镜头及使用它的摄像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摄像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互换镜头式数字摄像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能够将被摄物的光学图像转换成电气图像信号后输出该电气图像信号的单镜头反光式数字摄像机迅速普及。在这种单镜头反光式数字摄像机中,一般采用能够对镜头进行装卸的可亙换镜头式。专利文献1中公开过与一般的单镜头反光用可互换镜头有关的结枸。用于这种可互换镜头的光学系统的对焦镜头組中采用了下述方式,即驱动所述对焦镜头組在可互换镜头特有的凸轮槽所带来的限制下沿与光轴平行的方向移动。专利文献2公开过下述方式作为致动器的的新结构,该结构是用能够实现高转矩、高速驱动及静音化的超声波致动器驱动镜头镜筒内的镜头组。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6—11328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6—330077号公报一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一在很多单镜头反光式摄像机中,采用了相位差检测方式作为对焦的方式。若采用对比度检测方式来代替相位差检测方式,就能够实现能够以高精度判定对焦的新对焦系统。在进行该对比度检测方式时,例如,一边挪动对焦镜头组,一边求出根据摄像元件所生成的图像数据计算出的自动对焦用评价值,使对焦镜头组移动,直到该评价值一旦超过峰值为止。之后,使对焦镜头组返回到评价值成为峰值的位置。由此,对被摄物图像进行对焦。如此,在采用了对4比度检测方式的自动对焦中,需要使对焦镜头组沿与光轴平行的方向进行往返移动。此外,在例如摄取动态图像时等需要对在移动的被摄物对焦的情况下,也需要对应于被摄物的移动使对焦镜头組进行往返移动。然而,在用凸轮机构驱动对焦镜头组的结构下,由于凸轮机构特有的游隙,难以使对焦镜头组的移动方向高速反转。
发明内容本发明正是为解决所述问题而研究开发出来的。其目的在于使对焦镜头組高速且顺利地动作。一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一本发明中的可互换镜头包括摄像光学系统、变焦距操作部、凸轮机构及对焦单元,该摄像光学系统包括用来使被摄物图像的对焦状志变化的对焦镜头組和用来使被摄物图像的倍率变化的变焦距镜头組,该变焦距操作部由使用者搡作,该凸轮机构向所述变焦距镜头組机械性地传达所述变焦距操作部的动作,来使所述变焦距镜头組沿与光轴平行的方向移动,该对焦单元使所述对焦镜头組沿光轴方向进行进退,并且该对焦单元本身也借助所述凸轮机构沿与光轴平行的方向移动;所述对焦单元具有线性致动器,该线性致动器以所述对焦镜头組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该对焦镜头组,并使该对焦镜头組沿与光轴平行的方向移动。此外,本发明的摄像系统包括摄像机主体和能够对该摄像机主体进行装卸的可互换镜头,对被摄物进行摄像。所述摄像系统还包括摄像元件、摄像光学系统、变焦距操作部、凸轮机构、对焦单元及控制部,该摄像元件设置在所迷摄像机主体中,对被摄物进行摄像,该摄像光学系统设置在所述可互换镜头中,包括用来使在所述摄像元件上形成的被摄物图像的对焦状态变化的对焦镜头組和用来使被摄物图像的倍率变化的变焦距镜头組,该变焦距搡作部设置在所述可互换镜头中,.由使用者搡作,该凸轮机构设置在所述可互换镜头中,向所述变焦距镜头組机械性地传达所述变焦距搡作部的动作,来使所述变焦距镜头組沿与光轴平行的方向移动,该对焦单元5设置在所述可亙换镜头中,使所迷对焦镜头組沿光轴方向进行进退,并且该对焦单元本身也借助所述凸轮机构沿与光轴平行的方向移动,该控制部设置在所述摄像机主体中,控制所述对焦单元;所述对焦单元具有线性致动器,该线性致动器以所述对焦镜头組能够沿与光轴平行的方向滑动的方式支撑该对焦镜头組,并使该对焦镜头組沿与光轴平行的方向移动;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线性致动器,根据所述摄像元件的输出信息以对比度检测方式进行自动对焦动作。一发明的效果一根据本发明,用凸轮机构和线性致动器驱动对焦镜头組沿与光轴平行的方向线性地移动。由此,能够使对焦镜头組高速且顺利地动作,能够提高对焦镜头組的响应性。[图l]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系统的结构的方框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机主体的结构的方框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系统的外观立体图。图4(a)和图4(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机主体的概略结构的图。图5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亙换镜头在位于广角端时的剖视图。图6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亙换镜头在位于长焦端时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对焦镜头单元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对焦镜头单元的结构的纟旦装立体图。图9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超声波致动单元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IO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超声波致动单元的概略图。[图ll]图1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对焦镜头单元的第二形态的组装立体图。图1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对焦镜头单元的第三形态的组装立体图。图13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超声波致动单元的压电元件的弯曲振动的二次模式的变位图。图14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超声波致动单元的压电元件的伸缩振动的变位图。图15(a)到图15(d)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超声波致动单元的压电元件的动作的示意图。一符号说明一1—摄像系统;2—可互换镜头;3—摄像机主体;3a—壳体;4一主体安装部;IO—主体微型计算机;ll一摄像传感器;12-摄像传感器驱动控制部;20—显示部;21—图〗象显示控制部;25-电源开关;26—摄像/再现模式切换搡作部;27—十字形搡作键;28一菜单设定操作部;29—设定搡作部;30—快门搡作部;31-快门控制部;33—快门单元;34—摄像模式切换按钮;40—镜头微型计算机;41一对焦镜头驱动控制部;50—固定框架;52—第一一第二組直线移动框架;53—第一一第二组旋转框架;54—第一组支架;55—第三一第四組旋转框架;57—第一組镜头支撑框架;58-第二組镜头支撑框架;59—第三組镜头支撑框架;60—第四組镜头支撑框架;61—第二組支架;62—滤光片安装部;63—变焦距环单元;64—变焦距环;66—对焦环单元;67—对焦环;7'1—镜头安装部;74a、74b、74c—导向杆;75—第二組固定框架;76—磁尺;77—磁传感器;78—对焦镜头单元;80—超声波致动单元;80a-可动部分;80b—固定部分;81—压电元件;82—驱动件;83—滑动板;84—内壳;88—供电电极;90—外壳;L—摄像光学系统;Ll一第一組镜头;L2—第二組镜头(对焦镜头组);L3—第三組镜头;L4一第四組镜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摄像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摄像系统1是可互换镜头型单镜头反光式数字摄像系统,主要由摄像机主体3和可亙换镜头2构成,该摄像机主体3具有摄像系统1的主要功能,该可亙换镜头2能够装卸地安装在摄像机主体3上。可互换镜头2经由设在可互换镜头2的最后部分的镜头安装部71安装于设在摄像机主体3的前表面上的主体安装部4上。补充说明一下,在以下说明中,"前"指被摄物侧;"后"指摄像者侧。此外,摄像者,是指摄像系统l的使用者。(1.1:可互换镜头)首先,参照图5到图10说明可互换镜头2的概略结构。如附图所示,设定以可互换镜头2的光轴AZ作Z轴(以物体侧作正,以图像平面侧作负)的XYZ三维直角坐标系。可互换镜头2具有摄像光学系统L、对焦镜头驱动控制部41、光圉部43、光圈驱动控制部42及镜头微型计算机40,该摄像光学系统L用来在摄像系统1内的后述的摄像传感器(摄像元件)11上形成被摄物图像,该对焦镜头驱动控制部41进行对焦,该光圈部43对光圈的缩小或放大进行调节,该光圏驱动控制部42驱动并控制光圏部43,该镜头微型计算机40作为镜头控制部控制可亙换镜头2的动作。对焦镜头驱动控制部41驱动并控制主要调节对焦状态的对焦镜头組(第二组镜头L2)。镜头微型计算机40,是掌管可亙换镜头2的中枢的控制装置,与安装在可互换镜头2中的各个部分连接。具体而言,在镜头微型计箅机40中安装有中央处理器(CPU)、只读存储器(ROM)及随机存取存储器(RAM),中央处理器读出已储存在只读存储器中的程序,由此能够实现各种各样的功能。此外,主体微型计算机IO和镜头微型计算机40经由设置在镜头安装部71上的导电小片(未图示)相互电连接,相互之间能够进行信息的发送及接收。此外,在镜头徵型计算机40内的存储部(省略图示)中,储存有与可互换镜头2有关的各种信息(镜头信息)。可互换镜头2的摄像光学系统L是采用四組变焦距光学系统的,具有第一组镜头L1、第二組镜头L2、第三組镜头L3及第四組镜头L4。第一組镜头L1、第二組镜头L2、第三組镜头L3及第四组镜头L4是在光轴AZ上移动而改变被摄物图像的倍率(以下,称之为倍率变更动作)的镜头組;第二組镜头L2是为了对焦而在光轴AZ上移动的镜头組,即对焦镜头組。此外,可互换镜头2包括固定框架50、第一一第二组直线移动框架52、第一一第二组旋转框架53、第一組支架54、第三一第四组旋转框架55、第一组镜头支撑框架57、第二组镜头支撑框架58、第三组镜头支撑框架59、第四组镜头支撑框架60、第二组支架61、滤光片安装部62、变焦距环单元63、对焦环单元66及镜头安装部71。在固定框架50中,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形成有三条贯通直线移动槽50a,该贯通直线移动槽50a用来使第一一第二组直线移动框架52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移动。此外,在固定框架50中不与贯通直线移动槽50a干涉的部分形成有三条贯通凸轮槽50b,该三条贯通凸轮槽50b用来使第三一第四組旋转框架55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移动,形成为相对于光轴AZ倾斜并且各条贯通凸轮槽50b在圆周方向上相隔120°。第一一第二組直线移动框架52是呈圆筒形状的凸轮环,与固定框架50同轴地配置在该固定框架50的外周侧。该第一一第二组直线移动框架52由固定框架50、第三一第四组旋转框架55及第三组镜头支撑框架59支撑,在下文中进行详细的说明。在第一一第二組直线移动框架52中,在圆周方向上相互留有间隔地形成有三条贯通直线移动槽52b,该三条贯通直线移动槽52b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延伸。此外,在第一一第二组直线移动框架52中不与贯通直线移动槽52b干涉的位置上,在圆周方向上相互留有间隔地形成有三条贯通直线移动槽52c,该三条贯通直线移动槽52c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延伸。而且,在第一一第二組直线移动框架952的最后端部分设有通孔52d。如上所述构成的第一一第二组直线移动框架52由固定框架50限制以光轴AZ作轴心沿旋转方向动作,并且,当第——第二組旋转框架53以光轴AZ作轴心旋转时,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以直线状移动,在下文中进行详细的说明。第一一第二組旋转框架53是呈圆筒形状的凸轮环,与第一一第二組直线移动框架52同轴地配置在该第一一第二組直线移动框架52的外周侧。该第一一第二組旋转框架53被支撑为下述状态,即能够以光轴AZ(Z轴方向)作轴心相对地旋转。在第——第二组旋转框架53中形成有三条相对于光轴AZ方向倾斜的贯通凸轮槽53a。此外,在第一一第二組旋转框架53中不与凸轮槽53a干涉的位置上形成有三条相对于光轴AZ方向倾斜的贯通凸轮槽53b。而且,在第一一第二組旋转框架53的最后端部分形成有长孔部53c,该长孔部53c与光轴AZ平行地延伸且在第——第二组旋转框架53的最后端边缘部分开口。第一组支架54与第一一第二组直线移动框架52及第一一第二組旋转框架53同轴地支撑在该第一一第二組直线移动框架52及该第一一第二組旋转框架53的外侧。在该第一組支架54的前端设置有第一組镜头支撑框架57。该第一组镜头支撑框架57支撑第一组镜头L1。此外,在第一组支架54的前端设置有从第一組镜头支撑框架57的外周侧覆盖该第一组镜头支撑框架57的滤光片安装部62。该滤光片安装部62呈圓筒形状,并在光轴AZ方向的正向侧(被摄物侧)形成有内螺紋,该内螺紋用来安装偏振滤光镜或保护滤光镜等光学滤光片以及转换变焦镜头(conversionlens)。滤光片安装部62由三个安装螺钉等从光轴AZ的被摄物侧的方向(Z轴的正向)固定在第一组支架54上。此外,在第一組支架54的后端部分中的三个位置(例如相隔120°的位置)上形成有通孔54b,该通孔54b用来从外周侧安装凸轮销54a。凸轮销54a以向第一組支架54的内周侧突出的方式安装在该通孔54b中。凸轮销54a贯通第一—第二組旋转框架531的贯通凸轮槽53a,并嵌在第一一第二組直线移动框架52的贯通直线移动槽52b中。也就是说,因为固定框架50限制第一一第二组直线移动框架52沿以光轴AZ作轴心的旋转方向移动,并且凸轮销54a嵌在该第一一第二組直线移动框架52的贯通直线移动槽52b中,所以凸轮销54a绕光轴AZ的旋转受到限制。在这种状态下,若第一一第二組旋转框架53绕光轴AZ旋转,因为凸轮销54a由贯通直线移动槽52b限制绕光轴AZ旋转,所以凸轮销54a就在第一—笫二组旋转框架53的贯通凸轮槽53a内相对地移动。其结果是,凸轮销54a顺着贯通直线移动槽52b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当第一一第二組旋转框架53以光轴AZ作轴心旋转时,第一組支架54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以直线状移动。第三一第四組旋转框架55与固定框架50同轴地配置在该固定框架50的内周侧,由固定框架50支撑。在该第三一第四组旋转框架55中形成有三条贯通凸轮槽55c,该三条贯通凸轮槽55c形成为相对于光轴AZ方向倾斜并且各条贯通凸轮槽55c在圓周方向上相隔120°左右。而且,在第三一第四組旋转框架55中形成有三条贯通凸轮槽55d,该三条贯通凸轮槽55d形成为相对于光轴AZ方向倾斜并且各条贯通凸轮槽55d在圆周方向上相隔120°左右。此外,在第三一第四組旋转框架55的外周面中设有三个用来安装凸轮销55a的孔部55b。凸轮销55a以向第三一第四组旋转框架55的外周侧突出的方式固定在该孔部55b中。该凸轮销55a嵌在固定框架50的贯通凸轮槽50b中。在此,三个凸轮销55a中的一个比剩下的两个长。仅有凸轮销55a中较长的那一个凸轮销55a贯穿固定框架50的贯通凸轮槽50b,并嵌在第一一第二组旋转框架53的长孔部53c中。如上所述,因为凸轮销55a中的一个凸轮销55a嵌在第一一第二組旋转框架53的长孔部53c中,所以若第一一第二组旋转框架53绕光轴AZ旋转,第三一第四组旋转框架55也就与第一-第二组旋转框架53成为一体而绕光轴AZ旋转。此时,因为凸轮销55aii嵌在固定框架50的贯通凸轮槽50b中,所以第三一第四組旋转框架55—边被固定框架50的贯通凸轮槽50b引导,一边绕光轴AZ旋转。其结果是,第三一第四组旋转框架55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当第一一第二组旋转框架53以光轴AZ作轴心旋转时,第三一第四組旋转框架55—边绕光轴AZ旋转,一边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移动。第二组支架61与第一—第二組直线移动框架52同轴地支撑在该笫一一第二组直线移动框架52的内侧。此外,在第二组支架61的外周面上的三个位置(例如相隔120°的位置)上形成有孔61b,该孔61b用来从外周侧安装凸轮销61a。凸轮销61a以向第二組支架61的外周侧突出的方式安装在该孔61b中。该凸轮销61a贯穿第一一第二組直线移动框架52的贯通直线移动槽52c,并嵌在第一一第二组旋转框架53的贯通凸轮槽53b中。也就是说,因为固定框架50限制第一一第二組直线移动框架52沿以光轴AZ作轴心的旋转方向移动,并且凸轮销61a嵌在该第--第二組直线移动框架52的贯通直线移动槽52b中,所以凸轮销61a绕光轴AZ的旋转受到限制。在这种状态下,若第一-第二組旋转框架53绕光轴AZ旋转,因为凸轮销61a被限制绕光轴AZ旋转,所以凸轮销61a就在第一一第二組旋转框架53的贯通凸轮槽53a内相对地移动。其结果是,凸轮销61a顺着贯通直线移动槽52b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当第一一笫二组旋转框架53以光轴AZ作轴心旋转时,第二組支架61沿与光袖AZ平行的方向以直线状移动。第二組镜头支撑框架58由第二組支架61支撑为能够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以直线状移动的状态。该第二组镜头支撑框架58支撑第二组镜头L2。在第二組镜头支撑框架58上设置有后述的超声波致动单元80。第三組镜头支撑框架59与第三一第四组旋转框架55同轴地配置在该第三一第四組旋转框架55的内侧。该第三組镜头支撑框架59支撑第三组镜头L3。在该第三組镜头支撑框架59上设有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向后侧延伸的导向部59c。此外,在第三组镜头支撑框架59的外周面上的三个位置(例如相隔120°的位置)上形成有孔部59b,该孔部59b用来安装凸轮销59a。凸轮销59a以向第三組镜头支撑框架59的外周侧突出的方式压合并固定在该孔部59b中。该凸轮销59a贯穿第三-第四组旋转框架55的贯通凸轮槽55c和固定框架50的贯通直线移动槽50a,并嵌在第一一第二組直线移动框架52的通孔52d中。也就是说,因为凸轮销59a嵌在固定框架50的贯通直线移动槽50a中,所以凸轮销59a绕光轴AZ的旋转受到限制。在这种状态下,若第三一第四組旋转框架55伴随着第——第二组旋转框架53的旋转而绕光轴AZ旋转,因为凸轮销59a绕光轴AZ的旋转受到限制,所以凸轮销59a就在第三一第四組旋转框架55的贯通凸轮槽55c内相对地移动。其结杲是,凸轮销59a顺着贯通直线移动槽50a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当第一一第二组旋转框架53旋转时,第三組镜头支撑框架59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以直线状移动。此时,因为凸轮销59a也嵌在第一一第二組直线移动框架52的通孔52d中,所以第一一第二組直线移动框架52与凸轮销59a一体地移动。也就是说,当第一一第二组旋转框架53旋转时,第--第二組直线移动框架52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以直线状移动。换句话说,因为固定框架50的贯通直线移动槽50a限制凸轮销59a绕光轴AZ旋转,并且该凸轮销59a嵌在第一—第二组直线移动框架52的通孔52d中,所以第一一第二组直线移动框架52被限制沿以光轴AZ作轴心的旋转方向移动。第四組镜头支撑框架60与第三一第四組旋转框架55同轴地配置在该第三一第四組旋转框架55的内侧。该第四組镜头支撑框架60支撑第四組镜头L4。此外,在第四组镜头支撑框架60的外周面上的三个位置(例如相隔120°的位置)上形成有孔部60b,该孔部60b用来安装凸轮销60a。凸轮销60a以向第四組镜头支撑框架60的外周侧突出的方式压合并固定在该孔部60b中。凸轮销60a嵌在第三一第四組旋转框架55的贯通凸轮槽55d中。而且,在第四組镜头支撑框架60中形成有导向孔60c。第三组镜头支撑框架59的导向部59c嵌合在该导向孔60c中。也就是说,因为第三組镜头支撑框架59绕光轴AZ的旋转受到限制,并且该笫三组镜头支撑框架59的导向部59c嵌合在导向孔60c中,所以第四組镜头支撑框架60绕光轴AZ的旋转受到限制。在这种状态下,若第三一第四組旋转框架55伴随着第一一第二組旋转框架53的旋转而绕光轴AZ旋转,凸轮销60a就在绕光轴AZ的旋转受到限制的状态下在第三一第四組旋转框架55的贯通凸轮槽55d内相对地移动。其结果是,凸轮销60a顺着导向孔60c及导向部59c延伸的方向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当第一—第二組旋转框架53旋转时,第四組镜头支撑框架60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以直线状移动。环单元72包括变焦距环单元63、对焦环单元66、环基部69及安装基部70。变焦距环单元63具有变焦距环64和变焦距环角度检测部65,该变焦距环角度检测部65检测变焦距环64的旋转角度。变焦距环64呈圆筒形状,被限制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移动,而在该状态下以绕光轴AZ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撑在固定于固定框架50上的环基部69上。此外,在变焦距环64的内周部分具有凹部(未图示),该凹部仅被限制绕光轴AZ旋转,而不被限制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移动,该凹部与设于第一一第二組旋转框架53的外周面上的凸部(未图示)接合。因此,若摄像者等使变焦距环64旋转,第——第二组旋转框架53就旋转。此外,变焦距环角度检测部65对摄像者等使变焦距环64旋转的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进行检测,由此向镜头微型计算机40传达焦距信息。此外,在变焦距环64的外周面上显示着摄像光学系统的焦距。补充说明一下,能够用根据变焦距环64的旋转角度进行检测的未图示的检测传感器检测各镜头组Ll到L4的绝对位置。变焦距环64是摄像者所操作的变焦距搡作部之一例。变焦距搡作部也可以是可动式杆等。此外,第一一第14二組直线移动框架52、第一一第二組旋转框架53、第一組支架54及第二組镜头支撑框架58等是向改变倍率的镜头組机械性地传达变焦距操作部的操作,来使改变倍率的镜头組沿光轴方向移动的变焦距机构之一例。对焦环单元66具有对焦环67和对焦环角度检测部68,该对焦环角度检测部68检测对焦环67的旋转角度。对焦环67呈圓筒形状,被限制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移动,而不被限制绕光轴AZ旋转,即绕该光轴AZ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固定于固定框架50上的环基部69上。此外,能够用对焦环角度检测部68对对焦环67的旋转角度及旋转方向进行检测。该对焦环角度检测部68例如这样进4亍检测,即例如相隔一定不变的间隔沿与光轴AZ平4亍的方向形成在对焦环67的整个圓周面上的突起通过未图示的两个光检测器的枸成部分即发光部与光接收部之间,由此检测出突起通过的有无,来检测对焦环67的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对焦环角度检测部68检测摄像者等使对焦环67旋转的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由此向镜头微型计算机40传达物点距离信息。对焦环67是摄像者所搡作的变焦距操作部之一例。变焦距搡作部也可以是可动式杆等。镜头安装部71具有未图示的镜头安装接点,经由主体安装部4的未图示的镜头安装接点在镜头微型计算机40与主体微型计算机10之间传达信号。此外,镜头安装部71借助固定框架50及安装基部70被固定。此外,可互换镜头2包括对焦镜头单元78,该对焦镜头单元78能够伴随着对焦动作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移动。该对焦镜头单元78具有第二組镜头L2、第二組镜头支撑框架58、第二組支架61、导向杆74a及74b、第二组固定框架75、超声波致动单元80、磁尺76及磁传感器77。该对焦镜头单元78构成对焦单元。第二组支架61和第二組固定框架75分別形成为环状,配置为在彼此的轴心一致的状态下相向。导向杆74a、74b在与光轴AZ平行的状态下配置在第二组支架61与第二组固定框架75之间,导向杆74a、74b的两端分别支撑在第二組支架61及第二組固定框架75上。第二組固定框架75具有在环状体的两个部位形成了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凹陷的凹部75a、75b的形状。第二组固定框架75在该两个凹部75a、75b上支撑导向杆74a、74b的各自的一端部。第二組镜头支撑框架58支撑第二組镜头L2(对焦镜头組),并构成为顺着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配置且两端固定于第二組支架61与第二组固定框架75之间的导向杆74a、74b在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上滑动自如。详细地说,第二組镜头支撑框架58具有支撑部主体58d、防止旋转部58a(参照图11)及固定部58b,该支撑部主体58d呈环状,支撑第二組镜头L2,防止旋转部58a设置在支撑部主体58d上,导向杆74b插通该防止旋转部58a,该固定部58b在支撑部主体58d上从光轴AZ来看设置在与防止旋转部58a相反的一侧,用来安装超声波致动单元80。防止旋转部58a设置为从支撑部主体58d上向直径方向外侧突出,在防止旋转部58a中形成有导向杆74b所插通的通孔。固定部58b是从支撑部主体58d上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突出而设置的平板状部件。在固定部58b上,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以相等的间隔安装有已磁化的磁尺76。此外,磁传感器77由检测磁尺76的信号的MR(磁阻)传感器等构成。该磁传感器77与磁尺76相向且在该磁传感器77与磁尺76之间留有规定同隔,在该状态下固定在第二組固定框架75上。由这些部件即磁尺76和磁传感器77构成位置检测机构。超声波致动单元80由可动部分80a和固定部分80b构成,驱动第二組镜头支撑框架58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移动。利用以螺钉拧住等方法将超声波致动单元80的可动部分80a安装在设于第二組镜头支撑框架58上的固定部58b上。因此,如在下文中所述,超声波致动单元80具有下述结构,即使规定的电流流过超声波致动单元80,来使超声波致动单元80的可动部分80a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移动,伴随于此驱动第二組镜头支撑框架58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移动。接着,参照图7到图IO对超声波致动单元80加以说明。压电元件81由锆钛酸铅(PZT)或水晶等压电材料形成。在该压电元件81表面上的两个部位设置有大致呈球形状的驱动件82。该两个部位是大致相当于压电元件81的弯曲振动的波腹的中心的部位,若在该两个部位设置驱动件82,就能够更为高效地利用压电元件81的振动。能够列举出的驱动件82的材料例如有氧化锆、氧化铝、氮化硅、碳化硅、碳化鴒等等。此外,驱动件82的形状是大玫球形状,如此采用大致球形状,就能够使驱动件82与压电元件81在压电元件81长度方向上的接触面积较小,因而不易阻碍压电元件81的弯曲振动。其结果是,能够提高作为超声波致动器的效率。在压电元件81的前表面上设置有分割成四个的供电电极88,金属线89借助焊锡86连接在该供电电极88上,金属线89经过设在内壳84中的通孔(未图示)配置到外部。借助该金属线89向压电元件81的供电电极88施加电压,压电元件81由此根据所施加的电压的频率进行振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向压电元件81的特定的供电电极88施加具有特定频率的交流电压,由此诱导压电元件81产生图13中所示的弯曲振动的二次模式和图14中所示的伸缩振动的一次模式。弯曲振动的谐振频率和伸缩振动的谐振频率分別是根据压电元件的材料及形状等决定的。若让该两种频率大致一致,并施加频率接近该两种频率的电压,压电元件81就被诱导而和谐地产生弯曲二次樓式的振动和伸缩一次模式的振动。此时,将配置于对角线方向上的两个供电电极88、88配成一組,将具有所述频率的两个系统的施加电压在该施加电压的电压值相等且彼此的相位错90°的状态下分别施加給两組供电电极88、88。由此,诱导压电元件81产生沿长边方向(Z轴方向)振动的伸缩一次模式的振动17和沿短边方向(Y轴方向)振动的弯曲二次模式的振动,从而依次发生图15(a)到图15(d)中所示的形状变化。压电元件81进行上述振动。其结果是,设置在压电元件81上的驱动件82从看图紙面的方向来看产生大致划椭圓的运动(即,环行运动)。也就是说,压电元件81的弯曲振动和伸缩振动进行合成,驱动件82由此进行椭圆运动。补充说明一下,压电元件81中形成有所迷焊锡86的部位位于伸缩振动及弯曲振动的波节部分周边。使用该波节部分作为连接金属线89的部位,由此谋求尽量抑制对压电元件81的振动造成负面影响,即尽量抑制形成的焊锡86对压电元件81施加无用的负荷。该压电元件81收纳在内壳84中。此时,驱动件82、82从内壳84内向外部突出。此外,压电元件81由设置在内壳84内的支撑体85支撑。支撑体85例如由导电性硅椽胶等形成。详细地说,有下述结构,即在内壳84的内壁面中与压电元件81的朝向长边方向的侧面相向的内壁面上设置壁面支撑体85a、85c,向压电元件81施加侧向压力(长边方向上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有下述结构,即在内壳84的内壁面中与压电元件81的朝向短边方向的侧面中未设置驱动件82的那一个面相向的内壁面(内底面)上设置背面支撑体85b,支撑压电元件81,向压电元件81施加压力。背面支撑体85b设置为使两个驱动件82以大致相等的压力与后面详细说明的滑动板83接触。因此,能够进行稳定的动作。此外,内壳84固定在外壳90内。在外壳90中的与光袖AZ平行的方向上的两端侧构成有支撑导向杆74a的轴承部90a、90b,外壳90具有能够相对于导向杆74a滑动的结构。内壳84以让滑动板83配置在驱动件82、82与导向杆74a之间的方式固定在外壳90上。而且,在导向杆74a的上侧(与滑动板83相反的一侧)配置两个由支撑件92支撑的导向球91。外壳盖93以向导向杆74a侧对导向球91施加压力的方式固定在外壳90上。这样,导向杆74a和滑动板83就以规定的压力接触并固定起来。补充说明一下,滑动板83也可以粘着在导向杆74a上。也就是说,压电元件81配置为压电元件81的伸缩振动的振动方向与导向杆74a的轴向相同(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并且弯曲振动的振动方向与导向杆74a的轴向垂直。所述外壳90安装在第二组镜头支撑框架58的固定部58b上。在此,压电元件81、驱动件82、支撑体85及内壳84等构成超声波致动器;外壳90以及与该外壳90构成为一体的外壳盖93、第二組镜头支撑框架58及第二組镜头L2构成可动件;滑动板83和导向杆74a构成固定件。也就是说,由压电元件81等构成的超声波致动器安装在构成可动件的外壳90上,并构成为能够与外壳90等一起相对于固定件即滑动板83及导向杆74a移动。接着,对具有所述结构的超声波致动单元80的动作加以说明。向压电元件81的特定的供电电极施加具有特定频率的交流电压,由此诱导压电元件81产生弯曲二次模式的振动和伸缩一次模式的振动。其结果是,设置在压电元件81上的驱动件82从看图紙面的方向来看大致以椭圆形运动。如上所迷进行环形运动的驱动件82在一部分区间内一边增大驱动件82与滑动板83之间的摩擦力,一边进行环形运动,而在别的区间内一边减小驱动件82与滑动板83之间的摩擦力,一边进行环形运动。其结杲是,当驱动件82与滑动板83之间的摩擦力增大时,设置有驱动件82的压电元件81相对于固定件即滑动板83及导向杆74a移动。其结果是,收纳压电元件81的内壳84、安装有内壳84的外壳90以及第二组镜头L2顺着导向杆74a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说,由于驱动件82的椭圓运动,由压电元件81、驱动件82、外壳90等构成的可动部分80a沿着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19相对于滑动板83及导向杆74a移动。在此,因为在可动部分80a上安装有第二組镜头支撑框架58的固定部58b,所以第二組镜头支撑框架58也沿与光轴AZ平行的与可动部分80a—体地移动。也就是说,超声波致动单元80起到下述超声波致动器的作用,即该超声波致动器具有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与对焦镜头組成为一体且往返自如地移动的自运行式结构。此时,若用所述磁传感器77检测位置,进行反馈控制,就能够枸成除了快速响应性以外还实现高分辨率、高精度、低噪音及高转矩的线性致动器,能够获得(作为后述的摄像系统1)优良的对焦特性。补充说明一下,能够用未图示的光检测器等检测第二組镜头L2即第二組镜头支撑框架58的原点位置。此外,若对来自磁传感器77的输出值进行计数,就总是能够检测第二组镜头L2相对于原点位置在哪个相对位置。此外,如图11和图12所示,想得到具有其它结构的对焦镜头单元。图11中所示的对焦镜头单元78的结构是这样构成的,即作为在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上支撑第二組镜头支撑框架58的导向杆74新设置导向杆74c,来代替支撑超声波致动单元80的导向杆74a。导向杆74c的两端由两个设置在第二組镜头支撑框架58中的轴^c部58c支撑。因此,由于该两个轴承部58c和防止旋转部58a加起来的三点而决定惟一的与光轴AZ垂直的平面。因此,对焦镜头单元78不会受到由于当将超声波致动单元80安装在第二組镜头支撑框架58上时产生的安装偏差等而造成的、导向杆74a相对于光轴AZ的倾斜的影响。因此,能够在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上更为正确地支撑第二组镜头L2。补充说明一下,在该结构下设定为下述结构,即用片簧等仅沿与该光轴AZ平行的方向给用于超声波致动单元80的导向杆74a的两端提供动力,而使该两端在其它方向上具有灵活性,由此对由于导向杆74b、74c而决定的位置的精度不造成负面影响。再说,图12中所示的对焦镜头单元78的结构是这样构成的,即对图11所示的结构再追加一个超声波致动单元80。若用两个超声波致动单元80驱动第二組镜头支撑框架58,就即使在例如使用高倍率镜头等对焦镜头组的重量较大的光学系统的情况下,也能够以充足的力量驱动该光学系统。补充说明一下,也可以作为使第二组镜头L2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往返自如地移动的致动器使用电磁式线性致动器或步进电机,来代替超声波致动单元80。在使用电磁式线性致动器的情况下,将线圈配置在安装第二組镜头L2的可动部侧,并将磁石及铁芯配置在固定部侧,再使电流流过线圈。这样,就能够驱动第二組镜头L2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线性地移动。补充说明一下,也可以将线圈配置在固定部侧,并将磁石及铁芯配置在可动部侧。在使用步进电机的情况下,将接合部设置在安装第二組镜头L2的可动部侧,并将与该接合部接合的导螺杆设置在固定部侧,来构成步进电机。该步进电机能够使导螺杆旋转,利用接合部将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运动,由此驱动第二組镜头L2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线性地移动。(1.2:摄像机主体)在图4(a)和图4(b)中,当对被摄物进行摄像时,摄像机主体3的壳体3a由摄像者等支撑。在壳体3a的前表面上设有主体安装部4。在壳体3a的背面上设有显示部20、电源开关25、摄像/再现模式切换搡作部26、十字形搡作键27、菜单设定搡作部28及设定搡作部29。在壳体3a的上表面上设有快门操作部30。主体安装部4能够与可互换镜头2的镜头安装部71进行机械连接及电连接。主体安装部4能够经由镜头安装部71在该主体安装部4与可互换镜头2之间进行数据的发送及接收。主体安装部4,经由镜头安装部71向镜头微型计算机40发送从后述的主体徵型计算机10接收的曝光同步信号。此外,主体安装部4经由镜头安装部71向镜头微型计算机40发送从主体微型计算机10接收的其它控制信号。此外,主体安装部4,向主体微型计算机10发送从镜头徵型计算机40经由镜头安装部71接收的信号。此外,主体安装部4,经由镜头安装部71向整个可互换镜头2供给由电源部(未图示)供来的电力。电源开关25是用来对摄像系统1或摄像机主体3的电源进行开关的操作部件。在用电源开关25使电源成为开状态后,电源向摄像机主体3和可互换镜头2的各个部分供给电源电压。摄像/再现模式切换搡作部26是用来在摄像模式与再现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搡作部件,摄像者等能够使杆转动,来切换模式。十字形搡作键27是操作部件,用来供摄像者等向上、下、左或右的部位推压,来从显示部20所显示出的各种菜单画面中选择所希望的菜单项。菜单设定搡作部28是用来设定摄像系统1的各种动作的操作部件。设定操作部29是用来确定各种菜单项的执行的操作部件。快门操作部30当摄像时由摄像者等操作。快门操作部30例如是释放按钮。在搡作了快门搡作部30时,向主体微型计算机10输出时刻信号。快门搡作部30是能够进行半按搡作和全按搡作的二级式按钮,当摄像者等进行了半按操作时,开始测光处理和测距处理。接着,当摄像者等进行了全按搡作时,输出时刻信号。摄像机主体3主要由摄像部35、主体微型计算机10、图像显示部36及取景部38构成,该摄像部35对被摄物进行摄像,该主体微型计算机10作为主体控制部对摄像部35等各个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该图像显示部36显示摄得的图像或各种信息,该取景部38用来以人眼认识被摄物像。摄像部35主要由电荷耦合器件(CCD:ChargeCoupledDevice)等摄像传感器11、快门单元33、快门控制部31及摄像传感器驱动控制部12构成,该摄像传感器ll进行光电转换,该快门单元33对摄像传感器11的曝光状态进行调节,该快门控制部31根据来自主体微型计算机10的控制信号对快门单元33的驱动进行控制,该摄像传感器驱动控制部12对摄像传感器11的动作进行控22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对焦方法利用下述方法,即根据由摄像传感器11生成的图像数据进行对比度检测方式的自动对焦。因为如此利用对比度检测方式,所以能够作为摄像系统实现精度优良的对焦动作。摄像传感器ll例如是电荷耦合器件(CCD:ChargeCoupledDevice)等传感器,将由摄像光学系统L形成的光学图像转换成电信号。根据由摄像传感器驱动控制部12产生的时刻信号驱动并控制摄像传感器ll。补充说明一下,摄像传感器11也可以是亙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ComplementaiyMetalOxideSemiconductor)传感器。快门控制部31根据接收了时刻信号的主体微型计算机10所输出的控制信号驱动快门驱动致动器(快门驱动马达)32,使快门单元33动作。主体微型计算机10是掌管摄像机主体3的中枢的控制装置,控制各种顺序(sequence)。具体而言,在主体微型计算机10中安装有中央处理器(CPU)、只读存储器(ROM)及随机存取存储器(RAM),中央处理器读出已储存在只读存储器中的程序,主体微型计算机10由此能够实现各种各样的功能。例如,主体微型计算机10具有检测并发现可亙换镜头2安装在摄像机主体3上的功能,或者,从可互换镜头2取得焦距信息等在摄像系统1的控制方面必不可少的信息,并进行控制的功能。主体微型计算机10能够分別接收来自电源开关25、快门搡作部30、摄像/再现模式+i换操作部26、十字形操作键27、菜单设定操作部28及设定搡作部29的信号。此外,在主体微型计算机10内的存储部10a中储存有与摄像机主体3有关的各种信息。主体微型计算机10是本发明的控制部之一例。主体微型计算机10按照来自快门搡作部30等操作部件的指令对包括摄像传感器11等的整个摄像系统进行控制。此外,主体微型计算机10定期生成垂直同步信号。此外,主体微型计算机10根据垂直同步信号与该垂直同步信号的生成并进地生成曝光同步信号。因为主体微型计算机10以垂直同步信号为基准,事先掌握曝光开始时刻和曝光结束时刻,所以主体微型计算机10能够生成曝光同步信号。主体微型计算机10向时刻产生器(省略图示)输出垂直同步信号,经由主体安装部4及镜头安装部71向镜头微型计算机40周期性地反复输出曝光同步信号。镜头微型计算机40与曝光同步信号同步化,取得第二組镜头L2的位置信息。摄像传感器驱动控制部12根据垂直同步信号定期生成摄像传感器11的读出信号和电子快门驱动信号。摄像传感器驱动控制部12根据读出信号及电子快门驱动信号驱动摄像传感器11。也就是说,摄像传感器ll根据读出信号将在摄像传感器11内多数存在的光电转换元件(省略图示)所生成的图像数据读出到垂直传输部(省略图示)。此外,主体微型计算机10构成借助镜头微型计算机40控制对焦镜头組的控制部。摄像传感器ll所输出的图像信号从模拟信号处理部13依次传输給模拟/数字转换部14、数字信号处理部15、緩沖存储器16及图像压缩部17并被处理。模拟信号处理部13对摄^f象传感器11所输出的图像信号进行伽马控制处理等模拟信号处理。模拟/数字转换部14将模拟信号处理部13所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处理部15对由模拟/数字转换部14已转换成数字信号的图像信号进行除去噪音或强调轮廓等数字信号处理。緩冲存储器16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暂时储存图像信号。已储存在缓冲存储器16中的图像信号,依次传输给图像压缩部17及图像读出/记录部18,并被处理。按照图像记录控制部19的指令将已储存在緩冲存储器16中的图像信号读出并发送给图像压缩部17。按照图像记录控制部19的指令将发送到图像压缩部17中的图像信号的数据压缩处理成压缩的图像信号。由于该压缩处理,图像信号的数据大小变得小于处理以前的数据的数据大小。这时采用的压缩方法例如有对每一个框架的图像信号分別进行压缩的联合图像专家組(JPEG:JointPhotographicExpertsGroup)方式等。之后,图像记录控制部19将已压缩的图像信号记录到图像读出/记录部18中。在此,在记录动态图像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对多个图像信号中的每一个框架的图像信号进行压缩的联合图像专家組方式,此外也能够利用对多个框架的图像信号总括地进行压缩的H.264/AVC方式。图像读出/记录部18,按照图像记录控制部19的指令将图像信号和应该记录的规定信息联系起来生成静态图像文件或动态图像文件。然后,图像读出/记录部18,按照图像记录控制部19的指令记录静态图像文件或动态图像文件。图像读出/记录部18,例如是内部存储器及/或能够装卸的可移动式(removable)存储器。补充说明一下,应该与图像信号一起记录的规定信息中包括摄得图像的日期及时间、焦距信息、快门速度信息、光圏值信息以及摄像模式信息。静态图像文件的格式例如是Exif(注册商标)(可交换图像文件)格式或者类似于Exif(注册商标)格式的格式。此外,动态图像文件的格式例如是H.264/AVC格式或者类似于H.264/AVC格式的格式。图像显示部36,具有例如由液晶显示器构成的显示部20。显示部20,按照来自图像显示控制部21的指令以可见图像的形态显示记录在图像读出/记录部18或緩冲存储器16中的图像信号。在此,显示部20的显示形态有以可见图像的形态zf又显示图像信号的显示形态、和以可见图像的形态显示图像信号和摄像时的信息的显示形态。取景部38具有液晶取景器8和取景接眼窗9,该液晶取景器8显示借助摄像传感器11取得的图像信号,该取景接眼窗9设置在壳体3a的背面。摄像者能够看取景接眼窗9,由此以眼睛认识显示在液晶取景器8上的图像信号。〈2:摄像系统的动作〉参照图1到图6对摄像系统1的动作加以说明。(2.1:摄像以前的动作)该摄像系统1具有两种摄像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取景摄像模式,25当进行取景摄像模式时,摄像者等一边观察取景接眼窗9,一边进行摄像。图像显示控制部21例如驱动液晶取景器8,由此进行取景摄像模式。经由摄像传感器11取得的被摄物图像,即所谓的通过镜头图像(through-the-lensimage)显示在液晶取景器8上。另一方面,第二种模式即显示器摄像模式,是图像显示控制部21例如驱动显示部20来执行的。所谓的通过镜头图像显示在显示部20上。补充说明一下,能够用摄像模式切换按钮34在这两种摄像模式之间进行切换。(2.2:摄取静态图像时的动作)—变焦^巨动作一接着,说明摄像者等进行变焦距搡作时的可互换镜头2的动作。当摄像者等进行操作而使变焦距环64旋转时,该旋转运动传达给与变焦距环64连结的第一一第二組旋转框架53。在第一一第二组旋转框架53绕光轴AZ旋转的情况下,第一一第二組旋转框架53由固定框架50的凸轮槽50b引导,第一一第二組旋转框架53一边绕光轴AZ旋转,一边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移动。此外,第一一第二組直线移动框架52与第一一第二组旋转框架53成为一体,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以直线状移动。在第一一第二组旋转框架53绕光轴AZ旋转的情况下,凸轮销54a由凸轮槽53a引导,第一組支架54和固定在第一组支架54上的第一組镜头支撑框架57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以直线状移动。此外,在第一一第二组旋转框架53绕光轴AZ旋转的情况下,凸轮销61a由凸轮槽53b引导,第二組支架61和第二组镜头支撑框架58成为一体,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以直线状移动。也就是说,对焦镜头单元78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移动。在第一一第二组旋转框架53绕光轴AZ旋转的情况下,凸轮销55a由凸轮槽50b引导,第三一第四組旋转框架55绕光轴AZ旋转,并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移动。在第三一第四组旋转框架55绕光轴AZ旋转的情况下,凸轮销59a由贯通直线移动槽50a引导,第三组镜头支撑框架59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移动。此外,在第三一第四组旋转框架55绕光轴AZ旋转的情况下,凸轮销60a由凸轮槽55d引导,第四組镜头支撑框架60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移动。因此,在使变焦距环64旋转的情况下,可互换镜头2的各镜头組L1到L4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移动,从图5中所示的广角端状态向图6中所示的长焦端状态变化。由此,能够在规定的变焦距位置上进行摄像。此时,对焦镜头单元78由于变焦距环64的旋转搡作而伴随于第一一第二組旋转框架53和第一一第二組直线移动框架52的移动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机械性地移动。在此,根据事先储存在可互换镜头2内的跟踪信息(后面所述的跟踪表)用超声波致动单元80在对焦镜头单元78内仅对第二組镜头L2进行电气驱动及控制,以便成为最合适的对焦状态。例如,根据跟踪信息用超声波致动单元80驱动第二组镜头L2,对无穷远对焦后,即使在该状态下从广角端移动到长焦端,也维持对无穷远对焦的状态。或者,与此相反,即使在所述对无穷远对焦的状态下从长焦端移动到广角端,也维持对无穷远对焦的状态。详细地说,在对变焦距环64进行旋转操作的情况下,第一组镜头L1、第二組镜头L2、第三組镜头L3及第四组镜头L4沿光轴AZ移动。.这样,摄像光学系统L就使被摄物图像的倍率变化。这时,第二組镜头L2当然也在经由第二组镜头支撑框架58被第二组支架61支撑的状态下沿光轴AZ移动。在此,当第一組镜头L1、第二組镜头L2、第三組镜头L3及第四組镜头L4的相对位置关系变化时,在摄像传感器11上形成的被摄物图像的对焦状态也变化。也就是说,聚焦在摄像传感器11上的被摄物的物点距离(以下,也称之为被摄物距离)变化。于是,驱动超声波致动单元80,由此使支撑第二組镜头L2的第二組镜头支撑框架58相对于利用凸轮机构移动的第二組支架61移动。也就是说,使第二组镜头L2与用来驱动第二組支架61的凸轮机构独立地移动。具体而言,使第二組镜头L2沿光轴AZ移动,27以对应于倍率变更动作维持实质上一定不变的被摄物距离。补充说明一下,被摄物距离实质上一定不变,是包含被摄物距离在于规定的景深范围内的程度的概念。在此,将被摄物距离即使进行倍率变更动作也实质上一定不变的、第二組镜头L2在光轴AZ方向上的位置称为跟踪表(trackingtable)。换句话说,跟踪表是对每个被摄物距离决定的焦距与第二組镜头L2在光轴AZ方向上的位置之间的关系。补充说明一下,也可以将焦距换词表示为变焦距环64的旋转位置;也可以将焦距换词表示为第一組镜头Ll、第三組镜头L3或第四組镜头L4在光轴AZ方向上的位置;也可以将焦距换词表示为变焦距环角度检测部65的检测结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第二組镜头L2在光轴AZ方向上的位置换词表示为第二組镜头L2相对于第二組支架61的位置;也可以将第二組镜头L2在光轴AZ方向上的位置换词表示为可互换镜头2内的第二組镜头L2在光轴AZ方向上的位置。上列换词表示的任何关系都可以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的跟踪表。跟踪表储存在可互换镜头2内的存储器中。具体而言,变焦距环64的旋转位置信息与可亙换镜头2内的第二組镜头L2在光轴AZ方向上的位置信息之间的关系对应于每个被摄物距离(例如,0.5m、l.Om、2.0m、无穷远等)作为表信息储存在存储器中。首先,镜头微型计算机40取得与第二組镜头L2的对应于被摄物距离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例如取得可互换镜头2内的第二组镜头L2在光轴AZ方向上的位置信息,并取得与第二組镜头L2对应于焦距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例如取得变焦距环64的旋转位置信息。然后,镜头微型计算机40,根据所取得的与第二組镜头L2对应于被摄物距离的位置有关的信息选择与该被摄物距离相对应的跟踪表。接着,镜头微型计算机40再次取得与第二組镜头L2对应于焦距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例如取得变焦距环64的旋转位置信息。然后,镜头微型计算机40求出焦距的变化速度,即变焦距环64的旋转速度。接着,镜头微型计算机40根据变焦距环64的现在的旋转位置及变焦距环64的旋转速度预测经过规定时间后的变焦距环64的旋转位置,根据事先选出的跟踪表求出第二組镜头L2的对应f"该变焦距环64的旋转位置的光轴AZ方向位置。然后,镜头微型计算机40以取得的光轴AZ方向位置作目标位置,驱动超声波致动单元80,来使第二組镜头L2移动,以让第二組镜头L2在经过规定时间后到达该目标位置。如上所述,在电子跟踪动作中,镜头微型计算机40预测倍率变更动作后的焦距,根据跟踪表取得第二组镜头L2的对应于预测的焦距的目标位置,用超声波致动单元80使第二组镜头L2向该目标位置与摄像光学系统L的倍率变更动作并进地移动。以规定的时间间隔执行该动作。这样,就即使对变焦距环64进行旋转搡作,摄像光学系统L的焦距变化,第二組镜头L2也根据跟踪表向对应于焦距的光轴AZ方向位置移动,被摄物距离实质上维持为一定不变。补充说明一下,也可以不是镜头微型计算机40,而是主体微型计算机IO进行所述控制。同样,在对例如lm等近距离对焦的状态下,即使从广角端向长焦端移动,或者与此相对,从广角端向长焦端移动,也能够驱动超声波致动单元80,来维持对近距离对焦的状态。因此,能够进行顺利的变焦距动作。—对焦动作一接着,对数字摄像机1的对焦动作加以说明。数字摄像机l具有自动对焦摄像模式和手动对焦摄像模式这两种对焦模式。搡作数字摄像机1的摄像者等用设在数字摄像机主体1上的自动对焦摄像模式/手动对焦摄像模式设定按钮设定规定的摄像模式。当进行自动对焦摄像模式时,进行利用对比度检测方式的自动对焦动作。当进行对比度检测方式的自动对焦动作时,主体微型计算机10向镜头微型计算机40要求对比度检测式自动对焦用数据。对比度检测式自动对焦用数据是当进行对比度检测方式的自动对焦动作时29所需要的数据,例如包括对焦驱动速度、对焦移位量、图像悟率、对比度检测式自动对焦可否信息等等。主体微型计算机10监枧是否半按快门搡作部30。在半按了快门操作部30的情况下,主体微型计算机10向镜头微型计算机40发送自动对焦开始指令。自动对焦开始指令是表示开始对比度检测方式的自动对焦动作的指令。镜头微型计算机40,在接收该指令后驱动并控制用于对焦的致动器即超声波致动单元80。详细地说,镜头微型计算机40向对焦镜头驱动控制部41发送控制信号,驱动超声波致动单元80,来使第二组镜头L2稍微移动一点。主体微型计算机10根据所接收的图像数据计算自动对焦动作用评价值(以下,称之为自动对焦评价值)。具体而言,主体微型计算机10向数字信号处理部15发送指令。数字信号处理部15按照所接收的指令以规定的时刻向主体微型计算机10发送图像信号。主体微型计算机IO根据由摄像传感器11生成的图像数据求出亮度信号,对亮度信号的在画面内的高频成分进行累计,来求出自动对焦评价值(该方法已为众人皆知的)。该计算出的自动对焦评价值在使该自动对焦评价值和曝光同步信号联系起来的状态下储存在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未图示)中。从镜头微型计算机40中取得的镜头位置信息也与曝光同步信号联系起来。因此,主体微型计算机10能够在使自动对焦评价值和镜头位置信息联系起来的状态下储存该自动对焦评价值。接着,主体微型计算机10根据储存在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中的自动对焦评价值求出对比度的峰值,监视是否抽出到了对焦点。具体而言,抽出第二組镜头L2的当自动对焦评价值成为局部最大值时的位置作为对焦点。作为该驱动镜头的方式众人皆知的是爬山方式。详细地说,主体微型计算机10经由镜头微型计算机40驱动超声波致动单元80,由此向自动对焦评价值增大的方向挪动对焦镜头組,并求出该对焦镜头組的每个镜头位置上的自动对焦评价值。继续进行该动作,直到检测出自动对焦评价值的峰值为止,即,到自动对焦评价值增大而一旦达到峰值后开始减小为止。主体微型计算机10经由镜头微型计算机40向对焦镜头驱动控制部41发送控制信号,以让第二組镜头L2位于与抽出的对焦点相对应的位置上。对焦镜头驱动控制部41,根据来自主体微型计算机IO(或者,镜头微型计算机40)的控制信号生成用来驱动超声波致动单元80的驱动信号。根据驱动信号驱动超声波致动单元80。驱动超声波致动单元80,由此使第二組镜头L2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自动地移动到与所抽出的对焦点相对应的位置。按照上述办法,进行数字摄像机1的利用自动对焦摄像模式的对焦。在摄像者等对快门搡作部30进行半按操作以后,在一瞬间执行以上的动作。此外,在该状态下,摄像系统1能够以下述控制模式动作,该控制模式是将由摄像传感器11生成的图像数据所示的图像作为通过镜头图像显示在显示部20上。称该控制模式为实时取景模式。在实时取景模式中,因为通过镜头图像以动态图像的形态显示在显示部20上,所以使用者能够一边看显示部20,一边决定为摄取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而怎样取景。除了使用显示部20的实时取景模式以外,使用者能够选出的控制模式还有第二实时取景模式,在该第二实时取景模式中,将来自可互换镜头2的被摄物图像引导到液晶取景器(取景部38)。对比度检测方式作为如上所述使用显示部20的实时取景樓式(通过镜头图像模式)中的自动对焦动作方式很合适。因为在进行实时取景模式时用摄像传感器11不断生成图像数据,所以能够很容易地利用该图像数据进行对比度检测方式的自动对焦动作。接着,对手动对焦摄像模式加以说明。当摄像者等对对焦环67进行了旋转操作时,对焦环角度检测部68检测旋转角度,输出对应于该旋转角度的信号。对焦镜头驱动控制部41能够从对焦环角度检测部68接收信号,能够向超声波致动单元80发送信号。对焦镜头驱动控制部41向镜头微型计算机40发送判断出的结果。对焦镜头驱动控制部41根据来自镜头微型计算机40的控制信号驱动超声波致动单元80。详细地说,镜头微型计算机40根据对焦环旋转角度信号生成用来驱动超声波致动单元80的驱动信号。在超声波致动单元80由于驱动信号而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固定在超声波致动单元80上的第二組镜头支撑框架58也沿与光轴AZ平行的方向移动。在图5所示的广角端状态下,第二組镜头L2位于到被摄物为止的距离设定为无穷远的位置上,而伴随着到被摄物为止的距离缩短,第二组镜头L2向Z轴的正向移动。同样,在图6所示的长焦端状态下,第二組镜头L2位于到被摄物为止的距离设定为无穷远的位置上,而伴随着到被摄物为止的距离縮短,第二組镜头L2向Z轴的正向移动,而且与广角端的情况相比第二組镜头L2的移动量更多。如上所述进行数字摄像机1的利用手动对焦摄像模式的对焦。摄像者等能够一边用显示部20确认被摄物,一边使对焦环67旋转,来进行对焦。在手动对焦摄像模式中,摄像者等对快门操作部30进行了全按搡作时,保持着该状态进行摄像。—摄像动作一在摄像者全按了快门搡作部30时,主体微型计算机10向镜头微型计算机40发送使镜头微型计算机40设定根据来自测光传感器(未图示)的输出值计算出的光圈值的指令。然后,镜头微型计算机40控制光圈驱动控制部42,将光圈缩小到指定的光圈值为止。在指示光圈值的同时,摄像传感器驱动控制部12发出驱动摄像传感器ll的指令,发出使快门单元33动作的指令。摄像传感器驱动控制部12在根据来自测光传感器(未图示)的输出值计算出的快门速度的时间内使摄像传感器11曝光。主体微型计算机10执行摄像处理,在摄像结束后向图像记录控制部19发送控制信号。图像读出/记录部18按照图像记录控制部19的指令将图像信号记录在内部存储器及/或可移动式存储器中。图像读出/记录部18按照图像记录控制部19的指令将摄像模式的信息(自动对焦摄像模式还是手动对焦摄像模式)与图像信号一起记录在内部存储器及/或可移动式存储器中。32而且,曝光结束后,摄像传感器驱动控制部12从摄像传感器11中读出图像数据,进行规定的图像处理,然后经由主体微型计算机10向图像显示控制部21输出图像数据。由此,摄得的图像显示在显示部20上。此外,曝光结束后,主体微型计算机IO使快门单元33向初始位置复位。此外,主体微型计算机10向镜头微型计算机40发出指令,来使该镜头微型计算机40向光圏驱动控制部42发出使光圈向开放位置复位的指令,于是镜头微型计算机40向各个单元发出命令复位的指令。复位完成后,微型计算机40向主体微型计算机10传达复位的完成。主体微型计算机10等待从镜头微型计算机40接收复位完成信息以及完成曝光后的一系列处理,之后确认快门操作部30不处于还在按下的状态,结束摄像顺序(sequence)。(2.3:摄取动态图像时的动作)摄像系统1也具有摄取动态图像的功能。摄取动态图像时,用摄像传感器11不断生成图像数据。主体微型计算机IO具有下迷控制模式,即当摄取动态图像时,根据图像数据控制第二組镜头L2,不断进行自动对焦动作(以下,也称该控制模式为自动对焦持续模式)。具体而言,主体徵型计算机10控制镜头微型计算机40,由此执行自动对焦持续模式。在此,摄取动态图像,是包括动态图像记录摄像和上迷实时取景模弍的概念。在进行所述图像记录摄像时,一边用图像记录控制部19将动态图像记录在图像读出/记录部18中,一边进行摄像;在进行上迷实时取景模式时,在不用图像记录控制部19将动态图像记录在图像读出/记录部18中的状态下进行摄像。—自动对焦持续模式一下面,对自动对焦持续模式的动作加以说明。首先,镜头微型计算机40按照与开始所述电子跟踪时相同的次序选择对应于被摄物距离的跟踪表,并求出现在的焦距和焦距的变化速度(即,变焦距环64的旋转位置和旋转速度)。然后,镜头微型计算机40执行振动(wobbling)(微小往复振动)。详细地说,镜头微型计算机40根据现在的焦距和焦距的变化速度以现在的时间为基准求出经过规定的第一时间后的焦距、经过规定的第二时间后的焦距及经过规定的第三时间后的焦距。接着,镜头微型计算机40,参照选出的跟踪表求出与经过第一时间后及经过第二时间后的焦距相对应的、第二組镜头L2在光轴AZ方向上的位置。在此,镜头微型计算机40将下述光轴AZ方向位置设定为第一目标位置,即该位置上的被摄物距离比根据跟踪表求出的与经过第一时间后的焦距相对应的、第二組镜头L2在光轴AZ方向上的位置长规定量。此外,镜头微型计算机40将下述光轴AZ方向位置设定为第二目标位置,即该位置上的被摄物距离比根据跟踪表求出的与经过第二时间后的焦距相对应的、第二組镜头L2在光轴AZ方向上的位置短规定量。接着,镜头微型计算机40驱动超声波致动单元80,来使第二組镜头L2在经过第一时间后位于第一目标位置,并在经过笫二时间后位于第二目标位置。此时,主体微型计算机10根据在包括第二組镜头L2位于第一目标位置上时的期间内由摄像传感器11输出的图像数据计算自动对焦评价值。将此时的自动对焦评价值设为第一自动对焦评价值。此外,主体微型计算机10根据在包括第二组镜头L2位于第二目标位置上时的期间内由摄像传感器11输出的图像数据计算自动对焦评价值。将此时的自动对焦评价值设为第二自动对焦评价值。然后,主体微型计算机10对第一自动对焦评价值及第二自动对焦评价值进行比较。然后,当第一自动对焦评价值比第二自动对焦评价值大时,主体微型计算机10重新选出跟踪表,该重新逸出的多艮踪表对应于比与现在设定的跟踪表相对应的被摄物距离还长的被摄物距离。而当第二自动对焦评价值比第一自动对焦评价值大时,主体微型计算机10重新选出跟踪表,该重新选出的跟踪表对应于比与现在设定的跟踪表相对应的被摄物距离还短的被摄物距离。接着,镜头微型计算机40根据重新选出的跟踪表求出与经过34所迷第三时间后的焦距相对应的、第二组镜头L2在光轴AZ方向上的位置,将该光轴AZ方向上的位置设定为第三目标位置,再驱动超声波致动单元80,来使第二組镜头L2在经过第三时间后位于第三目标位置。补充说明一下,当未对变焦距环64进行旋转搡作时,经过第一时间后的焦距、经过第二时间后的焦距及经过第三时间后的焦距相等,第一目标位置和第二目标位置是从现在的第二组镜头L2的位置沿光轴AZ方向进行前进或后退而到达的位置。在进行自动对焦持续模式时,反复进行所述动作。这样,就即使对变焦距环64进行旋转搡作,摄像光学系统L的焦距变化,第二組镜头L2也根据跟踪表向与焦距相对应的光轴AZ方向位置移动,被摄物距离实质上维持为一定不变。而且,即使在未选出适当的跟踪表的情况,以及跟踪表由于被摄物与摄像系统1之间在光轴AZ方向上的距离变化而成为不合适的情况下,也根据图像的自动对焦评价值重新逸出适当的跟踪表。因此,能够维持良好的对焦状态。但是,第二組镜头L2的移动速度也有上限。因此,摄像者对变焦距环64进行的旋转搡作速度过高,难以让第二组镜头L2移动到与经过规定时间后的预测焦距相对应的光轴AZ方向位置时,镜头微型计算机40不进行振动,而进行与所述电子跟踪相同的控制。根据所述自动对焦持续模式,能够在摄取动态记录时记录维持良好的对焦状态的动态图像。此外,根据自动对焦持续模式,能够进行维持良好的对焦状态的实时取景模式。在此,当进行实时取景模式时维持良好的对焦状态,由此例如能够得到下述效果,即能够缩短释放时间滞后以及能够根据被摄物距离在各种控制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等等。〈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用线性致动器驱动对焦镜头組,由此能够与用凸轮驱动对焦镜头组的情况相比更为顺利且高速地进行对焦镜头組移动时的反转动作。能够顺利且高速地进行上迷爬山方式的自动对焦。此外,能够顺利且高速地进行上述振动。此外,因为用凸轮机构与变焦距镜头组一起驱动包括线性致动器的对焦单元本身,所以即使在使用者以高速搡作变焦距操作部的情况下,也能够用凸轮机构使对焦镜头组高速地移动。因此,希望在倍率变更动作的以前和以后都保持实质上一定不变的被摄物距离的情况下,线性致动器只要使对焦镜头移动从对焦镜头应该移动的量减去对焦镜头由于凸轮机构的动作而移动的量的移动量就可以,能够很容易地对应于使用者对变焦距搡作部进行高速操作。补充说明一下,若缩小驱动对焦单元的凸轮机构的游隙,就能够顺利且高速地驱动对焦单元,因而该措施很适当。虽然在这种情况下为使凸轮机构动作所需的动力更大,但是例如仅靠使用者的搡作进行对焦镜头的倍率变更动作,即,不靠电动进行倍率变更搡作,则能够实现所述游隙的缩小。这是因为使用者搡作时产生的动力一般比电动的动力产生源所产生的动力还大。此外,例如也可以在缩小游隙后对应于该减小采用产生更大的动力的动力产生源作为凸轮机枸的动作的动力产生源。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产生更大的动力,但是动力产生源会随之大型化,功耗也会增加,因而优逸如上所述仅靠手动进行倍率变更动作。此外,采用超声波致动器作为线性致动器,由此能够防止在驱动时像用齿轮列构成的直流马达那样产生齿轮的声音,因而能够防止记录对焦时的驱动声。也就是说,能够以高分辨率、高性能且低噪音驱动对焦镜头組。其结果是,不仅能够摄取静态图像,也能够进行靠现有单镜头反光式则不能实现的动态图像的摄像。此外,在通常情况下,越靠近被摄物,镜头的有效孔径越大。因此,越靠近被摄物侧,镜头的直径越大。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对焦镜头組是从被摄物侧数起配置为第二組的镜头组,因而该对焦镜头組的镜头直径很大,重量也很大。因此,在仅靠线性致动器使对焦镜头組移动的情况下,需要使较重的对焦镜头組对应于使用者对变焦距操作部进行的高速搡作高速地移动。因此,需要设置比较大的线性致动器。而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使用者高速地搡作变焦距操作部的情况下,对焦镜头組也伴随于倍率变更动作而利用凸轮机构沿光轴AZ方向移动。因此,线性致动器只要使对焦镜头組移动从对焦镜头組应该移动的量减去对焦镜头组由于凸轮机构而移动的量的移动量就可以。也就是说,在倍率变更动作时的对焦动作中,构成为用凸轮机构使对焦镜头組移动为对被摄物图像对焦所需的对焦镜头組移动距离中的一部分,用线性致动器使该对焦镜头組移动剩下的部分。这样,就能够抑制靠线性致动器移动的移动量,结果能够防止线性致动器大型化。进而说,在倍率变更动作时的对焦动作中也可以构成为用凸轮机构使对焦镜头組大致移动为对被摄物图像对焦所需的移动距离,然后用线性致动器调整对焦镜头組的位置,来对被摄物图像进行对焦。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不使线性致动器大型化的状态下,将对焦镜头组配置在从被摄物侧数起第二組的位置上,能够提高镜头设计的自由度。此外,用设置在摄像机主体中的摄像元件进行利用对比度检测方式的自动对焦动作,因而不进行现有的使用反射镜的相位差检测方式。因此,能够构成除去反射镜单元的系统,其结果是能够谋求摄像机主体的小型化。此外,因为除去反射镜单元,所以能够实现较短的后焦距。因此,能够谋求可互换镜头2的小型化。也就是说,一般来讲,单镜头反光式摄像机釆用在其内部使用反射镜的方式,因而需要将反射镜配置在摄像传感器的前面,难以达成摄像机主体的薄型化。再说,需要确保较长的后焦距,因而单镜头反光式摄像机比测距器方式的光学系统大。这些都是缺点。本实施方式能够克服这些缺点。而且,用超声波致动器驱动对焦镜头組沿与光轴平行的方向线性地移动,由此除了快速响应性以外还能够以高分辨率、高性能且低噪音进行驱动。因此,不仅能够摄取静态图像,也能够进行靠现有单镜头反光式则不能实现的动态图像的摄像。此外,使用超声波致动器,由此与一般的电磁式线性致动器不同,能够在不通电时使37镜头组进行自保持。因此,能够减低功耗,也能够防止第二組镜头L2意外地移动并撞到其它部分上而产生冲击声。〈其它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驱动件成为可动部分的自运行式超声波致动单元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也可以使用具有相反的结构的超声波致动单元,即驱动件成为固定部分的超声波致动单元。此外,超声波致动单元的结构并不限于利用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的方式,也可以是利用其它方式的结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第二组镜头L2作对焦镜头組。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以第三組镜头L3或第四組镜头L4等其它镜头组作对焦镜头组。此外,上面说明的是以一组镜头組即第二組镜头L2作对焦镜头组的情况。本发明也能够用于使多組镜头组共同动作而对焦的光学系统。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将第二組镜头L2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支撑在第二组镜头支撑框架58上,并且另一个部分支撑在第二组支架61上。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下述摄像系统,即图像模糊(imageblurring)校正单元设置在可互换镜头或摄像机主体内、或者可亙换镜头及摄像机主体内,能够选择使用哪个图像模糊校正单元。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可互换镜头也能够安装在包括反射镜单元的现有方式的单镜头反光式摄像机主体上。在这种情况下,使反射镜从光程上退避,用摄像传感器进行对比度检测方式,这样就能够以与本实施方式大致相等的方式^f吏用该可亙换镜头。此外,也可以是这样的系统,即当安装了该进行使用超声波致动单元的对焦驱动的可互换镜头时,摄像机主体能够检测出该安装的信息,将摄《象机主体的^f焦检测方式自动地变更为对比度检测方式,来代替现有的相位差检测方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变焦距镜头进行了说明,也可以是单焦点式可互换镜头。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是应用于能够交换镜头的单镜头反光式系统的情况。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摄像机主体和镜头镜筒成为一体的系统,进行对比度检测。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靠手动操作变焦距环,来变更焦距。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具备电动变焦距方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快门动作,来控制使摄像传感器曝光的时间。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用电子快门等控制使摄像传感器曝光的时间。此外,换句话说,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亙换镜头包括对焦镜头姐、超声波致动器、对焦单元及对焦驱动控制机构,该对焦镜头組用来沿光轴方向进行进退,由此使被摄物图像的对焦状态变化,根据设置在摄像机主体中的摄像元件所生成的图像数据计算自动对焦用评价值,该超声波致动器驱动所述对焦镜头組,该对焦单元以所述对焦镜头组能够沿与光轴平行的方向滑动的方式支撑该对焦镜头组,并且能够由于变焦距操作而使所述对焦镜头组及所述超声波致动器沿与光轴平行的方向移动,该对焦驱动控制机构根据所述自动对焦用评价值驱动并控制所述超声波致动器。此外,换句话说,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系统是对被摄物进行摄像的摄像系统,所述摄像系统包括摄像元件、主体控制机构、对焦镜头组、评价值计算机构、超声波致动器、对焦单元及对焦驱动控制机构,该摄像元件对所迷被摄物进行摄像,该主体控制机构控制所述摄像机主体,该对焦镜头組沿光轴方向进行进退,由此使所述被摄物图像的对焦状态变化,该评价值计算机构由于驱动所述对焦镜头组而根据由所述摄像元件生成的图像数据计算自动对焦用评价值,该超声波致动器驱动所迷对焦镜头組,该对焦单元以所述对焦镜头组能够沿与光轴平行的方向滑动的方式支撑该对焦镜头組,并且能够由于变焦距搡作而使所迷对焦镜头組及所述超声波致动器沿与光轴平行的方向移动,该对焦驱动控制机构驱动并控制所迷超声波致动器。所迷主体控制机构根据所述评价值计算机构所计算出的评价值控制摄像系统的自动对焦动作。补充说明一下,以上实施方式是本质上较佳之例,没有对本发39明、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范围加以限制的意图。一产业实用性一本发明所涉及的可互换镜头及使用它的摄像系统,适于要求实现质量良好的图像的静态数字摄像机(digitalstillcamera)、动态凄t字摄像机(digitalvideocamera)、包括摄^象部的手机及个人数字助理等等。权利要求1.一种可互换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可互换镜头包括摄像光学系统,包括用来使被摄物图像的对焦状态变化的对焦镜头组和用来使被摄物图像的倍率变化的变焦距镜头组,变焦距操作部,由使用者操作,凸轮机构,向所述变焦距镜头组机械性地传达所述变焦距操作部的动作,来使所述变焦距镜头组沿与光轴平行的方向移动,以及对焦单元,使所述对焦镜头组沿光轴方向进行进退,并且该对焦单元本身也借助所述凸轮机构沿与光轴平行的方向移动;所述对焦单元具有线性致动器,该线性致动器以所述对焦镜头组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该对焦镜头组,并使该对焦镜头组沿光轴方向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互换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致动器是超声波致动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互换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焦单元具有固定件和可动件,该可动件至少包括对焦镜头组,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该固定件移动;所述超声波致动器固定在所述固定件和所述可动件中的一个部件上,并配置为与所述固定件和所述可动件中的另一个部件接触并摩擦,构成为利用摩擦力使该可动体相对于该固定体移动,当不使该可动体移动时也与所述固定件和所述可动件中的所述另一个部件接触并摩擦。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的任一项所迷的可亙换镜头,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三組镜头组;所述对焦镜头组是从被摄物侧数起配置为第二組的镜头組。5.—种摄像系统,包括摄像机主体和能够对该摄像机主体进行装卸的可互换镜头,对被摄物进行摄像,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摄像元件,设置在所述摄像机主体中,对被摄物进行摄像,摄像光学系统,设置在所述可互换镜头中,包括用来使在所述慑像元件上形成的被摄物图像的对焦状态变化的对焦镜头組和用来使被摄物图像的倍率变化的变焦距镜头組,变焦距搡作部,设置在所述可互换镜头中,由使用者操作,凸轮机构,设置在所述可互换镜头中,向所述变焦距镜头組机械性地传达所述变焦距操作部的动作,来使所述变焦距镜头組沿与光轴平行的方向移动,对焦单元,设置在所述可互换镜头中,使所述对焦镜头组沿光轴方向移动,以及控制部,设置在所述摄像机主体中,控制所述对焦单元;所述对焦单元具有线性致动器,该线性致动器以所述对焦镜头組能够沿光轴方向滑动的方式支撑该对焦镜头組,并使该对焦镜头组沿与光轴平-汙的方向移动;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线性致动器,根据所迷摄像元件的输出信息以对比度检测方式进行自动对焦动作。6.根据杈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致动器是超声波致动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焦单元具有固定件和可动件,该可动件至少包括对焦镜头組,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该固定件移动;所述超声波致动器固定在所述固定件和所述可动件中的一个部件上,并配置为与所迷固定件和所迷可动件中的另一个部件接触并摩擦,构成为利用摩擦力使该可动体相对于该固定体移动,当不使该可动体移动时也与所述固定件和所述可动件中的所迷另一个部件接触并摩擦。8.根据权利要求5到7中的任一项所迷的摄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三組镜头組;所述对焦镜头组是从被摄物侧数起配置为第二组的镜头组。全文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互换镜头及使用它的摄像系统。提供下述摄像系统,即在单镜头反光式数字摄像机中,用超声波致动器线性地驱动对焦镜头组,进行对比度检测方式的对焦。用对焦镜头组和超声波致动器构成对焦单元,用导向杆支撑对焦镜头组,用超声波致动器线性地驱动对焦镜头组。对焦镜头单元构成为与变焦距凸轮环机械性地连结,因此能够由于变焦距操作而向光轴方向的规定位置移动。当进行自动对焦时,用摄像元件进行对比度检测,由此求出对比度的峰值,利用电子控制方式使对焦镜头组向规定位置移动,来进行对焦调整。文档编号G03B13/36GK101675369SQ20088001471公开日2010年3月17日申请日期2008年5月2日优先权日2007年5月7日发明者向江秀明,弓木直人,本庄弘典,本庄谦一,足立祐介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可互换镜头及使用它的摄像系统的制作方法
相关推荐
专利名称::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适合用于使用CCD(Charge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
专利名称:背光模组及其扩散板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扩散板,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液晶显示的背光模组及其扩散板。背景技术:请参见图l,所示为一种现有的直下式背光模组100,其包括框架ll与设置在该框架ll内 部的多个光源12
专利名称:镜面除雾装置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止镜子的镜面结露的除雾装置。目前使用的普通镜子,没有设置除雾装置,当环境的空气湿度大时,镜面上往往结露,影响镜面的清晰度和使用效果,尤其是装设在浴室中的镜子,情况更为严重。本实用
专利名称:音乐瓶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能发出音乐声响的瓶。现有的花瓶、酒瓶及其它瓶,一般都只具有单一的功能,不能发出音乐声响。在一些宴会等场合,不能为其增加气氛并给人增添一些美的享受。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发出优美音乐声
专利名称:灯泡铜帽绝缘玻璃电热熔解装置的制作方法专利说明一、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灯泡铜帽绝缘玻璃电热熔解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灯泡铜帽绝缘玻璃电热熔解装置,其由感温棒、电热棒、炉心、
专利名称:有源矩阵基板、液晶面板、液晶显示单元、液晶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机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在1个像素内设置多个像素电极的像素分割方式(多 像素构造)的有源矩阵基板和使用该有源矩阵基板的液晶显示装置等。背景技术:作为改善液晶显示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