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专利 >正文

纸张处理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名称:纸张处理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减小设置空间的纸张处理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另外,本发明也涉及具有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部、和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并在装置内具有纸张排出空间的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是在无损于排出纸张的目视性与取出时的操作性、同时不使装置复杂化的情况下可实现装置省空间化的纸张处理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复印机或传真机装置等具有原稿图像读取部的图像形成装置,一般为装置上部配置图像读取部、其下方具有图像形成部、由图像形成部形成图像的记录纸张从装置侧面排出到外侧并积载起来的形态的装置。
但在近年来,为节省空间,如图19所示,提出了在图像读取部101与图像形成部102之间设空间103,向该空间103中排出积载记录纸张的装置。
在图像读取部101中,经曝光扫描由配置在其上部配置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以下称为ADF)109输送的原稿,将图像信息取入光电转换元件、进行数据处理。
而后,基于这些数据,由激光扫描器104对感光体鼓105进行扫描、形成潜像。按照其潜像在感光体鼓105上显影的调色像,复制到由进给盒106输送的纸张上,通过定影器107在纸张上定影,由排出滚子108排出到排出空间103并积载起来。
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对记录图像的纸张进行打孔处理或装订处理等的后处理时,如图20所示,在装置本体侧部上连结纸张处理装置110,将纸张送入该纸张处理装置110进行装订处理等。
但是,在装置侧部上连结纸张处理装置110时,需要大的设置空间。要减小该空间,不但使装置构造变得复杂,还使纸张取出的操作性变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即是有鉴于上述诸点,其目的在于提供无损于排出纸张的目视性与取出操作性的同时可实现装置节省空间化的纸张处理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有代表性的构成是,在对形成了图像的纸张进行处理的纸张处理装置中,具有向上方输送纸张的输送装置;使纸张保持于大致垂直状态并对纸张进行装订、开孔等后处理的纸张后处理部,配置于纸张后处理部上方的纸张排出部。
另外本发明还具有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部、配置于图像读取部下方的用于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设置于图像读取部与图像形成部间的装置箱体内并用于排出纸张的排出空间部、将纸张保持于大致成垂直状态进行处理的纸张处理装置,用于将由纸张处理装置处理的纸张输送到排出空间部的机内输送路。
如上说明,由于可在将纸张保持为大致垂直状态下进行装订等处理,在无损于生产率的情况下可减小装置设置空间。
如依本发明,由于在将纸张保持为大致垂直状态下进行纸张处理,并构成为将纸张可排出到设置于装置箱体内的排出空间部,故可减小装置设置空间。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整体剖面说明图。
图2是不进行纸张后处理情况下的纸张后处理部剖面说明图。
图3是进行纸张后处理情况下的纸张后处理部剖面说明图。
图4是调整对齐装置说明图。
图5是使中间处理托架向上方移动状态说明图。
图6是使中间处理托架向上方移动状态说明图。
图7A、7B是表示ADF的压紧部敞开状态的左侧面图与剖面图。
图8A、8B是从左侧面看第一实施例的图像装置本体的侧面说明图。
图9A、9B是读取厚原稿时的状态说明图。
图10是第二实施例的排出托架为1个的图像形成装置整体剖面说明图。
图11是第三实施例的图像读取部其他移动形态的构成说明图。
图12是第四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整体剖面说明图。
图13A、13B是抵接于收容到中间处理托架的纸张下端的抵接基准构件说明图。
图14是调整对齐装置说明图。
图15是第五实施例纸张处理装置模式说明图。
图16A、16B是第五实施例纸张处理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7A、17B是第六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的纸张处理装置,图17A是剖面图,图17B是图17A的A向说明图。
图18A、18B表示调整对齐构件,图18A是支承纸张下端状态图,图18B是向机内输送路送出纸张束的状态说明图。
图19是现有技术图像形成装置的说明图。
图20是纸张处理装置连结于装置本体侧部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边参照

具有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纸张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第一实施例〕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剖面说明图。〔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成〕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读取部1、和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部2,图像读取部1配置于图像形成部2的上方。在两者之间的装置箱体内形成了用于排出由图像形成部2记录的纸张的排出空间部3,成了所谓机内排出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另外,在图像形成部2的上方设有对形成图像的纸张进行开孔或装订等处理的纸张处理装置。(图像读取部)本实施例的图像读取部1乃是在光学式取原稿的扫描光学系统4a上安装ADF4b、由扫描光学系统4a对从ADF4b送到台板玻璃5上的原稿、或使ADF4b转动敞开直接在台板玻璃5上放置的原稿曝光扫描来读取的图像读取部。即,图像读取部1对台板玻璃5上的原稿一边扫描光源6一边进行光照射,将其反射光通过反射镜7与透镜8聚光于光电转换元件9,变换成电气数字信号传送出去。该数字信号如传送到自身的图像形成部2则起复印机的作用,如传送到其他机器的图像形成部则起传真装置的作用。
图像读取部1也可不安装装ADF4b,即,也可以设置对设置在扫描光学系统4a的台板玻璃5上的原稿进行按压的原稿压紧构件。(图像形成部)图像形成部2是从装填在配置于其下方的纸张进给部10的纸张盒11对由进给滚子12、输送滚子13输送的纸张由电子照像方式形成调色像(トナ一像)的图像形成部。即,使向图1箭头方向转动的感光体滚筒14由带电滚子15同样带电,在该感染滚筒14上基于从前述图像读取部1或电脑等传送的图像信息由光照射透镜扫描器16选择性地曝光而形成潜像。将该潜像以显像器17调色显像而进行可视像化,由向转印滚子18的附加偏压而将其调色像转印于所输送的纸张上。
像上述这样,被转印了调色像的纸张,原样被输送到位于其上方的定影器19,在这里加热与加压力调色定影后被排出到规定的排出部。
即,通过定影器19的纸张,由第一切换挡板20以支点20a为中心转动选择于箭头a或箭头b方向被输送(图1中表示选择箭头b的状态)。
输送方向a、b的选择,预先由操作者对排出部的选择来决定,排出部的选择可对各作业众装置的操作部或个人电脑等进行,也可以由作业种类或内容预行设定。
例如,在是使用频度低的传真输出的情况下,常从排出滚子21排出到排出空间部3,将输送方向设定为箭头a方向。另一方面,在有必要分类的复印与印刷工作情况下,选择设于排出部22(该排出部22位于图像读取部1上方)的多个排出托架23并设定于箭头b的方向。
另外,即使是复印作业,在不需要分类的复印一份情况下,为缩短输出时间,也可以设定为先排出到排出空间3中。(上部排出部)设于本实施例的图像读取部1上方的排出托架23,如图1所示,以斜立起来的状态在横向(与纸张排出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在本实施例中为水平方向)上排列多个,借助由驱动源61向箭头C方向转动的带螺旋沟的引导凸轮38、和设于支承排出托架23的后侧的后侧板39上的导轨39a在左右方向上移动。
即,分别在排出托架23的前后两端的下端部设与引导凸轮38的沟相结合的滚子40,由引导凸轮38的转动,排出托架23可横向移动。由图中未示出的位置传感器检测出托架位置、并使之停止于规定位置,借此由排出滚子对26a、26b将排出的纸张排出到规定的排出托架23。
上述排出在是分类模式时,随着纸张排出,各排出托架23顺序移动,由此在多个排出托架23上纸张以分类状态排出。另一方面,在是非分类模式情况下,图1所示最右侧排出托架23移动到接受被排出的纸张的位置,纸张排出到该托架上。
由于像前述这样多个排出托架横向配置,可很容易地取出排出纸张。另外,所排出的纸张,由于支承于排出托架23上而成为斜立状态,即使纸张尺寸较大,也不需横向排出空间。1.2纸张处理装置下边参照图2~图6说明用于进行本实施例的开孔处理与装订处理的纸张处理装置的构成。本实施例的纸张处理装置是,将形成了图像的纸张输入具有大致成垂直的积载面的中间处理托架31,在这里调整对齐成纸张束,在进行装订处理后排出到上方排出部。这里,图2是未进行纸张后处理情况下的纸张后处理部剖面说明图;图3是进行过后处理情况下的纸张后处理部的剖面说明图。(输送装置)由第一切换挡板20在图1中箭头b方向输送的纸张,其后根据有无后处理由第二切换挡板24切换输送方向。
即,在是没有必要进行装订或打孔的纸张处理的作业场合,第二切换挡板24以支点25为中心转到图2所示位置。这时,束排出滚子26a支承于以支点26为支点摇动的摇动导向件28上,转动机图2所示位置。
纸张由作为输送装置的第一输送滚子对29与第二输送滚子对30输送到位于大致垂直上方的束排出滚子对26a、26b,排出积载于位于图像形成部2大致垂直上方的排出托架23上。
其次,在是需要纸张处理的作业场合,第二切换挡板24以支点25为中心转到以图3实线所表示的位置,纸张P被输送到中间处理托架31方向。这时,支承束排出滚子26a的摇动导向件28以支点27为中心转动和束排出滚子26b分开,在纸张输入中间处理托架31过程中与后处理过程中,退到图3所示位置。
这样,由于束排出滚子26a退出,在中间处理托架31的调整对齐、后处理时,纸张前端即使是超越束排出滚子26b那样的大尺寸,也有可能进行在中间处理托架31中的后处理动作。
而后,在纸张P的后端从第一输送滚子对29脱出时,通过将第二切换挡板24切换到图3双点划线的位置,纸张P的后端被导向中间处理托架31方向。这时,第一输送滚子对29被设定为用于推出纸张P的后端的足够的转动速度。(纸张后处理部)输入中间处理托架31的纸张P,如图3所示,大致保持垂直状态被调整对齐,由可沿e、f方向移动设置在下端部的装订部件60进行装订处理(纸张装订处理)。为此,在中间处理托架31上,如图4所示,设置了每次积载纸张在装置的前边/深度方向调整对齐纸张宽度的整合装置。且,图4是以上下方向表示纸张宽度方向(与纸张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调整对齐装置的说明图。
如图4所示,调整对齐装置配置了用于调整对齐纸张宽度方向的前边侧(图1的前边侧)与里侧(图1中的里侧)的前调整对齐板32a与后调整对齐板32b。该前调整对齐板32a与后调整对齐板32b设置成可分别与宽度调整对齐齿条33a、33b一体沿图4上下方向位置移动,由与前调整对齐板32a和后调整对齐板32b分别一体设置的输出齿条34a、34b和设于宽度调整对齐齿条33a、33b的束输出马达35a、35b,沿图4左右方向往复移动。
宽度调整对齐齿条33a、33b安装成可沿中间处理托架31的纸张宽度方向往复移动;由宽度调整对齐马达36a、36b使其在纸张宽度方向往复移动。
在前后调整对齐板32a、32b的下端(图4中右端)设置作为后处理时的基准的抵接基准壁37。不过,也可以将抵接基准壁37的一部固定设置于中间处理托架31。
对被输入中间处理托架31的、由调整对齐装置调整对齐了纸张宽度方向的纸张束,设置进行装订处理的装订部件60,该装订部件60,在打钉时由图中未示出的驱动装置使之沿图4中的箭头e和f方向移动、动作,设计成可移动但不遮蔽纸张束的输送路径。
被输入到中间处理托架31的纸张P,如图3所示,靠自重抵接积载于位于中间处理托架下端的抵接基准壁37。尚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抵接基准壁37分别设于前后调整对齐板32a、32b下端,在纸张输入中间处理托架31的情况下,前后调整对齐板32a、32b的间隔比输入的纸张宽度还宽,且由自重落于中间处理托架31的纸张的下端在由前后抵接基准壁37支承的待机位置待机。
抵接基准壁37的端部,如图3所示,断面形成为コ字形,使所抵接的纸张P无错落地立起来。
当纸张下端落下到中间处理托架31抵接于抵接基准壁37时,驱动宽度调整对齐马达36a、36b,并将此驱动传递到宽度调整对齐齿条33a、33b,使前调整对齐板32a与后调整对齐板32b在纸张宽度方向移动、进行纸张宽度方向调整对齐。而后,调整对齐一结束,前调整对齐板32a与后调整对齐板32b回到前述待机位置。这样,顺序排出的纸张像前述这样,被一片片地调整对齐,在中间处理托架31上积载到规定片数、成束积状。
经调整对齐的纸张束,例如,在由操作部指令装订处理的情况下,由装订部件60打入装订钉、进行装订。这种装订等的后处理一结束,如图5与图6所示,前调整对齐板32a与后调整对齐板32b,由输出齿条34a、34b与束输出马达35a、35b驱动向上方上推,后处理后的纸张P′由与调整对齐板32a、32b一体形成的基准壁37,至少将其前端输送到到达束排出滚子对26a、26b。
而后,纸张束P′的前端在越过了束排出滚子26b时,摇动导向件28加压于图5双点划线所示位置,由束排出滚子对26a、26b将纸张束P′排出到排出托架23。
其后,前调整对齐板32a与后调整对齐板32b由出束马达35a、35b反转向下方移动,由图中未示出的位置传感器检测出其下降到规定位置时出束马达35a、35b停止驱动,准备下一次作业后的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纸张后处理示出了由装订部件进行装订处理的例子,但作为纸张后处理并不限于装订处理。例如,当然也可以设置冲孔部件进行冲孔处理(纸张打孔处理)。(纸张排出部)另外,设于本实施例的图像读取部1上方的排出托架23,如图1所示,以斜立状态在横向(与纸张排出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在本实施例中为水平方向)上排列多个,由用驱动源61驱动在箭头C方向转动的带螺旋沟的引导凸轮38、和设于支承排出托架23后侧的后侧板39上的导轨39a使其向左右方向移动。
即,分别在排出托架23的前后两端下端部设与引导凸轮38相结合的滚子40,由于引导凸轮38的转动,排出托架23可沿横向移动。而后,由图中未示出的位置传感器检测出托架位置、使之停止于规定位置,以此由束排出滚子对26a、26b排出的纸张或纸张束排出到规定的排出托架23。
上述排出,在分类模式情况下,随着纸张的排出,各排出托架23依次移动,以此使纸张以分类状态排出到多个排出托架23上。另一方面,在非分类模式情况下,如图1所示,最右侧的排出托架23移动到接受所排出纸张位置,纸张排出到该托架上。
像前述这样,由于多个排出托架在横向上排到,可容易取出排出纸张。另外,所排出的纸张,由于支承于排出托架23上成斜立起状态,纸张尺寸即使较大,也不需要横向排出空间。{图像读取部的开闭}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如前所述在图像读取部1的上方配置排出托架23,如要使整个原稿读取部向上方敞开,有可能要抵接于排出托架23上。因此,图像读的部的开闭构成像以下这样构成。(原稿压紧部的开闭)在本实施例的光学扫描系统4a上配置的ADF4b,也可以纸张通过型读取原稿。即,在图1中,将放置于原稿托架部62上的纸张原稿由读取滚子63a、输送滚子63b、原稿压紧滚子63c等的滚子及原稿导向件构成的原稿输送部63逐片进行U转弯输送而排出到排出托架部64。在U转弯输送之前使扫描光学系统4a的光源6及扫描反射镜7移动到对着原稿压紧滚子63c的位置,将光照射到原稿上进行读取。
在上述构成中,原稿输送部63固定于装置本体,上部排出部22位于其上部。另一方面,原稿托架部62和排出托架部64与原稿输送部63分割开,排出部22不处在其上部。原稿托架部62与排出托架部64,如图7A和图7B所示,以转动铰链部42为中心一体转动,相对扫描光学系统4a可向上方敞开。
因此,在读取出原稿等的情况下,敞开固定了扫描光学系统4a状态下的原稿托架部62与排出托架部64,可定位在台板玻璃5上进行读取。这时,原稿托架部62与排出托架部64起原稿压紧部的作用。
所开闭的原稿压紧部仅以托架(原稿托架部62与排出托架部64)形成,重量轻,铰链等的构成可简化,操作性优良,有诸多优点。(扫描光学系统的开闭)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A与图8B所示,构成为可使扫描光学系统4a在排出空间部中移动(向图1中的箭头d方向移动)。图8A与图8B是从左侧面看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侧面说明图。
如图8A与图8B所示,将ADF4b固定于装置箱体41,具有扫描光学系统4a的图像读取部1可以以转动铰链部42为支点使扫描光学系统4a的部分可相对ADF4b转动;在通常状态下,由拉力弹簧43上拉固定于图8A所示位置。
在操作者将原稿载置于图像读取部1的台板玻璃5上进行图像读取的情况下,当向下方下推设置于扫描光学系统4a的装置前边侧的把手4a,如图8B所示,以转动铰链部42为中心、扫描光学系统4a部分在排出空间3的区域内转动移动,露出台板玻璃5。在这种状态,将原稿贴于台板玻璃5的装置前边侧形成的抵接基准5a上并固定。
而后,抓住把手44使扫描光学系统4a返回,扫描光学系统4a由拉力弹簧43的拉力,如图8A所示,成由ADF4b加压状态,在该状态进行扫描读取。
拉力弹簧43卡定于固定于装置本体的原稿输送部63与扫描光学系统4a间,如前所述,在使原稿托架部62与排出托架部64向上方敞开时,拉力弹簧43不产生拉力作用。
另外,转动铰链部42可在装置箱体41上形成的纵长孔45的范围内移动,由压缩弹簧46向纵长孔5的上缘侧赋能。因此,如图9A与图9B所示,当在台板玻璃5上放置厚的书原稿G时,由设于图像读取部1的转动销部42上的压缩弹簧46被压缩,可保厚书稿平行压紧。
如上所述,由于可使图像读取部1移动到排出空间3,不使图像读取部1上部配置的排出托架23移动,故可固定原稿。因此,在无损于向排出托架23排出纸张的目视性和取出操作性下,可节省装置空间。
如上所述,在放置沿整个台板玻璃5的原稿情况下,如图8A与图8B所示,固定ADF4b而使扫描光学系统4a向排出空间部3侧敞开,安置原稿;而在放置不到达原稿输送部63大小的原稿情况下,如图7A与图7B所示,可固定扫描光学系统4a使作为原稿压紧部的原稿托架部62与原稿输送部63向上方敞开来安置定原稿。〔第二实施例〕在前述第一实施例中,示出了在配置于纸张处理部上方的排出部22设置多个排出托架23的例子,但如图10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在排出部22设置1个排出托架23。图10是第二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模式说明图,对与第一实施例具有同样功能的构件给予同一符号。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排出部22上排出的纸张量移动排出托架23,以立起状态保持排出的纸张。〔第三实施例〕图11是第三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模式说明图,示出了将纸张处理装置配置于排出空间部3中的例子。而且,其他构成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对与第一实施例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给予相同符号)。
在本实施例中,从定影器19通过本体排出滚子21的纸张,在纸张后处理部56进行了由装订器装订等的后处理之后,由排出滚子57排出积载于配置在图像读取部1的上方的排出托架23上。
纸张后处理部56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一样,对由排出滚子21顺序输送到纸张后处理部56的纸张由调整对齐装置在宽度方向上调整对齐成纸张束,由装订部件对其进行装订处理后,以图中未示出的夹子等夹着纸张束进行输送,再由排出滚子57向上方输送排出到排出托架23。
另外,图像读取部1对装置本体构成为可向前边拉出的构成,在图像读取部1敞开ADF4b进行读取的情况下,可将图像读取部1拉到跟前进行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将纸张后处理部56大致水平配置于排出空间部3,可大致水平地对纸张进行处理,故可设置大容量装订器、在2处进行装订、开孔等各种纸张处理装置。〔第四实施例〕{纸张处理装置}下边参照图12~图14来说明用于进行第四实施例的开孔处理与装订处理的纸张处理装置的构成。本实施例的纸张处理装置,将形成图像的纸张输入具有大致垂直积载面的中间处理托架,在这里进行调整对齐而成为纸张束,经装订处理后排出到排出空间部3。图13是抵接着收容于中间处理托架的纸张下端的抵接基准构件及装订装置的说明图;图14是调整对齐装置构成说明图。(输送路)由第一切换挡板220按图12箭头b方向输送的纸张,接着根据有无后处理由以支点224a为中心转动的第二切换挡板224和以支点225a为中心转动的第三切换挡板225切换输送方向。
即,在不需要装订处理(装订处理)与开孔处理(冲孔处理)的纸张处理的作业的情况下,第二与第三切换挡板224、225分别转动到图13虚线所示位置。这时,排出滚子226a由以支点227为中心转动的摇动导向件228支承,转到图12所示位置,构成上方输送路。
纸张由作为输送装置的第一输送滚子对229与第二输送滚子对230再由位于大致在垂直上方的排出滚子对226a、226b输送到上方输送路,排出积载于位于图像形成部2大致垂直上方的排出托架23上。
其次,在需要纸张处理的作业场合,第二切换挡板224与第三切换挡板225转动,将纸张输入中间处理托架231。而且在中间处理架231下部,设有抵接收纳于该托架231的纸张下端、对该纸张下方向进行调整对齐的抵接基准构件237。
向中间处理托架231的纸张输送,因纸张尺寸不同,切换挡板224、225的动作也不同。(小尺寸纸张的输送路)在设定的纸张尺寸为小尺寸的情况下,第二切换挡板224最初成图12虚线所示状态,纸张的后端通过第二切换挡板224在即将由第二输送滚子对230夹持之前时,挡板转到图12实线所示状态。与此同时,第二排出滚子对230反转。由此,纸张下端作为被输送纸张前端被导向中间处理托架231。被导向中间处理托架231的纸张,下端抵接于抵接基准板237而停止,而被积载。
对被输送束的每一纸张反复上述动作,在中间处理托架231内即可将上下方向被调整对齐的纸张束积载起来。(大尺寸纸张输送路)另一方面,在设定的纸张尺寸为大尺寸的情况下,第二切换挡板224、第三切换挡板225最初成为图12虚线所示状态,纸张的后端通过第二切换挡板224、第二输送滚子对230与第三切换挡板225,在成为即将被排出滚子对226a、226b夹持之前状态时,挡板成图中实线所示状态。与此同时,排出滚子对226a、226b反转。由此,纸张下端作为被输送纸张前端导向中间处理托架231,被导入的纸张其下端抵接于抵接基准构件237而停止,从而被积载。
由对被输送来的每一纸张反复上述的动作,在中间处理托架231内即可积载在上下方向被调整对齐的纸张束。(抵接基准构件)被收容于中间处理托架231的纸张下端所抵接的抵接基准构件237,如图13A所示,成为可以轴237a为中心转动的曲柄形状,由拉力弹簧270拉力赋能,由图中未示出的止动件使其停止于图13A实线所示位置(抵接位置)。在该状态,收容于中间处理托架231的纸张下端抵接于前述抵接基准构件237,纸张在上下方向被调整对齐。
另外,抵接基准构件237与螺线管277相连结,螺线管为ON状态时,抵接基准构件237被拉而转动,如图13A虚线所示,从抵接位置退出(敞开位置)。这时,中间处理托架231下端敞开,如后所述,向排出空间部3的纸张输送路径敞开。(调整对齐装置)输入中间处理托架231的纸张P,如图13B所示,在保持于大致垂直状态下进行调整对齐,由设在下端部的装订部件260进行装订处理。因此,如图14所示,在中间处理托架231上设置每当纸张的积载时在装置前边/深度方向进行纸张宽度调整对齐的调整对齐装置。图14中以上下方向表示了纸张宽度方向(与纸张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
如图14所示,调整对齐装置配置了用于调整对齐纸张宽度方向的前边侧(图12的前边侧)与深度方向(图12的深度侧)的前调整对齐板232a、与后调整对齐板232b。该前调整对齐板232a与后调整对齐板232b分别与宽度调整对齐齿条233a、233b一体沿中间处理托架231的纸张宽度方向可往复移动地(图14的上下方向)被设置,由宽度调整对齐马达236a、236b使其在纸张宽度方向往复移动。
由此,由调整对齐装置对输入于中间处理托架231的纸张进行纸张宽度方向调整对齐。且,在这种调整对齐时,支承排出滚子226a的摇动导向件228以支点227为中心转动,排出滚子226a与排出滚子226离开,这样,由于排出滚子226a的退避,排出滚子对226a、226b不会成为中间处理托架231的纸张调整对齐的障碍。
对输入中间处理托架231、经调整对齐装置进行纸张宽度方向调整对齐成的纸张束,设置进行装订处理的装订部件260;装订部件260(260a、260b)固定于图14中由虚线262(262a、262b)表示的皮带上,借助用于驱动皮带262的马达263(263a、263b)可向用纸的宽度方向(图14的上下方向)移动。根据用纸的尺寸或指定的装订位置。装订部位260向用纸宽度方向移动,进行装订处理,通过移动到调整对齐对齐板232的外侧,中间处理托架231的下端被敞开,如后所述,朝向排出空间3的薄片输送路线被敞开。
纸张靠自重落下到中间处理托架231中、其下端抵接于抵接基准构件237时,宽度调整对齐马达236a、236b起动,将这种驱动传递到宽度调整对齐齿条233a、233b,使前调整对齐板232a与后调整对齐板232b沿纸张宽度方向移动来对纸张宽度方向进行调整对齐。而且,一当调整对齐结束,前调整对齐板232a与后调整对齐板232b回到待机位置。这样,顺序排出的纸张像前述这样一片片地进行宽度方向调整对齐,在中间处理托架231上积载到规定片数,成为束状。
经调整对齐的纸张束,例如在由操作部指令做装订处理的情况下,由装订部件260打入装订钉进行装订。(机内束排出)像上述这样,处理过的纸张束可排出到排出空间部3,因此,构成了从中间处理托架231导向排出空间部3的纸张束的机内输送路272。
即,图14所示的装订部件260由马达263移动到调整对齐对齐板的外侧如图13所示,通过使螺线管271ON,中间处理托架231的抵接基准构件237成图13虚线所示状态。由此,抵接基准构件237从机内输送路272的区域退出,纸张束靠自重落下,进入排出滚子对221的夹持区域。而且,由排出滚子对221转动将纸张束排出到排出空间部3。
像上述这样,将处理过的纸张束排出到排出空间部3。
而在将纸张束排出到上部排出托架23的情况下,使摇动导向件228摇动,以排出滚子对226a、226b夹持纸张束,使该滚子对226a、226b转动,也可排出到规定的排出托架23。
在本实施例中,由公知的检测机构等检测出所输送的纸张尺寸,根据这些,例如,大尺寸的纸张束排出到排出空间部3;小尺寸的纸张排出到位于上方的排出托架23上;由这种构成,可将位于装置上方的排出托架23做小些,由于可有效地利用排出空间部3,可使整个装置更紧凑。
另外,纸张束仅是合起容易分开难的纸张分开排出到多个排出托架23上,而将分开比较容易的进行后处理的纸张束要排到排出空间部,由根据纸张种类预先设定,即使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各托架上积载大量纸张,可立即取出需要的纸张束。5.第五实施例图15与图16A和图16B是第五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模式说明图。这里,仅就与前述第四实施例不同的构成加以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由输送滚子230a、230b构成的第二输送滚子对230中的、中间处理托架231侧的输送滚子230a安装到绕支点230c转动的连杆构件230d上,由螺线管280,可摇动到图15的实线状态与虚线状态。即,由拉伸弹簧281的拉伸赋能、压接于输送滚子230的输送滚子230a当若螺线管280ON时连杆构件230d向反时针方向转动,从输送滚子230b离开。
输送滚子230a不管在哪种状态,都传递图中未示出的马达的驱动,可向图15中的反时针方向转动。
这里如图16A所示,直到在中间处理托架231内积载纸张束进行装订等处理之前,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而后,一当纸张后处理结束,如图16B所示,在使中间处理托架231的抵接基准构件237从机内输送路272退避的同时,使螺线管280ON,使输送滚子230a向逆时针方向转动。
由此,输送滚子230a压接中间处理托架231内的纸张束,由输送滚子230a的转动,纸张束被送入排出滚子对221的夹持区域。而后,由排出滚子对221转动,纸张束排出到排出空间部3。
这样,由于设有用于将纸张束送入排出滚子对221的夹持部的输送装置,与第四实施例相比,可更确实地将纸张束输送到排出空间部3。〔第六实施例〕参照图17A与图17B和图18A与图18B说明第六实施例。这里也是仅就与前述第四实施例不同构成进行说明。
图17A与图17B表示第六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纸张处理装置,图17A是剖面图,图17B是图17A的A向说明图。图81A与图18B表示了调整对齐构件,图18A是支承纸张下端状态图,图18B是将纸张束送出到机内输送路状态说明图。
在本实施例中,代替第四实施例中示出的可转动抵接基准构件237,在调整对齐纸张宽度方向的前调整对齐板232a与后调整对齐板232b的下端,设置作为钩状的抵接基准构件的抵接部290a、290b。
输入到中间处理托架231的纸张P,如图17A所示,抵接于位于中间处理托架231下端的抵接部290a、290b进行积载。且由于抵接部290a、290b分别设于前后调整对齐板232a、232b下端,在纸张输入到中间处理托架231的情况下,前后调整对齐板232a、232b的间隔比输入的纸张宽度还宽,且在抵接部290a、290b支承已输入中间处理托架231的纸张下端的待机位置待机。
另外,抵接部290a、290b的端部,如图17A所示,形成为断面成コ字形,所抵接的纸张P无错落地立起来。
在送入排出滚子夹持区域时,如图18B所示,前后调整对齐要反232a、232b向离开方向移动,使抵接部290a、290b从机内输送路272的区域退出。由此,纸张束靠自重落到下方,进入排出滚子对221的夹持区域。而后,由排出滚子对221转动,纸张束排出到排出空间部3。
在本实施例中,由调整对齐板232a、232b下端形成抵接部290a、290b,不需新设计用于驱动抵基准构件的螺线管等的驱动装置,可实现低成本的构成。
权利要求
1.一种纸张处理装置,是处理形成了图像的纸张的纸张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具有向上方输送纸张的输送装置;将纸张保持于大致垂直状态并对纸张进行装订、开孔等后处理的纸张后处理部,配置于纸张后处理部上方的纸张排出部。
2.按权利要求1所记述的纸张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输送装置将纸张输送到大致垂直上方;前述纸张排出部配置于前述纸张后处理部分大致垂直上方。
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具有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部、配置于前述图像读取部下方用于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设于前述图像读取部与前述图像形成部间的装置箱体内的纸张排出空间部、权利要求1所记述的纸张处理装置。
4.按权利要求3所记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具有用于将由前述纸张处理装置处理过的纸张输送到前述排出空间部的机内输送路。
5.按权利要求4所记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纸张处理装置具有与收容于处理托架的纸张下端相抵接的抵接基准构件,该抵接基准构件可移动于收容于处理托架的纸张下端所抵接的抵接位置、和从前述抵接位置退出而敞开前述机内输送路的敞开位置。
6.按权利要求5所记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纸张处理装置具有对收容于处理托架的纸张宽度方向进行调整对齐的调整对齐装置;前述抵接基准构件设于前述调整对齐装置上。
7.按权利要求4所记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图像读取部上方设纸张排出部;并设置用于向前述纸张排出部输送纸张的上方输送路与输送装置。
8.按权利要求7所记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可将前述纸张处理装置处理的纸张有选择地输送到前述机内输送路或上方输送路。
9.按权利要求7所记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纸张尺寸将由前述纸张处理装置处理过的纸张有选择地输送到前述机内输送路或上方输送路。
全文摘要
在处理形成图像的纸张的纸张处理装置中具有将纸张输送到上方的输送滚子对、有着将纸张保持于大致垂直状态并进行纸张装订、打孔等后处理的中间处理托架等的纸张后处理部、配置于纸张后处理部上方的纸张排出部。另外,还设置了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部、配置于图像读取部下方并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设置于图像读取部与图像形成部间的装置箱体内并用于排出纸张的排出空间部、将纸张保持于大致垂直状态并对其进行处理的纸张处理装置、用于将纸张处理装置处理的纸张输送到排出空间部的机内输送路。
文档编号G03G15/00GK1405010SQ0213184
公开日2003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02年9月6日 优先权日2001年9月7日
发明者水田美己, 铃木敏正, 猪尾雅章, 神谷奈作, 辻野浩道, 茂木润一, 西村俊辅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喜欢就赞一下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专利名称:易于吹奏的萨克斯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属于西洋乐器领域,尤其是一种易于吹奏的萨克斯。技术背景;萨克斯又称萨克斯管,是实用新型者根据波姆式长笛的发音原理所实用新型,此乐器用单簧片吹奏,开闭音孔的构造及音域与单簧管相似,管体

    专利发布时间:2025-05-15阅读:(66)

    专利名称:对纵向移动纱线中的杂质进行光学检测的设备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对杂质进行光学检测的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对纵向移动纱线中的外来 纤维进行光学检测的设备,该设备具有白光二极管和用于测量被纱线反射的光的至少一个 传感器,其中,白光

    专利发布时间:2025-05-15阅读:(72)

    专利名称:光纤激光器装置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光纤激光器装置。 背景技术:近些年,在使用激光进行加工的加工机、使用了激光的手术刀等医疗设备中,使用了光纤激光器装置。光纤激光器装置是将由激光振荡器产生的激光与激发光输入到放大用光纤,被

    专利发布时间:2025-05-15阅读:(71)

    专利名称:透镜的制造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组件的制造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透镜的制造方法。背景技术: 在光学领域中,单透镜一般很难满足光传播的特殊要求,往往需要几片透镜改变光路,并且最大限度地消除像差。但是,这样需要将各光学组件分别安

    专利发布时间:2025-05-15阅读:(67)

    专利名称:光化射线敏感或辐射敏感树脂组合物,由其形成的光化射线敏感或辐射敏感膜以及使用 ...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光化射线敏感或辐射敏感树脂组合物,由该组合物形成的膜,以及使用该组合物形成图案的方法。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在例如IC

    专利发布时间:2025-05-15阅读:(75)

    专利名称:光学膜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耐用性佳和具有色调校正性的光学膜。背景技术: 近年来,需要为例如由玻璃、聚碳酸酯树脂或丙烯酸类树脂制成的透明基材提供红外线吸收性,从而遮蔽作为热幅射的红外线,为电子设备提供绝热性和热绝缘性,或用

    专利发布时间:2025-05-15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