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处理盒。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于一种电子成像装置中。所述电子成像装置包括激光打印机、复印机、印刷机等电子成像设备,是一种利用电子照相原理,至少经过充电、曝光、显影、转印以及定影等过程,并在图象形成介质如纸张上形成图像的设备。所述电子成像装置内设置有旋转力驱动头。所述处理盒包括用于承载图像载体的感光元件,以及设置于所述感光元件一端的感光元件轮毂,同时感光元件轮毂上设置有可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内的旋转力驱动头相啮合将旋转动力传递给所述感光元件的动力受口。中国专利CN201010585490. 8中公开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包括处理盒壳体(图中未示出),以及如图1所示的设置在壳体内的感光元件AS,设置在感官元件AS的端部的感光元件轮毂A7,以及包括设置在感光元件轮毂A7上的用于与电子成像装置中的旋转力驱动头A2啮合传递动力的动力受口 Al,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动力受口 Al沿所述感光元件A8的回转轴线方向伸缩的伸缩机构,和控制所述伸缩机构伸缩的控制机构,以及设置在处理盒壳体端部用于支撑感光元件和用于控制定位圈A6与导套A5相对转动的轮毂All。所述轮毂All上设置有卡块Alle,用于与设置在导套A5上的轴向限位接口(图中未示出)配合以限制导套A5的转动。所述伸缩机构包括动力传递部Ala、抵押扣A4和第二弹性元件A3,所述伸缩机构用于控制所述动力受口沿感光元件的回转轴线方向缩回;控制机构包括圆盘凸台Alb、导套A5、定位圈A6、按压杆A9和第一弹性元件A10,所述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所述动力受口沿感光元件的回转轴线方向伸出;因而,通过伸缩机构与控制机构的配合控制动力受口在感光元件的回转轴线方向上的移动。其中,控制机构通过控制定位圈A6相对于感光元件轮毂A7旋转,并通过设置于其内圈的斜面A6a驱使导套A5旋转并带动动力受口 Al沿感光元件A8回转轴线方向伸出并与旋转力驱动头A2啮合传递动力。该技术方案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定位圈A6与导套A5之间是斜面接触的,设置在动力受口上的第二弹性元件A3始终对动力受口 Al有回弹力的作用,在动力受口 Al与旋转力驱动头A2在啮合旋转的工作过程中,容易使得动力受口 Al沿感光元件A8的轴线方向回缩,导致动力受口 Al与旋转力驱动头A2啮合不稳定,甚至使得二者有脱离啮合的危险;该技术方案的另一个不足之处在于,由于该技术方案较复杂,相互配合的零件较多,难以保证其制造或装配的精度,有可能使得动力受口 Al与旋转力驱动头A2在啮合旋转的过程中动力受口 Al的回转轴线与感光元件AS或感光元件轮毂A7的回转轴线不对心而引起跳动,影响产品的品质;该技术方案的再一个不足之处在于,动力受口 Al的动力接收端部Alc呈锥形结构,其锥形结构的外表面任意一处到动力受口 Al的回转轴线的距离都比连接部Ald的半径大。然而在处理盒的安装过程中,处理盒是沿着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内的导轨安装的,该导轨具有上表面以及靠近旋转力驱动头A2的端部的一个侧面;导轨的上表面到动力受口 Al的回转轴线的距离为一定,并且导轨上表面距离动力受口 Al的回转轴线的距离为等于或略大于连接部Ald的半径。所以在处理盒安装的过程中,由于动力受口 Al在外力的作用下只能沿感光元件的回转轴线方向移动,因而在电子成像装置内的导轨的作用下,使动力受口 Al在感光元件的回转轴线方向上向靠近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内的旋转力驱动头A2的方向上移动后伸出。当动力受口 Al在导轨的作用下伸出后,其远离感光元件AS的端部到导轨的侧面的距离大于旋转力驱动头A2的端部到导轨的侧面的距离,并且旋转力驱动头A2固定地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中,只能在电机的作用下旋转而在其自身的回转轴线方向上无位移。因而,在处理盒的安装过程中,设置在动力受口 Al远离感光元件的端部可能与旋转力驱动头A2靠近处理盒的端部相抵触,并发生干涉,从而影响处理盒的安装。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处理盒,以解决现有处理盒的动力受口与旋转力驱动头动力传递不稳定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种处理盒,用于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中,所述电子成像装置内设置有旋转力驱动头,所述处理盒包括处理盒壳体、安装在处理盒壳体内部的感光元件、与感光元件连接并为感光元件提供动力的动力受口,所述动力受口包括旋转力接收端部,所述旋转力接收端部用以与所述旋转力驱动头啮合传递动力,所述动力受口上还设置有在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中的过程中避免旋转力接收端部与旋转力驱动头的端部之间发生干涉的让位部。所述动力受口在外力的作用下沿感光元件的轴线方向伸缩。所述电子成像装置内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具有上表面以及侧面,所述处理盒沿着所述导轨的上表面安装,所述动力受口的回转轴线与所述导轨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一定值,所述旋转力驱动头在其自身回转轴线方向上无位移,其端部到所述导轨的侧面的距离为一定值。所述处理盒还包括控制所述动力受口沿感光元件的轴线方向上伸出的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导套与定位圈,还包括限制所述导套相对于所述感光元件轴线旋转的卡块,所述控制机构可控制所述定位圈相对于感光元件的轴线旋转,并且所述定位圈带动所述导套移动。所述控制机构还包括与所述定位圈连接的按压杆和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一端与按压杆连接,另一端与处理盒壳体连接。所述处理盒壳体端部设置有轮毂,所述导套上设置有轴向限位接口,所述卡块设置在所述轮毂上并与所述轴向限位接口啮合,限制所述导套的旋转运动。所述让位部至少具有两个让位面,分别为径向让位面和轴向让位面。所述径向让位面上的点到动力受口的回转轴线及与其垂直的X轴相交所形成的面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导轨的上表面到动力受口的回转轴线的距离。所述旋转力接收端部设置有与所述旋转力驱动头啮合传递动力的啮合部,所述啮合部的端部到所述轴向让位面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旋转力驱动头靠近所述侧面的端部到所述侧面的距离。所述让位部至少具有第一径向让位面和第二径向让位面,所述第一径向让位面与第二径向让位面所形成的角度为大于或等于180度。[0017]所述旋转力接收端部设置有与所述旋转力驱动头啮合传递动力的啮合部,所述啮合部为一对卡爪,所述让位部有两个,并设置在所述一对卡爪中心连线的两侧。在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由于旋转力接收端部上还设置有使在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中的过程中旋转力接收端部与旋转力驱动头的端部之间让位而不发生干涉的让位部。解决了现有处理盒在处理盒安装的过程中设置在动力受口的旋转力接收端部有可能与旋转力驱动头发生干涉,从而妨碍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设备中的技术问题。
图1为背景技术方案的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方案的分解图图3为感光元件轮毂的立体视图图4为定位圈的立体视图图5为导套的立体视图图6为导套的剖面视图图7为动力受口的立体视图图8为动力受口另一方向的立体视图图9a为动力受口上没有设置让位部时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的状态示意图图9b为图9a沿图示C方向的视图图9c为动力受口设置有让位部时安装处理盒的状态图9d为图9c沿图示C方向的视图图9e为动力受口设置有让位部时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的另一种状态示意图图9f为图9e沿图示C方向的视图图1Oa为当动力受口的让位部的第一让位面和第二让位面形成180度的角度时将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实现让位的示意图图1Ob为当动力受口的让位部的第一让位面和第二让位面形成大于180度的角度时将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实现让位的示意图图1Oc为利用图1Ob的方案,当动力受口的卡爪的中心连线与处理盒的安装方向成一定夹角时仍能实现让位的示意图图1Od为将让位部的第一让位面与第二让位面形成的角度增大后实现让位的示意图图1Oe为利用图1Od的方案,当动力受口的卡爪的中心连线与处理盒的安装方向成一定夹角时仍能实现让位的示意图图1Of为让位部具有四个让位面的示意图图1la动力受口在伸出与旋转力驱动头啮合时卡爪与旋转力驱动头传递销钉相对的状态示意图图1lb为图1la的情况下动力受口在伸出后与旋转力驱动头发生干涉的示意图图12为图1lb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装配图图13感官元件轮毂的内部结构示意图[0043]图14为图1lb的情况下,动力传递销钉在感光元件轮毂内的状态示意图图15a为在图1lb的情况下,动力驱动头继续伸出过程的运动示意图图15b为动力受口沿图示A方向旋转后的状态示意图图15c为动力受口沿图示B方向旋转后的状态示意图图16为在动力受口伸出后与中空体的配合状态示意图图17a为另一种可以解决图1lb的情况的实施方式图17b为采用图17a的实施方式的另一种状态示意图图18动力受口发生倾斜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所使用的处理盒,包括处理盒壳体、安装在处理盒壳体内部的感光元件、与感光元件连接并为感光元件提供动力的动力受口、使所述动力受口可沿感光元件轴线方向缩回的伸缩机构和控制所述伸缩机构伸出的控制机构,所述伸缩机构与所述控制机构配合控制动力受口在感光元件的回转轴线方向上的伸缩。如图2所示,6为设置在感光元件(图中未示出)的一端上的感光元件轮毂,感光元件轮毂的外圆周上设置有斜齿轮,用于将旋转动力从感光元件传递给处理盒内的其它零部件。定位圈5和导套4相互配合用于控制动力受口 2沿着感光元件的轴线方向伸出从而与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内的旋转力驱动头I啮合传递动力。抵押扣8以及弹性元件7设置在动力受口 2上,用于控制动力受口 2在作用于按压杆(如图1所示按压杆A9,本技术方案图中未示出)上的外部作用力被撤销之后沿其伸出的反方向回缩。3为设置在动力受口上的动力传递部,用于将动力受口从电子成像装置接收到的旋转动力传递给感光元件轮毂6。图3为感光元件轮毂的结构视图,其内圆周向上设置有多个相互对称的受力柱61,受力柱61之间设置有间隙62,动力传递部3便可通过所述受力柱61将旋转动力传递给感光元件轮毂
6,进而驱动感光元件旋转,感光元件与感光元件轮毂同轴并相对固定。受力柱61两侧上设置有如图3所示的倾斜面61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伸缩机构包括动力传递部3 (本实施例中为动力传递销钉)、抵押扣8和弹性元件7 (如图1所示第二弹性元件A3);所述控制机构包括与所述伸缩机构连接的导套4、支撑所述导套的定位圈5、设置在所述轮毂(与图1所示轮毂All —致,图2中未示出)上的用以限制所述导套旋转的卡块(与图1所示Alle —致)、与所述定位圈5连接的按压杆和第一弹性元件(如图1所示的按压杆A9、第一弹性元件A10),还包括设置在动力受口 2上的带外凸球面的凸台24 (如图7所示);所述设置在轮毂上的卡块(如图1所示Alle),用于与设置在导套4上的轴向限位接口 44配合以限制导套4的转动;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一端与按压杆连接,另一端与处理盒壳体连接。图4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定位圈5的具体结构视图,51为沿着定位圈内圆柱面上设置的推出斜面,52为设置在推出斜面51端部的并与定位圈端面平行的第一支承台面,53为与推出斜面51另一端部连接并与定位圈端面平行的第二支承台面,第一支承台面52与第二支承台面53在定位圈的回转轴线方向上具有高度差。图5为导套4的结构视图,其上设置有斜面41以及与其端面平行的台面42,43为设置在其内圈上的内凹球面(如图6所示),44为与设置在轮毂上的卡块相互配合的轴向限位接口。在初始状态时,导套4的台面42与定位圈5的第一支承台面52啮合;当按压杆(图中未示出,如图1的按压杆A9)接收到外部作用力之后,驱动定位圈5相对于感光元件轮毂6旋转并在轴线方向上相对感光元件轮毂6不移动,但相对于导套4转动,而导套4在轮毂(与背景技术中图1所述轮毂Al I一致)的作用下与感光元件轮毂6相对不转动,在此过程中,定位圈5的推出斜面51始终与导套4上的斜面41啮合,斜面51和41之间随着定位圈5的转动而相对滑动,导套4在轮毂(如图1所示轮毂All)的作用下与感光元件轮毂6相对不转动。如此,通过斜面51和41的作用,并通过定位圈5的转动,可实现导套4在感光元件轮毂6的轴线方向上移动一定的距离。图1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动力受口 2的立体视图,动力受口 2包括旋转力接收端部21、让位部22、端部连接轴23、带外凸球面的凸台24、动力传递部安装孔25、连接轴26以及卡槽27 ;其中旋转力接收端部21上设置有支撑部212,并且两个让位部22对称设置在旋转力接收端部21靠近端部连接轴23的位置处;所述让位部22至少具有径向让位面221以及轴向让位面222,所述连接轴26上设置有凸台261,同时动力传递部安装孔25设置在该凸台上;所述卡槽用以设置所述抵押扣8。动力受口 2设置在感光元件轮毂上,并穿过定位圈5和导套4,其上设置的带外凸球面的凸台24与导套4内设置的内凹球面43 (如图6所示)相互配合,导套4在感光元件轮毂的轴线方向上移动的同时,带动动力受口 2沿感光元件轮毂的轴线方向上伸出,并与旋转力驱动头I啮合传递动力。当导套4被定位圈5带动并沿定位圈5的回转轴线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之后,定位圈5停止转动,导套4的台面42将与定位圈5上的第二支承台面53相啮合,即导套4被支承在定位圈5的第二支承台面53上,同时,动力受口 2随导套4 一起沿着感光元件轮毂的轴线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后与旋转力驱动头I啮合。在动力受口 2与旋转力驱动头I啮合旋转的过程中,感光元件可相对于处理盒壳体转动,但定位圈5与导套4相对于处理盒壳体不发生转动,并且导套4的台面42与定位圈5的第二支承台面53啮合可使导套4不回缩。通过设置台面支承这种方式,以达到相互止退的目的,可有效保证动力受口 2在与旋转力驱动头I啮合传递动力的过程中,仍与旋转力驱动头稳定啮合传递动力;并且有效避免背景技术中所述只有斜面接触支承的情况下,导套4回退,引起动力受口 2回退,导致动力受口 2与旋转力驱动头I啮合不稳定,甚至脱离啮合的情况的发生。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传递动力的过程中,导套4与定位圈5与处理盒壳体相对不转动,动力受口 2与处理盒壳体相对转动,动力受口 2通过与旋转力驱动头I啮合转动,将旋转动力通过动力传递部(本实施例中即为动力传递销钉3,其设置在动力传递部安装孔25中)传递给感光元件轮毂6,并通过感光元件轮毂6带动感光元件与处理盒发生相对转动。本技术方案在导套内部设置了内凹球面43,在动力受口上设置了带外凸球面的凸台24,将导套4和动力受口 2的配合设置成球面配合。在动力受口 2与旋转力驱动头I啮合传递动力的过程中,利用球面的配合,可以有效保证动力受口 2与导套4之间的对中性,同时也降低了动力受口 2与感光元件轮毂6之间的同轴度误差,从而降低了动力受口 2与旋转力驱动头I在啮合旋转的过程中动力受口 2的回转轴线与感光元件或感光元件轮毂6的回转轴线不对心而引起的跳动问题。图8所示为动力受口 2的立体视图,21为设置在动力受口端部的与旋转力驱动头
I啮合传递动力的旋转力接收端部,其上设置有用于传递动力的啮合部211,本实施例中将啮合部设置为卡爪、并设置有支撑部212,以及端面213 ;所述支撑部外部设有外表面2121和内表面2122 ;本技术方案中卡爪211为一对,并对称设置在动力受口 2的端面上,每个卡爪211沿动力受口 2的回转轴线L方向突出;2111为设置在卡爪211上与旋转力驱动头I啮合的接触面,并与动力受口 2的回转轴线相互平行或轻微倾斜,2112为设置在卡爪211上的曲面;动力受口 2的旋转力接收端部上设置有让位部22,该让位部用于调整处理盒在安装过程中动力受口 2的端部与旋转力驱动头I的端部11之间的距离。两个让位部22相对与动力受口 2的回转轴线L对称设置在旋转力接收端部21上;两个支撑部212 (如图7所示)相对于动力受口 2的回转轴线L对称设置在旋转力接收端部21上,并且每个支撑部212与每个让位部22相邻设置;假设图8所示坐标Z轴方向与动力受口 2的回转轴线L同向,当让位部22设置在与Z轴垂直的Y轴上并相对于Z轴对称,那么卡爪211就大致设置在与Y轴垂直的X轴方向上并相对与Z轴对称,并称X轴为两个卡爪211的中心连线。以下将对利用本技术方案时处理盒的安装过程几种状态进行描述。图9a以及图9b所示为动力受口上没有设置让位部时,将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的过程中,动力受口与旋转力驱动头可能发生干涉的情况。图9a中,9为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中的处理盒安装轨道;箭头所示C方向为处理盒的安装方向;旋转力驱动头I在电子成像装置不工作时,处于固定不动的状态,并与处理盒安装导轨9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不变,即旋转力驱动头I的端部11到导轨9的侧面92的距离为一定,图中标记为n ;图9a所示为设置在感光元件(图中未示出)一端的动力受口 2在随着处理盒安装时,动力受口 2所处的其中一种位置状态,即两个卡爪的中心连线方向(图中所示点划线方向,即前述X轴方向)与处理盒的安装方向大致平行时,此时动力受口 2与旋转力驱动头I发生干涉的过盈量最大。图9b所示为从处理盒的安装方向C看的视图,动力受口 2的旋转力接收端部21呈锥形结构,其锥形结构的外表面任意一处到动力受口 2的回转轴线L的距离都比端部连接轴23的半径大。然而在处理盒的安装过程中,处理盒是沿着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内的导轨安装的,导轨9的上表面91到动力受口 2的回转轴线L的距离为一定,图中标记此距离为dl,并且导轨的上表面91距离动力受口 2的回转轴线的距离为等于或略大于端部连接轴23的半径。所以在处理盒安装的过程中,由于动力受口 2在外力(所述外力包括所述控制机构和伸缩机构或其余外在因素)的作用下只能沿感光元件的回转轴线方向伸缩,处理盒沿着导轨进入电子成像装置内部时,动力受口的锥形结构的外表面与导轨的上表面接触产生轴向分力,使动力受口 2在感光元件的回转轴线方向上向靠近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内的旋转力驱动头I的方向上伸出。当动力受口 2伸出后,其卡爪端部到导轨的侧面92的距离kl大于旋转力驱动头I的端部11到导轨的侧面92的距离n。因而,在处理盒的安装过程中,动力受口伸出过多,设置在动力受口 2端部并沿其回转轴线方向上突出的卡爪211就有可能与旋转力驱动头I靠近处理盒的端部发生干涉,影响处理盒的继续安装。为了解决在处理盒安装的过程中动力受口 2与旋转力驱动头I发生干涉的问题,本技术方案所设置的让位部22设置有径向让位面221以及轴向让位面222 ;径向让位面221用于实现导轨9相对于动力受口 2的径向方向上的让位,而轴向让位面222用于实现导轨9相对于动力受口 2的回转轴线方向上的让位,使导轨进入动力受口 2的让位部22,动力受口在导轨的导引下滑行,进而保证动力受口 2不会伸出过多而与旋转力驱动头I发生干涉的情况。同时,所设置的让位部22,要使得卡爪211的端部到其轴向让位面222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旋转力驱动头I到导轨的侧面92的最短距离;并要使得径向让位面221上的点到动力受口的回转轴线及与其垂直的X轴相交所形成的面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导轨的上表面91到动力受口 2的回转轴线L的距离dl。图9c以及图9d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用了图8所示的让位部22后,处理盒在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中时的使用情况。两个让位部22设置在两个卡爪211的中心连线的两侧,并相对于动力受口 2的回转轴线L对称。图9c所示,当安装处理盒时,动力受口 2所处的状态仍是两个卡爪211的中心连线与处理盒的安装方向大致平行。图9d为图9c从C方向看的视图,在让位部22的作用下,使得动力受口 2与导轨9发生沿动力受口 2的径向以及轴向的让位;此时,让位部的轴向让位面222靠着导轨9的侧面92,那么,卡爪211的端部到导轨9的侧面92的距离k2等于卡爪的211端部到让位部22的轴向让位面222的距离。即达到使得卡爪211的端部到导轨9的侧面92的距离k2小于或等于旋转力驱动头I端部11到导轨9的侧面92的最短距离n ;同时,径向让位面221上的点到动力受口的回转轴线及与其垂直的X轴相交所形成的面的距离d2小于导轨的上表面91到动力受口 2的回转轴线L的距离dl,从而达到了防止在处理盒的安装过程中动力受口 2与旋转力驱动头I发生干涉的问题。当安装处理盒时,动力受口 2处于图9e所示的状态,即两个卡爪211的中心连线与处理盒的安装方向(即图示C方向)垂直,图9f为图9e从C方向看的视图。由于本技术方案中卡爪211为一对,并相对于动力受口 2的回转轴线L对称分布,同时让位部设置在卡爪的中心连线的两侧。因而,当处理盒在安装过程出现如图9e所示情况时,如图9f所示,即使动力受口 2与旋转力驱动头I存在最大过盈量,但是动力受口 2的卡爪可以与旋转力驱动头I避让而不发生干涉,即此时,动力受口 2的端面213到导轨的侧面92的距离k3小于旋转力驱动头I到导轨9的侧面92的距离n,此时,动力受口 2的卡爪端部与旋转力驱动头I的端部11没有干涉,可以实现处理盒的顺利安装。为了增大让位部22被使用的机会,降低处理盒安装时与电子成像装置内部的旋转力驱动头发生干涉的概率,图1Oa至图1Oe将描述如何对让位部进行设置。图1Oa为在进行处理盒安装过程中,当设置在动力受口上的卡爪的中心连线与处理盒的安装方向平行时,从处理盒安装的方向C向看的视图。图1Oa所示动力受口 2上设置的让位部22,每个让位部具有相交的径向让位面221以及轴向让位面222。为了增大让位部的让位范围,让位部22设置如图1Ob所示,让位部22具有第一径向让位面22lal、第二径向让位面221a2以及轴向让位面222,此时让位面221al与221a2形成大于180°的角度a (如图1Oa所示1-1方向视图),而图1Oa所示情况只是当第一径向让位面221al与第二径向让位面221a2形成的角度为180°时的特例;如此,可实现让位部22具有较大的让位范围,从而降低动力受口 2与旋转力驱动头发生干涉的概率。图1Oc所示为,当让位部22设置如图1Ob的情况时,而设置在动力受口 2上的一对卡爪211的中心连线与处理盒的安装方向成一定的夹角的时候,让位部22仍然能起到让位的作用,使得动力受口 2避免与旋转力驱动头I发生干涉。在保证支撑部212具有足够的强度的情况下,让位部22的第一让径向位面221al与第二径向让位面221a2形成的角度越大,就越能降低在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中的过程中动力受口 2与旋转力驱动头I发生干涉的概率,如图1Od以及图1Oe所示。若图1Od所示让位部22的第一径向让位面221al与第二径向让位面221a2形成的角度P大于a,那么图1Od所设置的让位便具有更大让位范围,如图1Oe所示。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在本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对让位部的具体结构所做的变形。如图1Of所示让位部还包括4个让位面的情况。该让位部具有的第一径向让位面221al、第二径向让位面221a2、第三径向让位面221a3以及轴向让位面222,仍然可以实现前述让位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方案的实现,是通过外部控制机构控制动力受口沿感光元件的回转轴线方向伸出并与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内部的旋转力驱动头啮合传递动力的。因而在将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中之后,还需要通过外部控制机构控制动力受口沿感光元件的回转轴线方向伸出,并且设置在感光元件一端的感光元件轮毂与感光元件是同轴设置的,动力受口在移动的过程中不发生摆动。图1la所示情况,为当动力受口 2在被驱动沿感光元件轴线的方向伸出的过程中,设置在动力受口的旋转力接收端部21上的卡爪211正对设置在旋转力驱动头I上的旋转力传递部12 ;图1lb所示情况为动力受口 2继续沿感光元件的回转轴线方向伸出并与设置在旋转力驱动头I上的旋转力传递部12相互抵触,从而妨碍了动力受口 2继续伸出与旋转力驱动头I啮合传递动力。图12所示为处于图1lb的状态时,本技术方案的装配状态,通过旋转力驱动头I的动力传递部12与动力受口 2的卡爪211啮合,将旋转动力传递给动力受口 2,并通过设置在动力受口 2上的动力传递部3将动力传递给感光元件轮毂6,再通过设置在感光元件轮毂6上的受力柱61将动力传递给感光元件(图中未示出)。图13所示为感光元件轮毂6内部的具体结构,其内圆周方向上分布有多个受力柱61,受力柱之间具有间隙62,间隙62具有设置在受力柱上的侧面612、斜面611以及力传递啮合面613 ;而感光元件轮毂内部为中空结构,该中空结构包括通孔63、设置在受力柱上的侧圆弧面614、倾斜圆弧面615以及比圆弧面614的直径大的圆弧面616。因而,所形成的间隙62具有自感光元件轮毂靠近感光元件的一端向远离感光元件的一端由窄变宽的特点,感光元件轮毂内所形成的中空结构也具自感光元件轮毂靠近感光元件的一端向远离感光元件的一端有由窄变宽的特点。图14所示为当处于图1lb所示状态时,动力传递销钉3在感光元件轮毂6内所处的位置,即处于在感光元件轮毂6内两个对称设置的受力柱61之间的间隙62之中。由于间隙62具有自靠近感光元件的一端向远离感光元件的一端由窄变宽的特点,动力传递销钉3与动力受口2具有相对固定的位置,当动力受口 2被控制机构控制沿感光元件回转轴线方向上伸出时,动力传递销钉3随之在间隙62内移动,并从间隙开口较窄的一端移向间隙开口较宽处,即从窄口处移动到宽口处,而且动力受口在移动的过程中保持不转动并且不发生摆动,动力受口 2的传递部3在间隙61的窄口处时与间隙之间的缝隙较小,而在动力受口移动一段距离后,从窄口出移动到宽口处,动力传递部3与间隙61之间的缝隙增大,因而动力传递部可在感光元件轮毂6周向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回转角度。所以,当动力受口 2继续沿感光元件的回转轴线方向伸出时,卡爪211与旋转力驱动头I的旋转力传递部12相互抵触的作用下,动力受口 I发生转动,如图15a所示。若动力受口沿A方向旋转,动力受口伸出后与旋转力驱动头啮合的状态如图15b所示;若动力受口沿B方向旋转,旋转力传递部12滑过设置在卡爪211上的斜面2112,动力受口伸出后与旋转力驱动头啮合的状态如图15c所示。为了在出现如图1lb所示的情况下仍然可实现动力受口 2与旋转力驱动头I啮合,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可以采用如16至图18所示实施方式。而在动力受口处于初始状态时,即还没有伸出之前,动力受口的连接轴26上用于安装传递部3的凸台261的外表面与设置在感光元件轮毂6的受力柱61上的圆弧面614配合。而图16所示的状态为,动力受口 2在控制机构的作用下沿感光元件轴线方向上伸出(如图16所示箭头方向)了一段距离;此时,所述凸台261的外表面完全与侧圆弧面614脱离配合,同时动力受口穿过感光元件轮毂6的中空体,所述中空体具有自感光元件轮毂6靠近感光元件的一端向远离感光元件的一端由窄变宽的特点,动力受口 2的连接轴26与通孔63之间存在间隙,因而动力受口的连接轴26与所述中空体形成了间隙;此时,动力受口 2仅由其带球面的凸台与导套4上的内凹球面相互啮合支承。因而,当动力受口 2沿感光元件轴线方向伸出时,其上的卡爪211与旋转力驱动头I上的旋转力传递部12相抵触,使动力受口相对于感光元件轮毂6的回转轴线发生倾斜,可能发生如图17a或图17b所示情况,图示箭头方向为动力受口的伸出方向,从而实现动力受口 2与旋转力驱动头I的啮合。图18所示为发生如图17a所示动力受口 2在与旋转力驱动头I相互抵触作用后,即在旋转力驱动头I的外力作用下,动力受口 2发生倾斜的状态示意图,此时,旋转力驱动头I进入动力受口 2的旋转力接收端部21。当旋转力驱动头I发生旋转后,其旋转力传递部12与卡爪211啮合,动力受口 2被摆正后,即动力受口 2的回转轴线基本与感光元件的回转轴线基本同轴,便实现了设置在感光元件端部的动力受口与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内的旋转力驱动头啮合传递动力。同时,本技术方案也有利于从电子成像装置中取下处理盒,旋转力驱动头I与动力受口 2在旋转传递动力过程中始终啮合咬紧,当拆卸处理盒时,动力受口 2可相对与感光元件的回转轴线发生倾斜,使得卡爪211与旋转力传递部12脱离啮合,方便取出处理盒。
权利要求1.一种处理盒,用于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中,所述电子成像装置内设置有旋转力驱动头,所述处理盒包括处理盒壳体、安装在处理盒壳体内部的感光元件、与感光元件连接并为感光元件提供动力的动力受口,所述动力受口包括旋转力接收端部,所述旋转力接收端部用以与所述旋转力驱动头啮合传递动力,其特征是所述动力受口上还设置有在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中的过程中避免旋转力接收端部与旋转力驱动头的端部之间发生干涉的让位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动力受口在外力的作用下沿感光元件的轴线方向伸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电子成像装置内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具有上表面以及侧面,所述处理盒沿着所述导轨的上表面安装,所述动力受口的回转轴线与所述导轨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一定值,所述旋转力驱动头在其自身回转轴线方向上无位移,其端部到所述导轨的侧面的距离为一定值。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处理盒还包括控制所述动力受口沿感光元件的轴线方向上伸出的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导套与定位圈,还包括限制所述导套相对于所述感光元件轴线旋转的卡块,所述控制机构可控制所述定位圈相对于感光元件的轴线旋转,并且所述定位圈带动所述导套移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控制机构还包括与所述定位圈连接的按压杆和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一端与按压杆连接,另一端与处理盒壳体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处理盒壳体端部设置有轮毂,所述导套上设置有轴向限位接口,所述卡块设置在所述轮毂上并与所述轴向限位接口啮合,限制所述导套的旋转运动。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让位部至少具有两个让位面,分别为径向让位面和轴向让位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径向让位面上的点到动力受口的回转轴线及与其垂直的X轴相交所形成的面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导轨的上表面到动力受口的回转轴线的距离。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旋转力接收端部设置有与所述旋转力驱动头啮合传递动力的啮合部,所述啮合部的端部到所述轴向让位面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旋转力驱动头靠近所述侧面的端部到所述侧面的距离。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让位部至少具有第一径向让位面和第二径向让位面,所述第一径向让位面与第二径向让位面所形成的角度为大于或等于180 度。
11.如权利要求7至10所述的任一种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旋转力接收端部设置有与所述旋转力驱动头啮合传递动力的啮合部,所述啮合部为一对卡爪,所述让位部有两个, 并设置在所述一对卡爪中心连线的两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处理盒,用于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中,电子成像装置内设置有旋转力驱动头,处理盒包括处理盒壳体、安装在处理盒壳体内部的感光元件、与感光元件连接并为感光元件提供动力的动力受口,动力受口包括旋转力接收端部,旋转力接收端部用以与旋转力驱动头啮合传递动力,动力受口上还设置有在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中的过程中避免旋转力接收端部与旋转力驱动头的端部之间发生干涉的让位部。解决了现有处理盒在处理盒安装的过程中设置在动力受口上的旋转力接收端部有可能与旋转力驱动头相抵触发生干涉,从而妨碍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中的技术问题。
文档编号G03G21/18GK202886850SQ20122059216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2日
发明者李永红, 戴曙春, 曹建新, 吴连俊 申请人: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相关推荐
专利名称:具固定套设阻尼元件柄轴的手术灯旋臂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属于照明装置部件,特别是一种具固定套设阻尼元件柄轴的手术灯旋臂。如图7所示,传统的手术灯旋臂藉由螺丝1作单点定位,更由于螺丝1直接与柄轴2接触,因金属与金属间的摩擦力
专利名称:发送设备及方法、接收设备及方法和发送接收设备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发送机、发送方法、接收机、接收方法和收发机,具体涉及用于允许用户在移动电话上以高音调通话的发送机、发送方法、接收机、接收方法和收发机。背景技术: 由于在移动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二极管台灯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属于日常生活领域,涉及台灯,尤其是一种新型二极管台灯。背景技术:目前,学生用的台灯均采用灯管或者灯泡,灯管或者灯泡的亮度较高,而且刺眼,影响了学生的视力,造成学生中的近视眼疾病有较多
专利名称:一种带弧度的液晶镜片变色眼镜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特种眼镜制作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带弧度的液晶镜片变色眼镜。背景技术:本发明是申请号为200820035000. 5 —种会车眼镜的后续改进型。由于制作眼镜所用液晶镜片材料
专利名称:撞击显示电量的手电筒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撞击显示电量的手电筒,它属于手电筒技术领域,特别是具有电量显示功能的手电筒。技术背景手电筒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电池没有电的情况。传统的手电筒因为没有电池的剩余电量的显示功
专利名称:条形光源led灯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半导体光源,进一步涉及一种条形光源发光二极管(LED)灯。背景技术: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基本结构是一块电致发光的半导体材料,置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