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副车架及其横梁稳定杆支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副车架及其横梁稳定杆支架,其能实现产品轻量化的要求。其中前副车架横梁稳定杆支架由一钢板冲压而成,包括前侧侧壁、后侧侧壁以及外侧侧壁,前侧侧壁、后侧侧壁以及外侧侧壁分别于底部具有翻边,该翻边用于焊接前副车架的后横梁,其特点是,还包括上侧侧壁以及内侧侧壁,上侧侧壁是与前侧侧壁、后侧侧壁以及外侧侧壁成一体,而内侧侧壁是自上侧侧壁向下折弯,内侧侧壁的底部也用于与前副车架的后横梁焊接,并且还与前、后侧壁分别焊接。
【专利说明】前副车架及其横梁稳定杆支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前副车架及其横梁稳定杆支架。
【背景技术】
[0002]横向稳定杆是汽车悬架中的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减少汽车横向侧倾程度和改善平顺性。
[0003]如图1所示,前副车架包括前横梁2、后横梁8、两边梁4、前防撞盒1、控制臂前安装孔5、控制臂后安装孔6、横向稳定杆支架7以及转向架安装孔9。前悬的横向稳定杆一般在副车架有左右两个安装点,因此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必须满足一定的刚度和强度要求。
[0004]随着日益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对于前副车架横向稳定杆支架的设计来讲,除了原来刚度强度性能要求外,对重量目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性能要求与重量目标存在矛盾,从而对前副车架横向稳定杆支架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005]传统的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如图1和图2所示,由一片钢板冲压而成,其包括前侧侧壁11、后侧侧壁12以及外侧侧壁13,其上侧、底侧以及内侧侧壁为开放形状,各侧壁的底部具有翻边16,外侧侧壁13的顶部有凹坑14,起到局部加强作用,两侧壁上有横梁稳定杆安装孔15,通过翻边16与副车架后横梁8相焊。
[0006]传统的横向稳定杆支架,在强度计算中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图2中的焊接起弧收弧处,即翻边16与后横梁8搭接处)、刚度偏低。为了满足性能要求一般需要把钢板加厚到
3.5mm左右,从而造成结构增重,与结构的轻量化设计要求不符。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副车架及其横梁稳定杆支架,其能实现产品轻量化的要求。
[0008]为实现所述目的的前副车架横梁稳定杆支架,由一钢板冲压而成,包括前侧侧壁、后侧侧壁以及外侧侧壁,前侧侧壁、后侧侧壁以及外侧侧壁分别于底部具有翻边,该翻边用于焊接前副车架的后横梁,其特点是,还包括上侧侧壁以及内侧侧壁,上侧侧壁是与前侧侧壁、后侧侧壁以及外侧侧壁成一体,而内侧侧壁是自上侧侧壁向下折弯,内侧侧壁的底部也用于与前副车架的后横梁焊接,并且还与前、后侧壁分别焊接。
[0009]所述的前副车架横梁稳定杆支架,其进一步的特点是,内侧侧壁于上侧侧壁的折弯处与前、后侧侧壁之间分别形成有缺口。
[0010]所述的前副车架横梁稳定杆支架,其进一步的特点是,上侧侧壁与前、后侧侧壁的折弯处分别形成有加强筋。
[0011]所述的前副车架横梁稳定杆支架,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钢板的厚度为2.0mm。
[0012]为实现所述目的的前副车架,包括后横梁、横向稳定杆以及在后横梁两端分别设置的横向稳定杆支架,横向稳定杆支架由一钢板冲压而成,包括前侧侧壁、后侧侧壁以及外侧侧壁,前侧侧壁、后侧侧壁以及外侧侧壁分别于底部具有翻边,该翻边焊接前副车架的后横梁,其特点是,横向稳定杆支架还包括上侧侧壁以及内侧侧壁,上侧侧壁是与前侧侧壁、后侧侧壁以及外侧侧壁成一体,而内侧侧壁是自上侧侧壁向下折弯,内侧侧壁的底部也与前副车架的后横梁焊接,并且还与前、后侧壁分别焊接。
[0013]所述的前副车架,其进一步的特点是,内侧侧壁于上侧侧壁的折弯处与前、后侧侧壁之间分别形成有缺口。
[0014]所述的前副车架,其进一步的特点是,上侧侧壁与前、后侧侧壁的折弯处分别形成有加强筋。
[0015]所述的前副车架,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钢板的厚度为2.0mm。
[0016]前述技术方案可以将横向稳定杆支架做薄,因此可以满足产品轻量化的要求。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前副车架的示意图。
[0018]图2是传统横向稳定杆支架的立体图。
[001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横向稳定杆支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如图3所示,由一片钢板冲压而成,其包括前侧侧壁21、后侧侧壁22以及外侧侧壁23,还包括上侧侧壁29和内侧侧壁27,前侧侧壁21、后侧侧壁22以及外侧侧壁23的底部具有翻边26,前、后侧壁上有横梁稳定杆安装孔25,参照图1通过翻边26与副车架后横梁8相焊。
[0021]上侧侧壁29和前侧侧壁21、后侧侧壁22以及外侧侧壁23相接成一体,内侧侧壁27自上侧侧壁29向下翻边,内侧侧壁27与前、后侧壁21、22的内侧焊接,并且内侧侧壁27的底部还与后横梁8焊接。
[0022]在内侧侧壁27的倒角处或者折弯处,与前、后侧壁21、22之间分别形成有缺口 28。
[0023]在上侧侧壁29和前、后侧壁21、22的倒角处或者折弯处分别形成有局部加强筋24。
[002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除了通过翻边26与后横梁8焊接夕卜,还通过内侧侧壁27与后横梁8焊接。
[0025]参照图1和图3,前述实施例是以后横梁8的右侧的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为例进行说明,但前述说明同时也适合于左侧的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其中内侧侧壁是比外侧侧壁更靠近后横梁8内侧的侧壁。
[0026]图3中新设计的横向稳定杆支架与图2传统的横向稳定杆支架相比新支架的上部、内侧封闭。缺口 28可以明显改善产品的工艺性,同时也消除了局部应力集中。
[0027]内侧侧壁27与横向稳定杆支架自身以及横梁8均焊接,这样横向稳定杆支架就形成一个封闭的盒子,具有更好的整体性。
[0028]发明人对新支架的刚度和强度进行校核,计算结果表明新结构各个方向的刚度都有提高,且原来传统支架起收弧焊处的应力集中现象基本消除。满足同样的强度刚度要求支架的厚度由原来的3.5mm降到2.0mm。
[0029]改动后的设计方案具有质量轻、定位方便、工艺简单易加工、易装配等优点。
【权利要求】
1.一种前副车架横梁稳定杆支架,由一钢板冲压而成,包括前侧侧壁、后侧侧壁以及外侧侧壁,前侧侧壁、后侧侧壁以及外侧侧壁分别于底部具有翻边,该翻边用于焊接前副车架的后横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侧侧壁以及内侧侧壁,上侧侧壁是与前侧侧壁、后侧侧壁以及外侧侧壁成一体,而内侧侧壁是自上侧侧壁向下折弯,内侧侧壁的底部也用于与前副车架的后横梁焊接,并且还与前、后侧壁分别焊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横梁稳定杆支架,其特征在于,内侧侧壁于上侧侧壁的折弯处与前、后侧侧壁之间分别形成有缺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横梁稳定杆支架,其特征在于,上侧侧壁与前、后侧侧壁的折弯处分别形成有加强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横梁稳定杆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的厚度为2.0mm0
5.一种前副车架,包括后横梁、横向稳定杆以及在后横梁两端分别设置的横向稳定杆支架,横向稳定杆支架由一钢板冲压而成,包括前侧侧壁、后侧侧壁以及外侧侧壁,前侧侧壁、后侧侧壁以及外侧侧壁分别于底部具有翻边,该翻边焊接前副车架的后横梁,其特征在于,横向稳定杆支架还包括上侧侧壁以及内侧侧壁,上侧侧壁是与前侧侧壁、后侧侧壁以及外侧侧壁成一体,而内侧侧壁是自上侧侧壁向下折弯,内侧侧壁的底部也与前副车架的后横梁焊接,并且还与前、后侧壁分别焊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内侧侧壁于上侧侧壁的折弯处与前、后侧侧壁之间分别形成有缺口。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上侧侧壁与前、后侧侧壁的折弯处分别形成有加强筋。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的厚度为2.0mm。
【文档编号】B62D21/10GK203497001SQ201320607830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9日
【发明者】唐希文, 王成龙, 范巍 申请人: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前副车架及其横梁稳定杆支架的制作方法
相关推荐
有源降噪自适应滤波器自适应率调节的制作方法【专利摘要】一种用于确定针对有源降噪系统中自适应滤波器的泄漏因子或自适应率或者这两者的方法。泄漏因子或自适应率或者这两者可以依赖于输入参考信号的参数而改变。该参数可以包括参考信号输入频率、参考输入信
专利名称:一种吹管乐器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民族乐器,曾是一种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气鸣吹管乐器。背景技术:胡笳是一种木制双簧吹管乐器,源自北方游牧民族,历史上因战乱、封建统治和分散游牧等原因而早已失传,现今仅在有限的文献中可找到只
专利名称:一种咖啡机用音乐蜂鸣器电路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音乐蜂鸣电路,具体地,涉及一种咖啡机用音乐蜂鸣器电路。 背景技术:目前,在音乐蜂鸣电路中,通过一个IO 口控制三极管,以直接驱动蜂鸣器。但是,将上述音乐蜂鸣电路用在咖啡机
专利名称:一种彩色墨粉及其制备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彩色墨粉及其制备方法。具体地讲是适用于彩色复印机、彩色打印机、 彩色传真机、彩色数码一体机和彩色印刷机等设备的彩色墨粉,以及该彩色墨粉的制备方法。背景技术:目前,彩色复印机、彩色打印
专利名称:面板承载器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面板承载器,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调节式面板承载 器,以承载不同尺寸的面板。背景技术:目前,液晶显示器(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笔 记型计
专利名称:多功能喇叭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多功能喇叭。按国际专利分类表(IPC)属于作业运输部,交通运输分部,无轨陆用车辆大类,自行车特有的而其它未列入的附件小类,音响信号或报警装置组技术领域。目前,现有和曾有的关于音响信号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