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构成显示部的像素内,具有进行透射显示的透射显示 部、与进行反射显示的反射显示部,并且前述透射显示部及反射显示部, 在第1M具备有对包括于内部的液晶层的液晶分子进行取向控制的第1
电极及第2电极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由便携电话机、PD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 数字静止照相机、数字摄^^几等所代表的便携设备用的液晶显示装置中, 从室内到室外,在多种环境下要求高的可视性。在如此的背景之下,近年 来,在子像素内兼具透射显示部与反射显示部的所谓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 置受到注目。
现有,作为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 一般采用以元件基板的像素电极 与对向M的对向电极之间的电场对液晶分子进行驱动的所谓纵向电场驱 动方式。因为在将透射显示部与反射显示部设置于子像素内的半透射型液 晶显示装置中,反射显示部的光路成为透射显示部的光路的倍数,所以必 须在透射型显示模式中采用半波长(入/2)光调制、而在反射型显示模式 中采用四分之一波长(入/4)光调制,例如,通过在子像素内设置不相同 的液晶层厚度(单元间隙)而应对。
以宽视场角、高对比度的透射显示为众所周知的FFS (Fringe Field Switching,边缘场开关)、IPS (In Plane Switching,面内开关)等的所谓 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相比于现有的装置能够期待 良好的可视性。但是,被指出如下问题若采用如现有的对单元间隙进行调整的构成而应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则透射显示部变得常黑、反射显示 部变得常白。
例如,在专利文献l中,揭示出在将横向电场施加于液晶层的半透 射型IPS方式中,按照原样的话,当反射显示部为亮显示时在透射显示部 中变成暗显示,或者成为与^f目反的关系,反射显示部与透射显示部成为 互不相同的施加电压依存性。而且,公开了为了对此进行解决,在反射 显示部,形成光程差为2分之1波长的内置相位板,并使反射显示部的液 晶层的光程差为4分之1波长。
并且,在专利文献2中,揭示出若对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以横向 电场进行驱动,则反射区域成为常白、而透射区域成为常黑。而且,^S开 了为了对此进行解决,在下部侧M与设置于下部侧14l之侧的偏g 之间配置2分之1波长板。
专利文献1特开2005—338256号7>才艮专利文献2特开2003—344837号7>才艮
如上述地,在所谓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中,存 在透射显示部变得常黑、反射显示部变得常白的问题。在为了使其正常显 示、即透射显示部和>^射显示部都为常黑或者常白,采用了由专利文献l、 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的情况下,存在虽然在透射显示中可得到充分的 显示特性,但是在反射显示中得不到充分的反射率等的问题,并且面板的 构成变得复杂。相对于此,虽然可以在透射显示部与反射显示部使液晶分 子的驱动方式不同而使透射显示部和反射显示部都为常黑或者常白,但是
致对比度下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着眼于上述现有例的问题所作出,目的在于提供可靠 地防止尤其产生于透射显示部的光泄漏而4吏对比度提高的液晶显示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第1方式中的液晶显示装置,在第l!4l与第2!4l之间夹持液晶层,在i个像素内,具有进行透射显示的透射显示部、 与进行反射显示的反射显示部,并在第l皿具备有对前述液晶层的液晶
分子进行取向控制的第1电极及第2电极,特征为前述第1电极,与前 述第2电极一起设置于前述透射显示部,另一方面还与形成于前述第1基 板或前述第2 g的第3电极一起设置于反射显示部;至少在第1电极或 第2电极之一方,形成有沿正交于前述透射显示部与前述反射显示部的边 界线的正交轴延伸的缝隙。
在该第1方式中,因为形成于第1电极及第2电极的任一方的多个缝 隙沿正交于透射显示部与反射显示部的边界线的正交轴,相对于正交轴平 行地或倾斜预定角度所形成,使透射显示部处的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与缝 隙的延伸方向基本平行,在第1 ^或第2基板具备第3电极,第1电极 与第2电极一起设置于透射显示部,另一方面还与第3电极一起设置于反 射显示部,第2电极与第3电极独立地被施加电位,所以在透射显示部的 第1电极及第2电极间施加电压而产生电场、并在反射显示部的第1电极 及第3电极间不施加电压的黑显示状态下,反射显示部附近的透射显示部 的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不会因在反射显示部产生的电场发生变 化,能够可靠地防止光泄漏而使对比度提高。
并且,第2方式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特征为在第1方式中,前述缝 隙,相对于前述正交轴以-15。 +15。的角度范围与前述正交轴平行或 倾斜延伸。
在该第2方式中,因为使缝隙的倾斜角相对于正交轴以-15° ~+15 °的角度范围平行或倾斜,所以能够使沿该缝隙的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旋 转方向稳定。
进而,第3方式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特征为在第1方式或第2方式 中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前述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相对于前述缝隙的延伸方 向沿顺时4十方向及逆时4十方向的4壬一方i殳定为-15。 ~+15。的范围的倾斜角。
在该第3方式中,因为^f吏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相对于缝隙的延伸方向设定为-15° ~+15度的范围的倾斜角,所以能够使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 旋转方向稳定,将液晶分子相对于缝隙Sl的延伸方向的初始取向方向设 定为5° ,因能够更可靠地使液晶分子的旋转方向稳定而优选。并且,缝 隙的延伸方向与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越接近,越能够对由产生于进行摩擦 时的摩擦布的接触不充分、伴随于此的紊乱等引起的显示异常进行抑制。
并且,第4方式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特征为在第1方式中,前述透 射显示部及前述反射显示部的前述第2电极及第3电极,是被施加互相反 相的电位的共用电极。
在该第4方式中,因为前述透射显示部及前述反射显示部的前述第2 电极及第3电极,是被施加互相反相的电位的共用电极,所以透射显示部 和反射显示部都能够容易地进行常黑或者常白显示。
并且,第5方式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特征为在第1方式~第4方式 的任一个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前述第1电极及前述第2电极通过绝缘膜所 叠层,前述缝隙形成于前述第1电极及前述第2电极之中的配置于液晶层 侧的电极。在该第5方式中,因为前述第1电极及前述第2电极通过绝缘 膜所叠层,前述缝隙形成于前述第1电极及前述第2电极之中的配置于液 晶层侧的电极,所以能够对液晶层的液晶分子进行取向控制的区域增大, 能够使透射率提高。
并且,第6方式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特征为在第1方式~第4方式 的任一个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前述缝隙形成于前述第1电极及前述第2电 极的双方。
在该第6方式中,因为前述缝隙形成于前述第1电极及前述第2电极 的双方,所以能够以更简单的结构向液晶层的液晶分子施加基本平行于第 lM的表面的横向电场。
并且,第7方式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特征为在第1方式~第6方式 的任一个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前述第3电极,形成于第2基板。
在该第7方式中,因为前述第3电极形成于第2M,所以在其与形 成于第1基板的第2电极之间,能够在反射显示部中按基本垂直于第1基板的表面的方向形成纵向电场。
并且,第8方式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特征为在第1方式 第7方式 的任一个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前述缝隙仅^L置于透射显示部。
在该第8方式中,第3电极,因为缝隙仅设置于透射显示部,所以能 够在透射显示部中应用宽视场角的横向电场显示模式,并且在反射显示部 中应用适合反射显示的显示模式。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应用于半透射型液晶装置的情况下的一实施方式 的剖面图。
图2是模式性地表示像素的俯视图。
图3是模式性地表示像素的俯视图,(a)是缝隙相对于透射显示部与
反射显示部的边界线的正交轴平行的情况下的俯视图,(b)与(c )是缝隙
相对于边界线的正交轴倾斜的情况下的俯视图。
图4是模式性地表示像素的驱动状态的图,(a)、 (b)分别是表示黑
显示状态、白显示状态的模式图。
图5是模式性地表示现有例的像素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现有的例的像素的黑显示状态的模拟结果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现有的例的像素的光泄漏状态的模拟结果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像素的黑显示状态的模拟结果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像素的光泄漏状态的模拟结果的说明图。
图10是与表示本发明的透射显示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缝隙相正交的
方向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1…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2…显示部,3…像素,12…透射显示部, 14…反射显示部,16…背光源,18…元件^i4l侧偏g, 19…对向^J^侧 偏振板,20…元件^L, 22…玻璃W1, 24…半导体层,26…栅绝缘膜, 28…栅电极,30…层间绝缘膜,32、 33…源、漏电极,34…平坦化膜,36... 像素电极,38…反射板,40…FFS绝缘膜,42…共用电极,50…液晶层,60…对向H 62…玻璃基板,64…黑矩阵,66…滤色器,68…反射区域 间隙调整层。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基于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在附图 中,l表示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该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l,具备构成 显示部2的多个像素3,其中之1的像素3包括通过FFS方式进行透射 显示的透射显示部12、与通过ECB ( Electrically Controled Birefringence, 电场控制双折射)方式进行反射显示的反射显示部14所构成。
在图1的例中,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l,包括背光源16、作为第 1基板的具有透光性的元件M 20、相对于该元件基板20通过液晶层50 而相对向的作为第2 a的具有透光性的对向M 60、配置于背光源16 与元件基板20之间的元件141侧偏#^ 18、和配置于对向^ 60的外侧 的对向基板侧偏振板19所构成。
对向M60,在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l中,为面向用户之侧。也就 是说,用户,从对向基敗60之侧,能够辨认由液晶层50的光学特性引起 的明暗。
而且,在透射显示部12中,来自背光源16的光,经由元件J4l侧偏 18、元件J4120、液晶层50、对向基板60、对向14l侧偏g19, 到达用户的眼睛。
并且,在反射显示部14中,外光经由对向M侧偏振板19、对向基 板60到达液晶层50,并以形成于元件基板20的上表面的反射板38所反 射,再度经由液晶层50、对向^60、对向皿侧偏振板19,到达用户 的眼睛。
对向基板60,叠层若干膜所构成。在图1的例中,从对向M侧偏振 板19侧朝向元件1^20侧,包括玻璃^62、黑矩阵64、滤色器66、 反射区域间隙调整层68、作为反射显示部14中的共用电极的反射显示用 共用电极70、衬垫72所构成。因为它们的材料尺寸、形成方法等能够应用作为一般性的有源矩阵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而被公知的方法,所 以对详细的i兌明进行省略。
在此,反射区域间隙调整层68,由于成为反射显示部14的光路的倍 数,所以为了在透射型显示模式中采用半波长(入/2)光调制、而在反射 型显示模式中采用四分之一波长(入/4)光调制而设置。如此地,通过设 置反射区域间隙调整层68,在反射显示部14的液晶层50的厚度与透射显 示部12的液晶层50的厚度方面产生差别。该液晶层50的厚度,使得反射 显示部14的相位差基本变成And-入/4、透射显示部12的相位差基本 变成Ad-入/ 2地,以反射区域间隙调整层68的厚度进行调整。关于反 射区域间隙调整层68,既可以使之具有1/4波长板的功能,也可以作为 所谓的内置相位差层而起作用。
元件基板20,既可称为元件侧基板,也可称为TFT (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基板,是配置开关元件之侧的^L,是与对向基 板60对向的基板。在元件M20的上表面,通过公知的膜形成技术与图 形形成技术,叠层有图形化为多层结构的多个膜。
在图l的例中,从背光源16侧朝向液晶层50侧,依次叠层形成玻璃 基板22、半导体层24、栅绝缘膜26、栅电极28、层间绝缘膜30、源漏电 极32、 33、平坦化膜34、共用电极42、 FFS绝缘膜40、反射板38、像素 电极36。因为它们的材料、尺寸、形成方法等,能够采用作为一般性的有 源矩阵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而被公知的方法,所以对其详细的说明 进行省略。
在此,与透射显示部12中的FFS方式相关的构成,为形成于平坦化 膜34的上表面的共用电极42、与通过FFS绝缘膜40配置于共用电极42 的上表面的像素电极36。这些共用电极42及^象素电极36例如以ITO (Indium Tin Oxide ,氧化铟锡)等的透光性导电材料所构成。
在接近液晶层50的像素电极36,如以图2模式性地表示地,形成相 对于正交于透射显示部12及反射显示部14的边界线的正交轴以-15° + 15°的角度范围平行或稍微倾斜地延伸的多个缝隙S1。
并且,液晶层50的液晶分子,摩擦轴R与像素电极36的缝隙Sl同样地,相对于透射显示部12 M射显示部14的边界线以-15。 ~+15° 的角度范围变成平行或稍微倾斜的方向地被设定,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沿 相对于正交轴平行或具有稍微的倾斜角的方向地被设定。
在此,通过将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方向相对于缝隙Sl的延伸方向, 设定为-15。 ~+15°的范围的倾斜角,能够使液晶层50的液晶分子的旋 转方向稳定,将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方向相对于缝隙Sl的延伸方向设定 为5° ,因能够更可靠地使液晶分子的旋转方向稳定而优选。
图3 ( a ),表示缝隙Sl相对于边界线的正交轴平行的情况;图3 ( b ), 表示缝隙S1相对于边界线的正交轴倾斜了 5°的情况;图3(c),表示缝 隙Sl在透射显示部的中央处弯曲而由相对于边界线的正交轴倾斜了 ± 5。 的2个部分构成的情况。作为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方向的摩擦轴R,在图 3 (b)与图3 (c)中相对于边界线的正交轴倾斜-5° 、在图3 (b)与图 3 (c)中相对于边界线的正交轴平行地设定。并且,虽然图2与图3 (c) 表示离开边界线之侧的缝隙Sl的短边为闭合的形状,但是图3 (a)与图 3(b),表示离开边界线之侧的缝隙Sl的短边为开放的形状。在缝隙Sl 形成于像素电极36的情况下,图3(a)的形状的一方与图2的形状相比, 开口率提高。
而且,通过像素电极36的各缝隙Sl,在共用电极42与像素电极36 之间施加电场,通过该电场对液晶层50以横向电场驱动方式所驱动。另一 方面,反射显示部14以纵向电场驱动方式被驱动,用于其的构成,具备形 成于平坦化膜34的上表面的共用电极42与通过FFS绝缘膜40配置于共 用电极42的上表面的像素电极36,但是在像素电极36不需要缝隙这一点、 在元件基板20配置反射板38这一点、在对向基仗60配置反射区域间隙调 整层68及反射显示用共用电极70这一点,与透射显示部12并不相同。
在此,反射板38,为具有对来自对向基板60侧的光进行反射使之再 度返回到对向H160侧的功能的反射膜,也可以为与像素电极电连接的导 电膜。并且,共用电极42与像素电极36,具有通过其间的FFS绝缘膜40 形成用于液晶层50的驱动的保持电容的功能。反射显示部的FFS绝缘膜 之下的共用电极既可以形成也可以并不形成。
ii还有,虽然在图l并未图示,但是在元件M20及对向基板60的与 液晶层50相接触的面设置取向膜。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工作进行说明。在此,偏M的偏振轴 与液晶分子的取向轴的关系,通常,如以下地所设定。
也就是说,玻璃M22、 62的外侧的2个偏振板、即元件基板侧偏振 板18与对向基板侧偏振板19,使得偏振轴互相正交地、并且使得某一方 的偏椒板的偏振轴在向液晶层50所施加的驱动电压断开的状态下与液晶 分子的取向轴基本平行地设定。
另一方面,反射显示部14中的液晶分子,在驱动电压导通的状态下, 相对于玻璃基板22、 62的表面垂直地立起地构成。
在该构成下,在透射显示部12中,在驱动电压断开的状态下,从背光 源16入射进来的光,穿过元件基板侧偏振板18变成直线偏振光,穿过液 晶层50,但无法穿过对向1^L侧偏4^ 19而被吸收,成为黑显示(常黑)。 在此,如上述地,在透射显示部12中,因为液晶层50的厚度,使得相位 差And基本变成入/2地被调整,所以在驱动电压导通的状态下,穿过液 晶层50而产生相位差,入射进来的直线偏振光透射对向基板侧偏振板19, 成为白显示。
相对于此,液晶层50的厚度,在使得相位差△ nd基本变成入/ 4地 所调整的反射显示部14中成为如下。入射进来的光通过对向基板侧偏g 19而变成直线偏振光的光,在驱动电压断开的状态下,当穿过液晶层50 时,产生入/4的相位差,变成右旋的圆偏振光。然后,以反射板38所反 射而变成左旋的圆偏振光,再度穿过液晶层50而变成旋转了卯度的直线 偏振光,透射对向基板侧偏振板19而成为白显示(常白)。
因此,如以图4(a)模式性地表示地,通过使施加于透射显示部12 的驱动电压为关断状态、并4吏施加于反射显示部14的驱动电压为导通状 态,能够以像素3进行黑显示。反之,如以图4 (b)模式性地表示地,通 过使施加于透射显示部12的驱动电压为导通状态、并使施加于反射显示部 14的驱动电压为关断状态,能够以像素3进行白显示。例如,通过在像素 电极36的透射显示部12与反射显示部14施加相同的显示信号电压,并在共用电极42与反射显示用共用电极70施加互相反相的电压,能够使得在 透射显示部12与反射显示部14均为常黑、或者常白。
在如此的显示控制状态下,透射显示部12与反射显示部14相邻,施 加于二者的驱动电压,当一方为导通状态时另一方变成关断状态。因此, 当为了以像素3进行黑显示,而使施加于透射显示部12的驱动电压成为关 断状态、并使施加于反射显示部14的驱动电压成为导通状态时,通过施加 于反射显示部14的反射显示用共用电极70的驱动电压而产生的电场作为 漏电场从反射显示部14与透射显示部12的边界部开始对透射显示部12 侧产生影响。
此时,在透射显示部12中,如示于图2地,因为液晶层50的液晶分 子的初始取向为液晶分子的长轴相对于正交于透射显示部12与反射显示 部14的边界线的正交轴仅倾斜少许的倾斜角61 (5° ~15° )的方向,所 以即使来自反射显示部14的漏电场起作用,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也基本上 不变化,能够可靠地防止如现有例地在透射显示部12与反射显示部14的 边界部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发生变化而产生光泄漏的情况,能够可靠 地防止由光泄漏引起的对比度的降低。
此外,在现有例中,如示于图5地,透射显示部12的像素电极36的 缝隙Sl形成于与透射显示部12及反射显示部14间的边界线平行的方向, 使得液晶层50的液晶分子相对于该缝隙Sl成为稍微倾斜的取向方向地设 定摩擦轴。
因此,在以像素3进行黑显示的情况下,当使施加于透射显示部12 的驱动电压成为关断状态、并^f吏施加于反射显示部14的驱动电压成为导通 状态时,通it^加于反射显示部14的反射显示用共用电极70的驱动电压 而产生的电场向透射显示部12侧泄露。
由于该漏电场,透射显示部12的反射显示部14附近的液晶分子,如 示于图5地,从作为初始取向状态的使液晶分子的长轴为缝隙方向的状态 使长轴旋转到与缝隙Sl相正交的方向。
由于该液晶分子的长轴的旋转,产生反射显示部14的光在透射显示部 12的反射显示部14侧泄漏的光泄漏现象。由于该光泄漏现象而导致# 素3的对比度下降。
实际上,将以现有例的构成进行了模拟的结果示于图6。如从该图6 显明地,透射显示部12的反射显示部14附近的液晶分子从初始取向状态 旋转。其结果,如示于图7地,在透射显示部12与反射显示部14的边界 位置产生光泄漏部80,导致像素3的对比度下降。
相对于此,如果依照于本实施方式的构成,则如前述地,使像素电极 36的缝隙Sl成为沿与透射显示部12 M射显示部14的边界线相正交的 正交轴的方向,相应于此,液晶层50的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方向也成为沿 缝隙Sl的方向即沿正交轴的方向。
因此,在使像素3成为黑显示状态的同样的模拟的结果中,如示于图 7地,即使通过施加于反射显示部14的驱动电压而产生的漏电场作用于透 射显示部12的反射显示部14附近区域的液晶分子,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 也如示于图8地基本上不发生变化,通过维持对透射光进行吸收的状态, 如示于图9地,不会在透射显示部12及反射显示部14的边界部产生光泄 漏,能够进行对比度高的黑显示。
并且,虽然因为像素3依次排列于透射显示部12^Jt显示部14的 排列方向而形成显示部2, 1个像素的透射显示部12与相邻的像素的反射 显示部14也接近配置,所以透射显示部12也受由相邻的像素的反射显示 部14的漏电场造成的影响,但是因为如上述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初始取 向状态下,液晶分子的长轴也朝向相邻的反射显示部14,所以也不受由相 邻的像素的反射显示部14的漏电场造成的影响,能够可靠地防止光泄漏的 发生。
还有,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使得液晶层50的液晶分子的取向 方向相对于像素电极36的缝隙S1的延伸方向变成5。 15°地对摩擦轴进 行了设定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非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缝隙Sl的延 伸方向与摩擦轴相一致。在该情况下,因为缝隙Sl的延伸方向与液晶分 子的初始取向相一致,所以能够对由于产生于摩擦时的摩擦布的接触不充 分、伴随于此的紊乱等引起的显示异常进行抑制。
并且,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在像素电极36形成有缝隙S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非限定于此,在将透射显示部的共用电极42配置 于液晶分子侧的情况下,不在像素电极36而在共用电极42形成缝隙Sl 即可。而且,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在透射显示部12中,通过FFS 绝缘膜40而配置像素电极36及共用电极42,并在液晶层50侧的电极具 有缝隙Sl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非限定于此,也可以如作为将透 射显示部12示于与缝隙Sl相正交的方向的剖面图的图10所示地,透射 显示部12中的像素电极36及共用电极42的双方电极具有缝隙Sl,将这 些像素电极36及共用电极42,不通过FFS绝缘膜40,同层地形成于平坦 化膜34上,并在一方缝隙S1配置另一方电极。并且,虽然在上述实施方 式中,关于反射显示用共用电极70形成于对向1416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 但是也可以形成于元件基板20。
进而,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像素3通过常黑型的FFS模式进 行工作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非限定于此,关于通过常白型的FFS模 式进行工作的液晶显示装置也能够应用本发明。在该情况下,只要相应于 常白型而改变元件141侧偏振板18及对向M侧偏痴板19的透射轴、取 向膜(未图示)的摩擦方向的关系即可。
权利要求
1.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在第1基板与第2基板之间夹持有液晶层,在1个像素内,具有进行透射显示的透射显示部与进行反射显示的反射显示部,在前述第1基板具有对前述液晶层的液晶分子进行取向控制的第1电极及第2电极,其特征在于前述第1电极,与前述第2电极一起设置于前述透射显示部,另一方面前述第1电极还与形成于前述第1基板或前述第2基板的第3电极一起设置于反射显示部;前述第2电极与前述第3电极独立地被施加电位,至少在第1电极或第2电极的一方,形成有沿正交于前述透射显示部与前述反射显示部的边界线的正交轴延伸的缝隙。
2. 按照权利要求l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缝隙,相对于前述正交轴以-15。 ~+15。的角度范围,与前述正交轴平行或相对于前述正交轴倾斜延伸。
3.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相对于前述缝隙的延伸方向,以-15。 ~ +15°的角度范围平行或倾斜设定。
4. 按照权利要求1~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透射显示部及前述反射显示部的前述第2电极及第3电极,是被 施加互相反相的电位的共用电极。
5. 按照权利要求1~4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第1电极及前述第2电极通过绝缘膜所叠层,前述缝隙形成于前 述第1电极及前述第2电极之中的、配置于液晶层侧的电极。
6. 按照权利要求1~4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缝隙形成于前述第1电极及前述第2电极的双方。
7. 按照权利要求1~6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第3电极,形成于第2J41。
8. 按照权利要求1 7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缝隙仅设置于透射显示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可靠地防止产生于透射显示部的光泄漏提高对比度的液晶显示装置。在元件基板(20)(第1基板)与对向基板(60)(第2基板)间夹持液晶层(50),在1个像素(3)内具有进行透射显示的透射显示部(12)与进行反射显示的反射显示部(14),在元件基板(20)(第1基板)具有对液晶层(50)的液晶分子进行取向控制的像素电极(36)(第1电极)及共用电极(42)(第2电极);至少在像素电极(36)(第1电极)或共用电极(42)(第2电极)一方,形成沿正交于透射显示部(12)与反射显示部(14)的边界线的正交轴延伸的缝隙(S1),使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基本平行于缝隙(S1)的延伸方向。
文档编号G02F1/1343GK101446719SQ20081017946
公开日2009年6月3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28日
发明者三井雅志 申请人:爱普生映像元器件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相关推荐
专利名称:高精度弹性定心分划板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是一种高精度弹性定心分划板,属于透镜结构及装配技术领 域,涉及一种定心工装。技术背景一个光学系统往往由很多块透镜组成,要求各透镜的光轴同轴。在含 有折转光路的光学系统中,为了保证各透镜
专利名称: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使得潜像写入单元从操作位置回撤到回撤位 置的成像设备例如复印机、传真设备和打印机。背景技术:在传统的电摄影成像设备中,已经广泛采用了其中用潜像写入单元在 均匀充电的潜像载体上写入潜像的
专利名称:镜头盖防丢绳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镜头盖防丢绳。背景技术:相机已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相机的普及率逐年提高,当人们外出旅游或游玩时,相机已经成为必带之物,但当人们忘我的浏览,捕捉美丽的风
专利名称:光连接器插头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用于保持光纤的前端,使光纤之间光连接的光连接器插头。 背景技术:以往,用于光通讯的光纤之间的光连接是通过光连接器进行的。光连接器由用于保持光纤前端的光连接器插头和用于在光连接器插头之间进行
专利名称:图像形成装置和定影装置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和使薄片体上的图像定影的定影装置。背景技术:作为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的装置,公知的有使用液体显影剂的图像形成装置。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典型的图像形成
专利名称:用于支承车间照明灯的灯架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灯的固定装置,具体是用于支承车间照明灯的灯架。背景技术:工厂车间是工人劳动生产的场地,简单而重复的劳动很容易使人产生疲劳,嘈杂的机器马达声容易使人产生烦躁情绪,高度自动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