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背光源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源组件。
背景技术:
背光源组件是液晶显示的重要部分。在现有技术的背光源组件中,支撑板通过设置多个沿着外框的平面的卡爪与形成外框外沿的卡口卡合,从而实现支撑板与外框之间的卡合。具体而言,如图6 (a)所示,背光源组件中的支撑板120在其四周的端缘设置有沿着外框平面平行的方向的多个卡爪121,相应地,背光源组件中的外框在其外缘设置多个与上述卡爪121配合的卡口 111。由此,通过将支撑板120上的多个卡爪121与外框110上的对应的多个卡口 111配合,从而实现支撑板120与外框110之间的配合。其中,支撑板120四周端缘的卡爪121安装到对应的卡口 111之后在支撑板120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上具有从卡口 111突起的部分,由此,可以限制支撑板120与外框110之间的相对移动,从而确保支撑板120与外框110之间的固定。
实用新型内容然而,发明人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在上述背光源的组件中,特别是随着液晶显示模块尺寸的增大(例如40寸以上),相应的支撑板与外框的公差也随着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上述背光源组件中的支撑板与外框之间的卡合结构存在容易出现脱落的问题,即,例如图6(b)中所示,由于支撑板120与外框110之间的公差随着增大,支撑板120与外框110之间的间隙将增大,因此,支撑板120与外框110之间容易在支撑板120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上出现相对移动,有可能出现支撑板120的卡爪121从外框的卡口 111脱出,从而有可能导致支撑板120从外框111脱落,造成背光源组件制品的低成品率。另外,对于中小尺寸的液晶显示模块而言,随着薄型化的要求的提高,背光源组件中的支撑板的厚度也越来越薄。在这种情况下,支撑板很容易发生变形,有可能导致支撑板从与其结合的外框中脱落,造成产品的不良率。为此,本发明人经过潜心研究,对现有技术的背光源组件进行改进,发现若通过在背光源组件的外框的厚度方向也设置卡口,相应地在支撑板上设置与该卡口配合的卡爪,由此,不但限制了支撑板与外框在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相对位移,而且限制了支撑板与外框在支撑板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上相对位移,从而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提高背光源组件的成品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源组件,包括支撑板和外框,所述支撑板的四周端缘设置有多个卡爪,且所述外框的四周端缘设置有与所述多个卡爪配合的多个卡口,通过所述多个卡爪与所述多个卡口配合而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外框配合,从而限制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外框在所述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相对移动,并且限制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外框在所述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由此使所述支撑板被保持于所述外框。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支撑板与外框不仅在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不会相对移动,而且在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也不会相对移动,从而可以确保支撑板被保持在外框上,不会出现现有技术中支撑板与外框脱落的问题,因此,可以提高背光源组件的成品率。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支撑板的所述卡爪具备第一卡爪,所述外框的卡爪具备与所述第—^爪配合的第—口,通过所述第—^爪与所述第—口配合,从而限制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外框在所述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相对移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卡爪沿着所述支撑板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形成在所述支撑板的端缘。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卡爪与所述外框的所述第一卡口配合时所述第一卡爪的顶部与所述外框的端面在同一平面上。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支撑板的所述卡爪具备第二卡爪,所述外框的所述卡口具备与所述第二卡爪配合的第二卡口,通过所述第二卡爪与所述第二卡口配合,从而限制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外框在所述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上相对移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二卡爪沿着所述支撑板的厚度方向形成在所述支撑板的端缘,并且所述第二卡爪从所述支撑板的底面突起。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二卡爪沿着所述支撑板的厚度方向形成在不靠近所述支撑板的端缘,并且所述第二卡爪从所述支撑板的底面突起。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二卡爪与所述外框的所述第二卡口配合时,所述第二卡爪 的顶部与所述外框的底面在同一平面上。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式,通过使所述第一卡口弹性变形而使所述第一卡爪安装于所述第—口。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二卡爪通过直接置入所述第二卡口而安装于所述第二卡口。根据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一种有利于提高成品率的背光源组件。
图1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模块的示意图。图2是表示图1中的包括背光源组件和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模块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表示图2中的包括外框和支撑板的背光源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图4是表示图3中的区域A的外框与支撑板结合时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图3中的区域A的外框与支撑板结合时的另一个立体图。图6中,Ca)是表示现有技术的背光源组件中外框与支撑板结合时的立体图,(b)是表示现有技术的背光源组件中外框与支撑板出现相对位移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采用相同的符号标记,省略对其的重复说明。[0026]图1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模块2的示意图。图2是表示图1中的包括背光源组件20和液晶显示面板30的液晶显示模块2的分解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显示模块2包括背光源组件20和液晶显示模块30。背光源组件20用于对非发光型的液晶显示模块30进行照射,从而使液晶显示模块30接收来自背光源组件20的背光而发挥显示功能。图3是表示图2中的包括外框21和支撑板22的背光源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如图3所示,背光源组件20大致呈矩形状,其包括外框21、支撑板22、以及其他部件23 (包括光源(例如发光二极管)、灯罩、反射板、导光板、扩散板、增亮膜等)。这里虽然示出了背光源组件20为矩形状,但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为其他形状,例如椭圆形等,这种变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发明重点不在于其他部件23,因此这里省略了对这些其他部件的描述。在背光源组件20中,支撑板22用于安装上述的其他部件23。通过将其他部件23安装于支撑板22,从而将光源、灯罩、导光板、扩散板、增亮膜等其他部件23保持在支撑板22。另外,外框21与支撑板22配合固定,从而进一步将外框21、支撑板22、其他部件23组成背光源组件20。这里,外框21和支撑板22的材料并没有特别限定,只要能起到固定和保持其他部件23的作用即可。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支撑板22例如可以采用不易于变形的刚性材料例如金属等,外框21例如可以采用塑料等。如图3所示,支撑板22的四周端缘设置有多个后述的卡爪221(例如支撑板22的各个长边分别设置有5个卡爪221、各个短边分别设置4个卡爪221)。设置在支撑板22的四周端缘的卡爪221的数目可以根据液晶显示模块2的尺寸大小来进行设置。一般而言,液晶显示模块的尺寸越大,所设置的卡爪个数也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支撑板22的多个卡爪221与后述的外框21的多个卡口 211的配合,使支撑板22与外框21之间配合更加牢固。相应地,外框21 在与上述卡爪221对应的位置设置后述的卡口 211 (即卡口 211的数目与所设置的卡爪221的数目对应),从而支撑板22可以通过上述卡爪221与卡口 222的卡合而与外框21固定配合。由此,限制了支撑板22与外框21在支撑板22的厚度方向(即支撑板22与外框21层叠的方向)上相对移动,并且限制支撑板22与外框21在支撑板22的长度方向(即平行于支撑板22的长边的方向)和宽度方向(即平行于支撑板22的短边的方向)上相对移动,确保了外框21与支撑板22之间的固定,使支撑板22能够稳定的保持与外框21。图4是表示图3中的区域A的外框21与支撑板22结合时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图3中的区域A的外框21与支撑板22结合时的另一个立体图。如图4所示,外框21与支撑板22通过支撑板22的端缘上的卡爪221与外框21的端缘上的卡口 211的卡合而配合。如图4和图5所示,设置在支撑板22的四周端缘上的卡爪221具有第一^^爪221a和第二卡爪221b。第一^^爪221a沿着支撑板22平面的方向(在图4中是沿着支撑板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向外伸出而形成。其中,第一卡爪221a在朝向外框21的一侧设置有倾斜面,由
此,当第--^爪221a与后述的第--^口 211a卡合时,可以借助该倾斜面使第--^爪221a
滑入第一卡口 211a。另外,第二卡爪221b向着支撑板22的厚度方向从支撑板22的背面向外突起而形成。从图5可以看出,第二卡爪221b构成为凸起状,由此,第二卡爪221b容易地与后述的第二卡口 211b配合。如图4和5所示,卡口 211包括第一^^口 211a和第二卡口 211b。第一^^口 211a具有容纳第一卡爪221a的开口,当第一卡爪221a与第一卡口 211a的开口卡合时,可以限制第一卡爪221a在支撑板22的厚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第二卡口 211b具有容纳第二卡爪221b的开口,当第二卡爪221b与第二卡口 211b的开口卡合时,可以用于限制第二卡爪221b在支撑板22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相对移动。如图4和图5所示,通过第一^^爪221a与第一^^ 口 21 Ia的配合,可以限制支撑板22在其厚度方向上移动。另外,通过第二卡爪221b与第二卡口 211b的配合,可以限制支撑板22在其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移动。由此,通过卡爪221与卡口 211之间的配合,可以实现外框21与支撑板22之间的固定功能。另外,通过使第--^口 211a弹性变形而使第--^爪221a安装于第--^口 211a。
第二卡爪221b可以通过直接置入第二卡口 211b而安装于第二卡口 211b。这里,优选地,第一^^爪221a与第二卡爪221b可以被设置成一体成形,由此,在将第一卡爪221a安装在第一卡口 211a时,也可以同时将第二卡爪221b安装在第二卡口211b,从而可以容易地实现卡爪221与卡口 211之间的固定配合。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卡爪221a和第二卡爪221b的设置方式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例如第一卡爪221a与第二卡爪221b之间也可以不一体设置,而将第一^^爪221a与第二卡爪221b分开设置。具体而言,第一^^爪221a设置在支撑板22的端缘上,而第二卡爪221b设置在不靠近支撑板22的端缘的位置(例如在支撑板22的中心部分与支撑板22的端缘之间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卡口 211b相应地设置在外框21中的对应于第二卡爪221b的位置,如此,通过第一^^爪221a与第一^^口 211a之间的配合、以及第二卡爪221b与第一卡口 211b之间的配合,同样能够起到限制支撑板22在其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以及厚度方向的相对移动的作用。另外,如图4所示,第一卡口 21 Ia和第二卡口 21 Ib可以一体成形而组成卡口 211,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样的实施方式。例如,本实用新型的卡口 211可以设置成第一卡口211a与第二卡口 211b分开的卡口(第一^^口 211a与第二卡口 211b分别形成独立且不连通的卡口)。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卡口 211a与第一卡爪221a之间配合,第二卡口 211b与第二卡爪221b之间配合,仍然可以起到限制并保持支撑板22的作用。另外,优选地,当第--口 211a与第--^爪221a配合时,第--^爪221a的顶部
(突出部的顶部)与外框21的端面(即平行于支撑板22的厚度方向的面)基本上在同一平面上。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背光源组件20、以及后续其他液晶显示模块部件的组装。同样,优选地,当第二卡口 221b与第二卡爪221b配合时,第二卡爪221b的顶部与外框21的底面基本上在同一平面上。在这种情况下,也有利于背光源组件20、以及后续其他液晶显示模块部件的组装。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组件20,即使出现现有技术那样随着液晶显示模块尺寸的增大,支撑板和外框之间的公差越来越大的情况,也由于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组件20通过卡爪(第一^^爪211a、第二卡爪211b)与卡口(第一^^口 221a、第二卡口 221b)之间的配合,从而不仅限制背光源组件20中的外框21与支撑板22之间在支撑板22厚度方向相对位移,也限制了背光源组件20中的外框21与支撑板22之间在支撑板22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移。由此,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组件20可以避免现有技术中所出现的由于外框与支撑板之间的相对位移而造成的脱落问题,从而可以提高背光源组件的成品率。虽然以上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是可以理解,上述说明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变形和变化,这些变形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背光源组件,包括支撑板和外框,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板的四周端缘设置有多个卡爪,且所述外框的四周端缘设置有与所述多个卡爪配合的多个卡口, 通过所述多个卡爪与相对应的所述多个卡口配合而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外框配合,从而限制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外框在所述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相对移动,并且限制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外框在所述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由此使所述支撑板被保持于所述外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板的所述卡爪具备第一卡爪,所述外框的卡爪具备与所述第一卡爪配合的第 通过所述第一卡爪与所述第一卡口配合,从而限制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外框在所述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相对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爪沿着所述支撑板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形成在所述支撑板的端缘。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爪与所述外框的所述第一卡口配合时所述第一卡爪的顶部与所述外框的端面在同一平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板的所述卡爪具备第二卡爪,所述外框的所述卡口具备与所述第二卡爪配合的第二卡口, 通过所述第二卡爪与所述第二卡口配合,从而限制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外框在所述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相对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卡爪沿着所述支撑板的厚度方向形成在所述支撑板的端缘,并且所述第二卡爪从所述支撑板的底面突起。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卡爪沿着所述支撑板的厚度方向形成在不靠近所述支撑板的端缘,并且所述第二卡爪从所述支撑板的底面突起。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背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卡爪与所述外框的所述第二卡口配合时,所述第二卡爪的顶部与所述外框的底面在同一平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2 4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所述第一卡口弹性变形而使所述第一卡爪安装于所述第一卡口。
10.根据权利要求5 7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卡爪通过直接置入所述第二卡口而安装于所述第二卡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源组件,包括支撑板和外框,该支撑板的端缘设置有多个卡爪,且该外框的端缘设置有与多个卡爪配合的多个卡口,通过多个卡爪与多个卡口外框配合,限制支撑板与外框在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相对移动,并且限制支撑板与外框在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相对移动,从而使支撑板被保持于外框。根据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一种有利于提高成品率的背光源组件。
文档编号F21S8/00GK202868461SQ20122037704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31日
发明者王建治 申请人:无锡夏普电子元器件有限公司
背光源组件的制作方法
相关推荐
专利名称:彩色滤光片基板的制造方法、光学掩膜及光反应层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彩色滤光片基板的制造方法、光学掩膜及光反应层。背景技术: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不仅具有
专利名称: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制造系统与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是指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制造系统 与方法。背景技术:由于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 LCD: 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
专利名称:一种led灯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种LED灯技术领域[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LED灯。背景技术:[0002]LED灯有寿命长、耗能低、节能环保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室内、汽车等领域。但LED灯在工作时会发出大量的
专利名称:翻盖式偏振光立体眼镜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翻盖式偏振光立体眼镜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的既能够当普通平光镜使用,又能够当3D立体眼镜 使用的翻盖式偏振光立体眼镜。背景技术:[0002]眼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
专利名称:利用纳米材料改性pdms制作热模压模具的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微机械加工技术领域热压模具的制作方法,具体地说, 涉及的是一种利用纳米材料改性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制作热模压模具的方 法。背景技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微
专利名称::测定主应力方向的光载波-相位移法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是一种测定光弹性主应力方向的方法。光弹性主应力方向的精确测定,是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难题。美国Vishay公司研制的401系列,在逐点测定主应力方向时有漂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