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背负式琵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乐器,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背带的背负式琵琶。
背景技术:
琵琶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弹拨乐器之一,早在2000年前就有了它的雏形,由汉代到唐代极盛,直到现代,经久不衰。历代琵琶演奏家,作曲家和制作大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使音响铿锵美妙,富有金石之声。演奏指法丰富多样,表现力极强。其传统乐曲源远流长,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生活风貌。它是件能文能武,能古能今,能中能西的乐器。尤其是其典雅的一面,更能使人产生共鸣,倍感亲切。
现代琵琶的前身是一种腹部如梨形的曲颈琵琶,在敦煌北魏壁画中可以看到。隋唐时期曲颈琵琶得到发展,是唐朝最重要的乐器,在”十部乐”中起着首领作用。曲颈琵琶不是竖着演奏,而是坐着横抱着用骨片或用木片拨弦发声。曲项琵琶没有品,只有四个项,宋元后,经过长期流传于改进,发展成了十四个柱。建国后琵琶有了更大的发展。音箱进行改革;用假指甲代替了真指甲;音域也扩大了;增加为”六项二十五品”,是十二平均律排列。可以转十二个调,音色更加优美,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力。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对琵琶的演奏及其音响效果做了非常形象的描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传统的琵琶在演奏时须将琵琶放置在腿上,坐着弹唱,不适宜现代流行音乐或动感音乐边舞边弹唱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能边行边演奏的背负式琵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背负式琵琶,包括琵琶本体、背带和连接琵琶本体与背带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安装在琵琶本体的壳体底部和中部的、位于琵琶本体的纵截面偏左的连接座和与背带两端连接的连接头。
所述连接座的一端具有盲孔,盲孔的下端具有环形凹槽,其另一端具有螺纹杆;所述连接头包括座套、安装在座套内的套装有弹簧的滑动杆、套装在座套外的用于夹持所述背带的压盖、垫板和弹性卡圈,所述座套装入连接头盲孔的一端具有与连接座的环行凹槽对应的四个对称通孔,孔中各设置有滚珠,滑道杆的下端设置有环行限位凹槽。
所述背带上设置有宽软垫。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背负式琵琶改变了传统坐着演奏的形式,适应了新型动感音乐的需求,可边行边奏,将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流行音乐等不同音乐进行结合。其背带安装方便,演奏时能活动自如,能充分体现动感音乐的特点。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背负式琵琶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背负式琵琶的连接器的结构图,表示连接状态;图3是图1所示的背负式琵琶的连接器的结构图,表示连接头从连接座中拔出时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背负式琵琶包括琵琶本体1、背带3和连接琵琶本体与背带的连接器2。所述连接器2包括安装在琵琶本体的壳体底部和中部的、位于琵琶本体的纵截面偏左的连接座4和与背带两端连接的连接头5。中部的连接座4偏于纵截面的左边,可使琵琶在背负时其重心偏右,因此在演奏时能活动自如。所述纵平面是指垂直于固定弦的面板的垂直平面,“偏左”是指背负时弦面板朝外,连接器2位于纵平面的左边。
所述连接座4的一端具有盲孔,盲孔的下端具有环形凹槽,其另一端具有螺纹杆16,该螺纹杆穿过琵琶本体的壳体,用螺母15、垫片14将其固定在琵琶本体1上。
所述连接头5包括座套8、安装在座套8内的、套装有弹簧9的滑动杆6、套装在座套外的用于夹持所述背带的压盖7、垫板10和弹性卡圈11。所述座套8装入连接头盲孔的一端具有与连接座4的环行凹槽对应的四个对称通孔,孔中各设置有滚珠13,滑道杆16的下端设置有与滚珠配合环行限位凹槽。
所述滑动杆6起按钮作用。参见图3,当需要将连接头安装到连接座上时,向下按动滑道杆6,滑道杆上的环行凹槽与滚珠相对,将座套8插入连接座的盲孔中,松开手后,由于弹簧9的作用,滑道杆6被弹回原始位置,滑道杆头将滚珠向外挤,使之进入连接座的环行凹槽内,从而将连接头与连接座连接在一起,即是将背带与琵琶本体连接在一起。同样,要将背带取下时亦很方便,只需按下滑道杆6,及可取下背带。
所述背带3上设置有加宽的软垫,可减轻对肩的压力。
安装时,将连接头5的座套8装入背带端的孔中,套上垫板10,再用弹性卡圈11卡在环行限位凹槽内。
在制作过程中,当滚珠安装到座套8的四个通孔中后,可对孔缘稍加铆压,使滚珠不致于脱出及可。同样,滑道杆6与座套8的安装也采取此方法,座套内孔的上端在装入了滑动杆6后,亦对其孔缘进行铆压,使内孔直径小于滑道杆的轴肩直径,滑道杆不能会脱出即可。
权利要求1.背负式琵琶,包括琵琶本体(1),其特征是在琵琶本体(1)的壳体底部和中部位于琵琶本体的纵截面偏左设置有连接器(2)和与其连接的背带(3),所述连接器(2)包括安装在琵琶本体上的连接座(4)和与背带端连接的连接头(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琵琶,其特征是所述连接座(4)的一端具有盲孔,盲孔的下端具有环形凹槽,其另一端具有螺纹杆(16);所述连接头(5)包括座套(8)、安装在座套(8)内的套装有弹簧(9)的滑动杆(6)、套装在座套外的用于夹持所述背带的压盖(7)、垫板(10)和弹性卡圈(11),所述座套(8)装入连接头盲孔的一端具有与连接座(4)的环行凹槽对应的四个对称通孔,孔中各设置有滚珠(13),滑道杆的下端设置有环行限位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琵琶,其特征是所述背带(3)上设置有宽软垫。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负式琵琶,包括琵琶本体、背带和连接琵琶本体与背带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安装在琵琶本体的壳体底部和中部位于琵琶本体的纵截面偏左的连接座和与背带两端连接的连接头。该琵琶改变了传统坐着演奏的形式,适应了新型动感音乐的需求,可边行边奏,可将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流行音乐等不同音乐进行结合。其背带安装方便,演奏时能活动自如,能充分体现动感音乐的特点。
文档编号G10D3/00GK2722375SQ200420084820
公开日2005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6日
发明者赵聪 申请人:赵聪
背负式琵琶的制作方法
相关推荐
专利名称:钢琴键盘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键盘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琴键盘。 背景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具有输入功能的便携式装置越来越多,例如手机、电子词典、PDA等。这些装置在其功能不断增强的同时,也要求其向小型化和 超薄方向发展
专利名称:自动演奏用键盘装置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驱动部件的驱动力、按键驱动键的自 动演奏用键盘装置。背景技术:以往,公知有利用驱动部件的驱动力按4建驱动4建,从而实 现自动演奏的自动演奏用键盘装置(下述专利文献l)。在该装
一种钢琴击弦机联动器的制造方法【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琴击弦机联动器,其包括联动杆、托木、托木铁丝、托木毡、攀带钩、顶杆、顶杆弹簧、联动杆轴架和勺钉,所述顶杆通过顶杆轴架铰连于所述联动杆上,所述顶杆穿过顶杆弹簧后与联动杆相连,所述
专利名称:具有改进的传送部件的静电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静电成像的图像再现,并更具体地涉及静电成像装置,所述静电成像装置包括具有脱模油吸收层的传送带(web)。背景技术:静电成像打印机通过将聚合物色粉颗粒从感光器转移到接收器
专利名称::显示装置的制法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由铝合金膜制成的配线材料和利用透明导电膜形成的像素电极的显示装置,特别涉及在制造将构成配线材料的铝合金膜与像素电极直接连接而实现了低电阻率连接的构造的显示装置时,通过改造在使
专利名称:用于传感器的复合液晶微透镜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液晶微透镜,所述液晶微透镜作为用于在扫描仪和传真机的接触型传感器的透镜阵列中形成图像的装置。背景技术: 通常知道的是具有诸如图14和图15之类结构的接触型传感器。参考图14,